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车,我们一行七人来到了沙头角——中英街。 没有想到这里控制还很严格,要定点进入,并且还要拿着身份证(小孩子要带户口本)办理入境证,成人要50元,小孩子要30元。我们到达得时候是中午十二点半,但是已经过了放行时间,只好等到下午两点才可以进入。 两点整,我们在一位年轻女导游的带领下,乘坐专门的旅游车进入中英街。 首先看到的是中英街博物馆,共分五层,一进门便是客家人的生活塑像和他们的衣食起居的展现。然后逐层向上,看到的中英街的发展历史。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英街的故事”。该展示不仅展示了沙头角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同时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割让香港岛和新界给英国而导致“中英街”形成的过程;又展示了沙头角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还再现了建国40多年来沙头角的变化。 济生堂帐簿 济生堂 林则徐塑像 深陷鸦片毒沼的旧日国民 过境耕作的百姓 过境耕作证 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进行的“新界”北部勘界 沙头角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深圳盐田区大鹏湾畔沙头角镇内的“中英街”,长约250米,宽不到5米。街心以“界碑石”中心线为界,一边原属港英租界(今属香港特别行政区),叫“新界沙头角”;一边属中方,叫华界沙头角,今称沙头角镇。街两边商店林立,商品来自五大洲,品种齐全,数量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中英街”真正的兴旺繁荣,是在1983年中港双方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之后。由于双方对“中英街”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整饰街道,修建店铺,使得这条小街朝夕间迅速繁荣、崛起,令人刮目。 中英街的除了它的历史渊源和一街两制的景观外,这条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购物。80年代,中英街刮起了席卷全国的“黄金热”,黄金饰品成为中外游客到中英街购物的首要目标,除黄金饰品外,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对比沙头镇外,更显得物美价廉。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下调,中英街市场的势削弱了,但余热仍在,不少商品的价格与镇外比仍然存在差价。 资料:——引《红袖添香》 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为后盾,迫使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签定了三个不平等的条约,达到了侵略中国的目的。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面积78。64平方公里)。 1856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地区(面积11。3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末期,俄、法、德、日等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扩张势力范围,参与瓜分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后,幅员辽阔、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清朝封建帝国更是成为列强疯狂掠夺的对象。英国因为在华利益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以法国“租借”广州湾,要防卫法国威胁香港为理由,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他们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碑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三十多个岛屿(面积975。07平方公里),统称“新界”,租期99年。1899年,中英双方实际勘界,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作为《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附件,具体划定界线,中英地界就是这样形成的。 1899年3月11日新界北部陆界定界谈判在香港举行,中方定界委员是广东省补用道王存善、英方即是骆克。谈判一开始,英方就意图推翻已经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粘附地图中标示的北部陆界,辩称地图中划定从沙头角到深圳湾的直线是“人为的、简单的直”,主张以“自然界线”即以直线以北的山脉、河流定界。遭到中方反对之后,仍坚持以深圳湾起经深圳北面山脚到梧桐山,再到东面沙头角以北为界,把深圳、沙头角划入新界以内。中方力主按照〈〈专条〉〉和粘附地图定界,谈判陷入僵局。3月14日,谈判恢复之后,中方只好作出让步。最后,双方协议,从深圳湾以深圳河至沙头角为界,沿此河到沙头角西北方的河源,再折向沙头角西侧的大鹏湾为止。3月16日,王存善与骆克按照协议的界限,沿线树立木质界桩。3月18日,中英双方进行的“新界”北部勘界结束了,“3。18”因此成为沙头角历史勘界日。 1899年3月19日,王存善和骆克按勘界界限在香港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骆克在合同中故意将边界确定为“大鹏湾英国东经线114度30分潮涨能到处”,公然违背国际法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的惯例,同时,暴露了他们对华进一步侵略掠夺的狼子野心。 1905年,英方于新界北界竖立界石,其中沙头角“中英街”界石一侧刻有“光绪二十四年中英之地”的中文标志,另一侧刻有“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英中边界1898)的英文字样。英国竖立界石时中国官员并未到场。沙头角这一段边界竖了20块,其中沙头角镇内竖立了8块。沙栏吓西侧海边那块为一号,沿“中英街”至海关桥头依次每隔若干距离竖一块。1941年香港沦陷后,日军曾以所谓“妨碍交通”为名把中英街第三号至第七号界石拆除,到1948年经中英双方代表勘踏后重新将界石竖立原初,并在该五号界石上刻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五日重竖”字样。日本军队于1941年攻陷香港时,曾把“中英街”改名为“中兴街”,日本投降后,“中兴街”又复名为“中英街”。 自从新安县沙头角被切割出一半为英占租界后,当地群众饱受民族压迫之苦。当时英国人操纵的九龙海关,在沙头角设有关厂,名叫“洋关分厂”,总头目叫“厂总”,由英国人充任,协助“厂总”的叫“通事”,由华人担任。厂总和通事经常同流合污,勒索成性,每每激起当地商民群众的反抗。 “中英街”的商贸业是在中英街形成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中英街”因勘界形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成为一条商业街,镇内早期的商贸活动是以东和墟为中心开展的。商贩把批发来的渔、盐贩运到内陆地区,又从内陆带回土特产品和日用百货,然后又把这些日用品集中起来,摆在街市进行交易。 20世纪30年代,“新界”沙头角墟市兴起后,沙头角“中英街”逐渐开始繁荣,两边商号林立,盛极一时。中方的商店仍以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而港方的商店则更多的经营舶来品,货色时髦,品种繁多,英、美、日的一些洋烟、洋火、洋布等商品也随之流入“中英街”,吸引着远近的乡民。 解放前,“中英街”比较大的商店有怡兴隆等四家,主要经营百货、布匹,老板均是盐田乡人。老字号药店共有宁生堂等五间。还有专门经营鱼类的小市场“鱼栏”,类似钱庄的“缴家”和专门从事鱼类加工的“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