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海神庙纪行 |
[游记]南海神庙纪行 |
2008-05-22 sina.com.cn |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 出了仪门,就进人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 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现在的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大殿。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c72f3010002cf.html2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