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陈家祠堂 |
[游记]陈家祠堂 |
2008-05-22 sina.com.cn |
初到碛口,首先震撼人的,是黄河的涛声。涛声是从不远处发出的,望去,一道乱石翻滚的河滩斜刺到河道里,挡住了河水的去路,河面突然收缩,激起千重浪涛发出雷霆般的轰鸣。陪我和顺民一起来碛口的,有离石市文联的韩思忠和文化局的老高,老高多次来过碛口,给我们介绍说:那就是著名的大同碛。 碛口镇东南就是湫水河,正是湫水河裹挟来的乱石泥沙堆积成了大同碛,碛口镇就坐落在两条河的相交处。我们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西湾村的陈家祠堂。 静默西湾村 西湾村在湫水河畔,距碛口仅一公里。从碛口古渡出发,不过十分钟,我们已站在了西湾村前。 隔着湫水河望去,西湾村若一幅古朴的画。村前,一簇簇绿树掩映,村旁,湫水河里水流潺潺。稍高处,大概是口井,轳辘把儿弯弯,雕出来一般。村背后,一座山峰缓缓地与其它山峦连接起来,把村子环抱其中,这大概就是道家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真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古老的屋宇层层叠叠,沿着坡势,一直挂到了半山腰。看上去,村子是立体的,静中有动,充满了古风古韵。 急于到村子里去看,从公路上下去,没有路,流水中摆着一排错落相间的石块,形成了一座特别的桥。小心翼翼踩着石头,摇摇晃晃地过河。河水不大,清澈见底,在石隙间汩汩流淌,让人想干脆下到水里,掬一捧喝。 过了河,再朝我们刚经过的东岸望,惊讶地发现那面也有一座孤崖,崖顶上,一座堡垒样的建筑在蓝天下显出一种沧桑感,与西湾村隔河相望。在这样的地方,修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很可能与西湾村有关,属于村子的外围城堡,遇到匪患兵扰时,与村子相互依托。 村子里更静,走进去,石墙砖屋间散散地坐着几位老人,并不说话,看见我们,望望而已,与村里古老的屋宇一样,用静默传达出一种韵律。 局狭陈家祠 西湾村全村人都姓陈,是个单姓村,却有两座祠堂。 我们看到的第一座祠堂坐落在村子中央,坐北朝南,前面是一片绿意正浓的枣林,一条土路从祠堂前经过,连接着村里的各条巷道。再往前,地势渐平,是一排排新建的院落。祠堂背后,是高低错落的老房子。可以看出,当年,祠堂的位置是在村子最南端,与灵石的王氏宗祠位置十分相似。从外面看,陈家祠堂显得十分简陋,没有照壁,没有牌楼,更谈不上山门、仪门。一道不算高的砖墙,已被岁月弥漫成土黄色,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鲜红的字———“预防非典,人人有责”,醒目而又拙朴,给这座古老的祠堂添上了一道现代色彩。 祠堂大门呈拱状,有简单的门楼,匾额上写:承先启后。两面的对联是:殂豆一堂昭祖德,萁裘千载振家声。字体优美,耐人寻味。巧妙应用曹植七步诗中的豆萁典故,表示同根同宗的亲密关系。另外还有过春节时贴的对联,已经残破,看不清内容,却表达出一个信息,陈家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先祖,每年都还要来这里祭拜。 大门紧锁。老高不一会儿便找来了管理祠堂的陈氏十八世传人,公安局退休干部老陈。老陈六十多岁,瘦高个,见到我们极热情,但并没有打开大门,而是领我们从祠堂东面的一个小卖部进去,进入了祠堂。 没想到院子会如此之小,从门楼到正厅不过一丈的距离,东西宽也不过三丈。这可能与山区地方局狭有关。正房是一座清代窑洞式建筑,两柱三间,廊下梁柱上的镂空木雕精细别致。空间的狭小,让陈家祠堂看上去小巧玲珑,布局紧凑。 老陈始终没有打开正房门,扒在门缝上朝里望,里面的空间更小,进深不过七八尺,紧靠墙,摆着一张条桌,上面排列着四面黑漆的牌位,此外别无它物。 再没有可看的了,我突然想起了另一座祠堂,问老人在什么地方,老人说:在西面,走几步就能看见。又说:什么也没有,没看头。我问老人:那座祠堂和这座祠堂之间有什么关系?老人说,都是陈家祠堂,不过是一个建的早些,一个建的晚些;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想起了这座祠堂大门匾额上“承先启后”几个字,我觉得老人说的有道理。 破败思孝堂 另一座祠堂在村西南,拐过几个弯,很快就看见了。 只见孤零零一座窑洞立在路旁,窑洞前,还没有长高的荒草,看上去倒也绿得可爱,连窑洞顶上也长满荒草,使窑洞蓬头垢面,像个落魄失意的人。窑洞大门紧锁,从外面看,平平常常的门,平平常常的拱,只有拱顶匾额上的“思孝堂”三个字,让人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一座祠堂。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fe6ed9010005yr3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