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庐之行 ——缅怀黄公度先生 2005年3月28日是黄遵宪逝世100周年纪念日,我再次拜访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人境庐,位于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由黄遵宪先生亲自设计建造,现已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的人境庐,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庐内收藏保存有黄遵宪法遗留下来的八千余册古籍书及其它文物和黄遵宪先生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故居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体现了主人的磊落襟怀和高雅情操,展现了别开生面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氛围。 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它的亭台楼阁带有明显的中原色彩,而它的楼梯回廊则又传递出浓烈的欧美风情。黄遵宪先生晚年蛰居于此,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先生,字公度,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爱国诗人。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他面对着这一年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一直在不断地认真思索。后来他参加政治活动以后,便站在了中央政府一边,从忧国忧民的思想出发,一心一意地想办法,出主意,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卓越见解。 黄遵宪毕生的思想、政治活动,对清末民初乃至近百年来的社会影响,起了相当的作用,特别是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活动和著述言论,提出的治国安邦大计,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因而他一直受到国人的赞扬和尊敬。他曾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强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先生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将原东山书院,作师范学堂,并先派两人前往日本弘文学院读师范专业。有师范后,必先有教科书。于是他又提出:“教科书者,准人生必需之知识,定为普通之学,而又考核学生年龄之大小,度其脑力,精力之所能受,分时分课,分年分级,选择各书籍中之精要,编为一定之书,以施教者也。” 至于办学开学之地,黄遵宪考虑十分周详,他说:“第一,先设办事之地,就各村乡中公地,暂行借用,名曰:‘兴学公所’,此从事筹议;第二,调查学生人数,凡幼童十四岁以下,六岁以上,均为入学年纪。由各姓族长、各族房长,调查应入小学者若干人,准度人数,以为分设学堂地步;第三,拣择开学处所,儿童年少,于离隔二、三里之地就学,则往来不便,故当择适中之地设学。”关于学制问题,他经仔细研究后酌定为蒙学(初入塾)小学共五年。小学校学生课程,普遍应有国文、伦理、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生物、体操,此外有条件时增加唱歌、图画。他把上述各科课程“综其大纲,曰德育、曰智育、曰体育”。一百年前,黄遵宪就正式著文明确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真属难能可贵! 他一方面经过深思熟虑,在家乡创办新学,发展教育事业,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培养后辈人才。另一方面继续“著述自娱”,以诗歌、书信往来勉励友人,并以自勉。他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这些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他的长诗《台湾行》中写道:“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深刻揭露了当时的民生疾苦和表现了对民生的同情。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 1951年,北大名师王瑶写了《祖国十二诗人》一书,列出了从屈原、宋玉、李白、杜甫到晚清黄遵宪一共十二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嘉应州(梅州)黄遵宪,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十二诗星之一,令世人刮目。他同时又摘得中国最长诗冠亚两桂冠。他的一首2160字的五言诗《锡兰岛卧佛》是中国第一长诗。他由佛教发生、发展的盛衰历史联想到中国,发出“日夕兴亡泪,多于海水滴”、“到今四夷侵……谁侮黄种黄”的感叹,提出“弱供万国役,治则天下强”的疾呼。梁启超说:“吾敢谓有诗以来所未有也!”。另一首2040字的五言诗《番客篇》,是中国第二长诗。 记得2004年4月29日梅州中学一百周年校庆上,我们的很多老校友都来了,其中有上海东方明珠总设计师江欢成校友等世界各地的梅中名人。大家济济一堂为梅州中学有今天如此的成绩感到骄傲、自豪,并心底燃起对黄遵宪先生的无比敬意,假如没有先生当年对教育事业的凿凿贡献,假如没有先生当年对梅中建校的付出,怎可能有梅中今天如此辉煌的一天呢?回首学校逾百年的岁月,叶胜春有所感说:“走过风雨的100年,这是艰难的100年,不平凡的100年,奋斗的100年。我们感谢黄遵宪先生对建校所做出的贡献,梅州中学百年华诞庆典的校友、嘉宾对梅州教育事业的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梅州中学于1904年由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和地方名士吴登初、黄文彬等人创建。 在黄遵宪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里,我被这个伟人崇高的人格魅力所震撼,被人境庐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我流连于人境庐,无意间看到无壁楼靠北墙根处两棵夜合花,树干有1米多高,绿叶间挂着几个小果和待放的花苞。夜合花为黄遵宪先生亲植,原树已枯,这是后人育其根苗得以再生的——这是先贤重现的英灵么?七字廊醒目地写着黄遵宪生平事迹的“结束语”——怀念那位人境庐的诗人/打开他的诗篇/一片沸腾的爱国心/他悲愤高歌/面对苦难沉沉的祖国/他披荆斩棘/寻求祖国的黎明/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今天,更为了未来/让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我能为祖国奉献什么/我将为祖国奉献什么/以无愧于先贤/以造福于我们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