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琅琅书声今何在-陈家祠-旅行攻略-深圳火狐狸户外用品

[游记]琅琅书声今何在-陈家祠-旅行攻略-深圳火狐狸户外用品

2007-07-16    57ff.com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来到陈家祠,于雄伟壮观的门楼前伫立,映入眼帘的是门楹上的四个大字——陈氏书院。我拾步而入,迎面古雅的木雕屏风,廊上深深浅浅的光影,院中蓊蓊郁郁的榕树,似乎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久远的故事。侧耳细听,我仿佛听见耳畔有隐约的读书声传来,声声入耳,醉人心田。

陈家祠是广州西关大屋的经典之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在建筑艺术上的精彩成就更是令人赞叹,就算对建筑学外行如我,也被陈家祠那美妙卓绝的建筑装饰艺术深深倾倒。这些被世人一再称叹的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多姿多彩,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加石灰的泥塑)等传统装饰和铁铸工艺于一堂,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因此,早在80年前陈家祠就见诸于国外专著,被誉为我国南方艺术建筑的明珠。

然而,我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晴朗的上午来到陈家祠,为的却是它的另一个流传于世却又常常被人忽视的文化背景。陈氏书院,我更倾心于这个名字,我仿佛看到百余年前无数莘莘学子年轻的身影,穿过深深的庭院,次第向我走来。一瞬间,我的脑海里泛起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柳宗元,朱熹,汤显祖,王阳明,顾宪成……,还有程门立雪,梁祝化蝶,许多跟书院有关的传说一时间都涌上心头,我的心仿佛飞过久远的时光隧道,回到那个令我无限向往的年代。

书院,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令我至今无限向往、萦怀不已的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院都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从而远离尘埃,以希冀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书院的魅力不仅于此,书院往往吸引名师讲学,荟萃当时社会英才,吸引大批学子入院读书,千百年来,一座座的书院为中华大地输送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兴学千年,弦歌不绝,而前圣先贤超然傲世、淡泊明志的治学精神,正如岳麓山上生意盎然的翠竹,诗曰:“清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岳麓书院自唐朝开始,到成为宋代的“四大书院”,理学大师朱熹与张栻会讲岳麓,进入鼎盛时期,正所谓“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汇秀,人才辈出”。直至清代的左宗棠、魏源、曾国藩、郭嵩焘等,都曾师从岳麓;而岳麓书院的杰出人物榜上还有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等,光看这个名单,已使我心仪不已,我从中能够感觉到岳麓书院代代相传的思想情怀,感受到岳麓书院千年不绝的勃勃生机!

流芳后世的还有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还有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尼山书院、鹅湖书院、东林书院……,以及近代康有为在广州建立的万木草堂等等,中国古代遍及各地的7000多所书院,到今天也至少有400余所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书院教育历时一千多年,可称得上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前文已经说过,书院又可称得上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无不隐秀名山,人文与风景,紧密相连,走进任何一间书院,我们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山水胜景,人杰地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清静之地,净化心灵;山川秀丽,陶冶性情。名山胜景,加上名师授教,我不由得羡慕古代的学子,在那样可人心意、沁人肺腑的环境里潜心读书,其乐融融,最终成就一番名山事业。无论入仕也好,治学也罢,总都是造福人群,流芳后世。

而在科学经济信息发达的今天,很多时候,我们都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往往却忽视了我们本身拥有的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信息社会的紧张节奏,人的心灵奔波忙碌,渐趋浮躁,往往会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惑,一颗心便不知往何处安顿。近日读钱穆的《人生十论》,他有一段话我十分赞成:他说人活在世上,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呢?西方哲学要么提倡人归向宗教,即人心向神;要么提倡人归向科学,即人心向物。但无论向神向物,都不是人心最好的归宿。最好的归宿反而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因为只有儒家学说提倡人心走向人心,这便是孔子之所谓仁。父的心,走向子的心里成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为忠和恕。心走向心,我心换你心,才感到它是自己的同类。

钱穆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这一观点其实是指出了现代社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精粹便是一个“仁”字,我们如果将这个“仁”字放在心中,便会找寻到心的归宿。今天我们在追寻生活理想、精神理想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去芜存精,古为今用,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佛家思想里亦有“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如果我们能借鉴传统文化中的闪光之处,时时拂拭我们心中的明镜,如何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离题很远了,再回到开头,让我们来看看陈氏书院的由来:陈家祠本是陈氏族人合建的祠堂,落成后因其一直作为陈氏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古时的私家书院常常是和本族祠堂办在一起的,这其中的道理我们权且不去探究,陈家祠后来又先后成为陈氏学堂、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院内那庄严肃穆的聚贤堂,仿佛在向我们叙说着一个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一脉书香,永世流传。

当我在这样一个明媚的上午,漫步在静穆庄严的岭南书院,在微尘飞舞的阳光下,我拂去历史的尘埃,仿佛听见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使我心醉,引我前行。

陈家祠大门

转自:http://www.57ff.com/huwaizixun/huwaizhongxin/lvxinggonglue/2007-06-07/vafox2013546411811811426806.html30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