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坛公园游记 |
[游记]天坛公园游记 |
2008-06-10 lvren.cn |
一直很想去天坛,所以就去了。一个人。 天坛是北京的标志,许多人慕名而来。穿过两重门,经过大片大片茂密整齐的古松柏林,登上2.5米高的丹陛桥,正如天坛伟大的建筑师构想的那样,在沉静的绿意里、在肃穆静谧的气氛中、在密林的尽处,透过低矮的蓝色墙头,仰视那无以伦比的祈年殿。仿佛真的从人间漫步到天上,让我不由产生敬畏之心。 总以为北京就像我之前所在的上海一样,只是一个大都市,正在学着向国际化迈进。但是,当我一次次游荡在上海的长乐路、衡山路、武康路时,我能体会,上海的标志绝不是电视上常常出现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已经是1990年的事了,而百年沧桑的十里洋场,它的余韵流淌在绿树掩映的花园洋房的墙上缠绕的青藤里,流淌在1931酒吧中的老唱机里,流淌在高高的法国梧桐后面的天主大教堂的弥撒里。 同样,北京的标志,绝不只是天安门和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它建城3000年,建都850年,作为天子居住的京都,它的建设,大到故宫、城墙,小到四合院,每座庙,庙里供的菩萨,都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我沿着圜丘坛的第二层栏杆转着圈,看着天上的浮云和熙攘的人群,开始怀念起天坛凝聚的古老文化。 天坛是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地方,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选址在北京南面,是根据《周易》的八卦而定的。圜丘周围的四个门,也是按照《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元、亨、利、贞”命名。根据“天圆地方”说,天坛的建筑都以圆形为基调。围墙也是圆形的。也有方形的,那是因为最初天坛原名天地坛,合祭天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边才另建方泽,从此天地分祭。 瑰丽宏大的祈年殿,黯淡的容颜遮不住昔日的富丽堂皇,它有6个圆形,层层收缩,直上云霄。中国是强调等级、皇权的,祈年殿的金顶下有三层檐,最初,最上层是蓝色,中间是黄色,最下边是绿色。这代表了三个等级,蓝色至尊是天色,黄色是天子——皇帝的代表色,绿色代表大臣。乾隆十六年修缮祈年殿时,才全部改成现在的蓝色,从而加重了“天”的感觉。 我来到西面的斋宫,青檐、红墙、沉睡的钟、阴森寂静的殿堂……这里曾发生怎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夜宿这郊外的森林里,在想些什么?顾虑些什么?社稷民生的重任落在天子身上,无可推卸。臣子做得厌倦了,可以向皇帝提出告老还乡,而皇帝是不能退休的……据说雍正不敢住在这里,怕被暗杀。他在紫禁城里又建了一座斋宫,只在那里进行斋戒。我注意到康熙皇帝祭天次数最多,有160多次,看来这位史上留有盛名的伟大帝王,的确对苍天、子民怀有深厚感情,当然也夹杂着皇位永续,不落别家的私心吧。 关于祈年殿的柱子、圜丘坛的台阶和汉白玉栏杆数、皇帝进天坛,从三十六抬大轿换成十八人小轿,对数字“9”的不断使用,等等等等,天坛蕴含的文化,实在太丰富了。而天坛围墙之外,就是红尘万丈。在北京这样一个有着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发展中的大都会中,还保有一片如此古老、幽静、神秘的地方,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望着回音壁前大呼小叫的游人们,我想,涌入的人潮,对于天坛,究竟了解多少。它深刻的蕴意,比不上听听回音壁是否真的回音来得实在。只有帝王御临的祭坛,现在平民百姓都能光顾,而意义则完全不同了。当神走下神坛,神圣就变成了娱乐。没有了等级贵贱之分,却把对上苍、对大自然的尊敬和谦卑也一齐丢了。
|
转自:http://world.lvren.cn/displayitinerardesc/72303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