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州的第二天,Frienky带我去了广州大学城游玩。 我们先是坐车去广州火车东站,然后搭乘地铁三号线前往大学城。 大学城离市区很远,我们坐地铁坐了大概一个钟才到。 “一个钟”,学来的广州人的说法,也就是一个小时的意思,嘿嘿。 广州地铁三号线还是很特别的: 每一站都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车站的主题颜色,很是漂亮。  广州大学城建立在一座小岛上, 外环是十所高校的教学区,中环是生活区,内环是信息共享区。 我们在一家自行车铺租了两辆自行车代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点我很明白清楚, 但是看到各个学校的建筑物时, 我还是会被他们或新颖或独特或另类的造型深深吸引, 心中也会不自主地说,大学就应该时这样子嘛。     华工的建筑风格很统一   阿根的形容很贴切:图书馆像是红红绿绿的集装箱堆砌而成的   几所大学里,要特别说说中山大学。 当我第一眼看到中山大学的图书馆时, 有一种很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图书馆和我们学校那个图书馆很是相像嘛。 大家也可以看看,是不是很像呢?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 不知道中山大学这个是不是也是清华设计的? 图书馆的外型像是一本摊开的书, 比较比较这两本“书”还是有些不同的。 中山大学的这本“书”是小开本,而我们学校的是大开本, 不过中山大学的“书”却要厚过我们学校的书。 说实话,我是更喜欢中山大学这个图书馆的。 我是觉得自己学校那个图书馆怎么看怎么难看, 尤其是一周黄色瓷砖贴的边, 和整体一点都不搭配嘛,真丑! 就这图书馆,据说耗资2个多亿,光外边那些玻璃和刚架就要几千万, 啧啧啧,两个多亿再去干个什么不好啊!   中途我们还去了大学城博物馆, 不过我觉得叫民居民俗博物馆还是更贴切些。 那里主要都是一些按原样重建的当地的民居, 关于建筑我一窍不通, 这些建筑都是什么建筑风格,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不过我觉得还是独特别致的, 尤其是一些“壁画”(不知具体叫什么,姑且就这么叫吧)。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 那天中午,我们是在大学城里一家“兰州拉面馆”吃的牛肉面。 吃惯了兰州的牛肉面, 总不敢尝试外地的牛肉面,害怕难吃。 不过Frienky说这家做得还比较正宗,所以我也就决定尝试一下。 我用兰州话点了面, 和店员拉了拉家常,得知他们原来是临夏的。 不一会儿,两万热气腾腾的面就端了上来: 汤清、面白、辣椒红、蒜苗香菜绿, 嗯,还不错,视觉上符合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标准。 听Frienky说有些面馆竟然会给牛肉面中放生菜叶, 啊……真是想象不出,那是怎样的一碗牛肉面! 但有一点我觉得是不伦不类: 牛肉面碗里放了一个调羹, “调羹”又是广州人的叫法,我都是叫它“勺子”的,呵呵。 不过这一点也直接反映了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上的差异: 南方人比较细致,慢条斯理的, 吃起面来,都是先夹一块头放在调羹中,然后再盛一些汤,最后再持下去; 与此相比,北方人真的是要粗犷豪放不少了, 用筷子夹起一大块头面,放在嘴里, “唏溜,唏溜”把面吸入嘴中,嚼几下便咽入肚中, 喝起汤来也不会去用勺子, 嘴直接搭在碗边,端起碗,几口一碗汤也就下了肚, 似乎这样吃起面来也会香很多。 好了,说回这家的面。 尝了一口面之后,觉得面也算精道, 拉面师傅的手法也不错,拉出的面粗细均匀。 接着端起碗,喝了一口汤, 这汤的味就不是那么正宗了。 那天的店员还特别优待了我们,看我们碗里的汤不多了,又给我俩加了一碗。 Frienky那碗牛肉面倒是吃的干净,汤也喝光了, 我就比较挑剔了,只是吃完了面,剩了一碗汤在那里, 真是有些浪费,还辜负了那个小店员的一番好意。 不过总的来说,这牛肉面还是比想象中的要好, 除了汤的味道不是很地道之外,其他都还不错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