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百年沧桑中英街

[游记]百年沧桑中英街

2008-05-22    sina.com.cn

1898”(英中边界1898)的英文字样。英国竖立界石时中国官员并未到场。沙头角这一段边界竖了20块,其中沙头角镇内竖立了8块。沙栏吓西侧海边那块为一号,沿“中英街”至海关桥头依次每隔若干距离竖一块。1941年香港沦陷后,日军曾以所谓“妨碍交通”为名把中英街第三号至第七号界石拆除,到1948年经中英双方代表勘踏后重新将界石竖立原初,并在该五号界石上刻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五日重竖”字样。日本军队于1941年攻陷香港时,曾把“中英街”改名为“中兴街”,日本投降后,“中兴街”又复名为“中英街”。

自从新安县沙头角被切割出一半为英占租界后,当地群众饱受民族压迫之苦。当时英国人操纵的九龙海关,在沙头角设有关厂,名叫“洋关分厂”,总头目叫“厂总”,由英国人充任,协助“厂总”的叫“通事”,由华人担任。厂总和通事经常同流合污,勒索成性,每每激起当地商民群众的反抗。

“中英街”的商贸业是在中英街形成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中英街”因勘界形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成为一条商业街,镇内早期的商贸活动是以东和墟为中心开展的。商贩把批发来的渔、盐贩运到内陆地区,又从内陆带回土特产品和日用百货,然后又把这些日用品集中起来,摆在街市进行交易。

20世纪30年代,“新界”沙头角墟市兴起后,沙头角“中英街”逐渐开始繁荣,两边商号林立,盛极一时。中方的商店仍以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而港方的商店则更多的经营舶来品,货色时髦,品种繁多,英、美、日的一些洋烟、洋火、洋布等商品也随之流入“中英街”,吸引着远近的乡民。

解放前,“中英街”比较大的商店有怡兴隆等四家,主要经营百货、布匹,老板均是盐田乡人。老字号药店共有宁生堂等五间。还有专门经营鱼类的小市场“鱼栏”,类似钱庄的“缴家”和专门从事鱼类加工的“标家”。

沙头角解放后,由于“中英街”地处边境地区以及中方连续受到“政治边防”、军事边防,以及“文革”极左政策的影响,不仅限制了“中英街”两边群众的正常往来,也束缚了“中英街”商业的发展。加之,当地的经济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也十分淡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英街”中方一侧只有三四间经营粮烟酱醋之类的小商店和一间专供对方购物的“友谊”商店。当地群众的生活虽说已有改善,但是正常年景人均收入仅100元左右,还不能完全满足其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直到50年代,“中英街”中方一侧才出现了“沙头角日用百货商店”这样较大规模的国营商店和供销社。由于当时在计划经济架构下,“中英街”中方经营的商品一律由国家统一配给,商品价格也必须按国家规定标价。

“文革”时期,“中英街”的气氛紧张起来,人们不敢过问对方商品,十年“文革”使“中英街”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萎缩。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6d4b9010004yb.html47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