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04 北游记(二)——天坛公园 北京的公交我认为还是很发达的。在这里我看到了上海现今几乎看不到的铰链式公交车,也就是前后分两节的那种,令人颇有怀旧感,好像上海人称其为“巨龙车”,是或否还颇费思量。上海的电车的“小辫子”(搭在电线上的那根)在运行途中是要一直搭着架空线的,否则的话就是“翘辫子”了;北京的就先进多了,“辫子”是可收缩的那种,也就没什么翘不翘的问题了。唯一觉得受不了的就是北京公交车上的广告,其他也就罢了,就怕是什么医疗广告,让人的眼睛躲也没办法躲。 古人对祭祀是十分讲究的。天地日月,那是样样都要祭的,最重要的,那便是祭天了。 住处附近有车到天坛公园的,也没想过这车是到天坛哪里的,就在某个早上乘上了车。身上背了个小包,手里拎个装了两瓶水的塑料袋,估计看着是个有些许古怪的装扮。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单独行动”,心中该是用不着那么紧张的了,偏偏那车是没有自动报站的,售票员的人工报站带着浓浓的京韵,儿化音颇重,居然搞的偶有些晕车了,上次发生还是在我读小学学校组织的春游时。偶紧张万分,北京的站点之间路程较长,错过了站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四五站过后,坐到了个位子,旁边坐了位老婆婆,我看其长得慈祥,以万分尊敬的表情,清了清嗓子调整到最好的声音状态,向其请问在哪一站下车。老人倒是和蔼且健谈,聊了一会儿。她指点我在她下车后的下一站下车,知道我是来京旅游的,就推荐了几个值得的景点,并告诉了我去那几个景点最省的交通路线。我觉得素不相识,而老人能如此相告,令人感动。生活令人感动。 就这样,感觉有点浑浑噩噩地来到了天坛,因为没有搞清楚车子线路的问题,该车的天坛站停在了天坛公园的西门,因此又是走了一条和一般旅游团队所不同的线路,一般游览是由北门而入。所以造成有“我的特色”的旅游线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客观都有咯。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过祈谷门,至斋宫。斋宫,是皇帝斋戒专用的宫室。回头向西,到神乐署。神乐署,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祭典前所有参礼官员都要到神乐署参加演练。向东而行,路旁大片柏林,过三座门,继续东行,到皇穹宇。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回音壁就是它的围墙。出皇穹宇,南面即是圜丘坛。圜丘坛,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往北行,可到祈年殿。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 可惜的是祈年殿正在修复,禁止参观,也是无奈。而在皇穹宇,大家似乎更在乎回音壁,大呼小叫忙得跟什么似的,对主体建筑物却兴趣不浓,回音壁只不过是墙壁,不当心造得太圆了使其符合了物理上对声音折射的条件。天坛公园内绿意颇浓,三百年以上的柏树实是不少。公园中有练大合唱的,四五十人引吭高歌,却也壮观,引得中外游客驻足观看,内中也有附和着一起唱的。一曲完了,唱的,听的都叫一声“好”。或于稍静处,二三票友,你拉我唱,练京腔的,一段终了,相互探讨切磋。一路走回西门,发现西门那块却是最幽静的。坐在一游廊下休息,一只松鼠莫名其妙地跑进来了,样子也颇滑稽可爱的,爬上了沿廊而攀的蔓枝,向下探望起我来了。乘车回家,当下不谈。 回到家觉得饿得不行,把姐姐剩下来的那包锅巴给吃得个精光。得出了教训,以后出去要带好干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