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又庐”游记 大年初六,初中同学相邀到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采风,同行的有美女两名,兼跑腿记者一名,此等好事怎能错过?我冒着参加不了高中同学聚餐的危险,来到了南口镇。 我们先在向导兼当地土财主谦哥的家里小憩了一下,之后就直奔主要目的地--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距今己有百多年的历史,是梅县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凤,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该围屋曾经外观宏伟(现在也还行,不过离这些描述就有些距离了,呵呵),气势不凡,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屋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祥),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左右各一座),屋背后有果园,种有各样优良的岭南佳果。右边有花圊,建有莲池、石山、奇花异草。全屋总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则拥有八厅八井(天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人称“十厅九井”。 下面是一副“南华又庐”的全貌图,网上找的,加了点我的注解,但我数了数,“十厅九井”好像总数不对,唯有扣除下厅和下堂与中堂之间的天井(为什么要除去啊?),才能对上数,如果有朋友知道其中缘故,恳请在评论中告知,不胜感激。 《“南华又庐”全貌》  下面再来贴一些我们自己拍的照片(部分是跑腿记者拍的,我不享有著作权,呵呵) 《门前合影》 左数第二个就是我了,虽然此合影一点都看不出本人英俊潇洒(谁扔的鸡蛋??),但想想是唯一一张合影,忍一忍,贴了,呵呵。  其实贴本图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介绍一下“又庐”的对联。门联“南华节度,华国文章”,有其典故。潘氏起源于周,毕公子季孙食采邑于潘,因以为氏。晋中牟潘岳,官居著作郎,以文章传世,名满天下,故称“华国文章”。北宋名将潘美,于宋初率军南下,克南汉,定江南,累官忠武军节度使,故云“南华节度”。潘岳、潘安均为潘氏远祖,故南口潘氏先有“南华庐”,今日尚存。而潘祥初亦喜爱传统,故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 《屋檐》 它让莫明地我想到鲁迅《少年闰土》中描述的“我”所生活的院子,只能看到高墙四角的天空的地方。  《屋檐雕花》 在客家地区的民居里,屋檐下雕各种各样的花纹鸟兽是非常常见的,据说每个厅堂每个柱子该刻什么样的图案都是很有考究的,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就只能感慨一下工匠的技艺非凡。文革时期这些雕花被当作“四旧”大量破坏,真是令人心痛。  《三多九如》 正门进入就是下堂,下堂的天井到两横屋的左右门廊上分别画着“三多”,“九如”,也是雕花的一种吧(猜测)。 “三多”者,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者,《诗经小雅鹿天》载:“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皆祯祥之征。  《窗花》 门窗的制作也是非常精致的,随手逆光拍了一个房间里的窗,感觉挺漂亮的。  《后花园》? 在上堂(祖屋)与枕屋之间的交界处的地方,种了些花花草草,感觉很像荒废后花园,可能就是叫花头(厅)的东东吧,至于是不是,已经超过了我的知识范围。  《别致的了望孔和枪孔》 客家的围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防御性建筑,围屋中多设有了望孔和机枪孔。  《偏厅看花》  《正厅》 最后一张了,以正厅结束吧  南华又庐赞 田心出大屋, 思考诚深远, 是著名建筑, 八房各有屋。 占地二十亩, 十八载建成。 结构新奇独, 祥初公督促。 栋高檐飞舞, 大屋有气派。 亭台善布局, 壮丽夺人目。 十厅九井誉, 誉满海内外。 屋内有园屋, 观光知未知。 屋后大果园, 百年今相聚。 屋右栽花木, 泪飞不是哭。 饮用水长流, 子孙要立志。 广场真不俗, 多为民造福。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