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魅力无穷的澜沧江纪行 攻略游记 |
[游记]魅力无穷的澜沧江纪行 攻略游记 |
2008-02-04 dak6.com |
当你步入城内喧嚷非凡的集贸市场,置身于众多琳琅满目的摆挂着各种各样藏族民间手工艺品的摊贩和夹杂着三三两两红袍喇嘛的拥挤人群中,或徜徉于曲巷幽径,聆听那不绝于耳的小工匠铺敲制金银铜器的阵阵叮叮当当声的时候,才依稀能感受到古城的旧貌遗韵。峡谷深处有人家7月下旬,我们来到左贡县去澜沧江谷地考察。乘车翻越他念他翁山脉一海拔4900米山口后,到达沙益村。这是一处翠林环抱、十分幽僻秀美的小山村,清澈汹涌的若曲(澜沧江西支)穿村而过。据访知,该村除放牧和种田外,还有很好的副业——挖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采集林中的扫把菌、牛肝菌等食用菌类,偶尔也狩猎。林中栖居有獐、鹿、岩羊、狗熊、狐及白马鸡、雪鸡等多种野生动物。这里外人罕至,俨然一个世外桃园! 翌日清晨,我们前往不通公路的澜沧江谷地。途中看到茂密山林中一片片很大面积的枯木朽枝,景象十分萧条,此乃多年数次森林火灾遗迹,那景象真有些瘆人。 不久,天气骤变,在霏霏细雨中,我们越过数重山岭急剧直下,路窄坡陡,只得下马徒步行走,山路又陡又滑,对我们,尤其是年纪稍大的人,不啻是个严峻考验。我们小心翼翼举步下移,加上饥渴交迫,越走越觉腿软,如此提心吊胆行至傍晚6时,才抵达海拔3800米的仁果村。仁果,藏语意为山上。在此居高临下,俯瞰山下澜沧江峡谷,深险如天堑,举目眺望,对岸重重黛山起伏如波浪,景色雄险壮伟。 第二天的路也不易走,我们或临陡崖峭壁,或涉山涧急溪,时停时行,整整7个小时,人困马乏地赶到澜沧江右岸高台地上的仁果乡政府所在地——若巴村。这里海拔2960米,气候较温暖而干燥,沿江两壁山岩峥嵘,唯有簇簇白刺花等灌丛与杂草,罕见天然乔木,显现了横断山区特有的干旱河谷景色。受惠于邻近山溪涓涓清流,这里有良田数百亩,较适宜青稞、玉米两季生产。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间屋前遍植核桃树,尤其村边几株数人合围、树龄已达数百年的大核桃树,枝叶繁茂、浓郁葱绿,不仅让人赏心悦目,也给这荒寂空谷中的偏僻村寨增添了勃勃生机,宛若荒漠中的绿洲。 是夜,明月当空,凉风习习,望着那满天繁星与清冷皎月,不禁感慨万千。 离开若巴村,我们继续前行。这一路多是穿行在澜沧江大峡谷中,行进在江边,俯看那激浪翻滚、奔腾澎湃的滔滔江水,望着峭岩下那窄道险径,人骑在马上,心含在嘴里。有的人索性弃马步行,以防意外。 中午在江边一村寨外核桃树下休息,不想惊动了全村男女老少齐来围观。他们好奇却又极热情地款待我们这些来自北京首都的远道稀客,不断地为我们倒茶,送来熟鸡蛋和当地产的苹果,感情之真诚,民风之淳朴,实令人感动。 6个小时后,我们来到加卡乡,其地海拔2800米。村边一股小溪,潺潺流入村中一池塘中。塘周核桃与柳树浓阴密郁,环境十分清幽宜人,颇似桃园仙境。芽越莽莽原始森林顺澜沧江一条山沟而上,越过海拔4000米的东不拉山口,便来到青果村。这里海拔3840米,背山朝阳,视野十分开阔。站在屋顶极目四眺,越过村前层层梯田,那蓝天白云下宽缓起伏的高山草场、云雾缭绕的幽谷翠林尽收眼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夜晚下起雨来,直到天明仍未停止。我们冒雨进入一条水流湍急、草深林密的幽谷中,与前几天经过的干暖少林的谷地截然不同,这里生态环境冷湿,颇感寒意。顺沟而上,沿途林木渐趋繁茂,路边腐朽倒木频见。待到一处叫野巴通的林间休息时,只见四周参天大树密郁遮天,挺直高拔,高20余米的冷杉树枝挂满了飘丝般松萝,林下杂乱的大叶杜鹃、花楸和忍冬等乔灌木以及长满青苔的垒垒巨石等,充分显露了这片原始森林神秘、苍莽和无穷生机。 穿过层层山林,走过沟溪尽头,便是海拔4400米以上、林木罕见、碎石遍地的高山寒岩地带,虽然空气稀薄少氧,但路途坦荡无险,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物产丰茂的盐井乡8月初,我们顺滇藏公路经芒康南下到了海拔2640米的盐井乡。它位于西藏境内澜沧江最南的河段左岸洪积扇台地上,高出河面300多米,台地最宽可达两公里,使盐井该段澜沧江峡谷也显得较为开阔了。因地势低,这一带气候温暖,加上水利灌溉条件好,使其成为良田广袤、物产丰饶的富庶之乡。 盐井是昌都地区的作物高产区,也是经济林果种类最多的地方,除温带常见的核桃、桃、梨、苹果、花椒和葡萄外,还有像柑桔、芭蕉、甘蔗、石榴及棕榈、竹子等中亚热带经济林果。当地还栽植一种小颗粒的半野生葡萄。这是解放前来此布道的法国传教士带来的,它很适应澜沧江谷地及环境,用它酿制的葡萄酒味香甘醇,颇具法国味。当地正在酝酿筹建葡萄酒厂,让更多的人都能品尝到这佳酿。 这用还住着许多纳西族人,他们多信奉天主教。据说鸦片战争后,罗马梵蒂冈将滇川接壤地带划归其欲扩张的教区范围,与盐井相邻的德钦就有座建于1866年的法国式天主教堂。它是中国风格的藏汉结合式的两层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毫无欧美教堂那种尖顶高塔状建筑的华丽气派。现在法国教士已无在,但居民中教徒甚众。 这里的纳西族由于祖祖辈辈在生活于斯,故习俗上很多已经藏化——住的是藏式房屋,喜喝酥油茶、青稞酒和以糌粑为主食等等,但他们多数保持着纳西族的衣着装束。 盐井产盐,这是其地名之由来。这一带澜沧江岸边分布着许多地热泉眼,地下热泉上升时流经三叠纪含盐岩层,溶解携带着丰富盐份溢出地表。当地居民在泉眼上方修了近2000个方形木棚,其上敷上10厘米厚的不透水红胶泥,即为盐田。把高盐含量的卤水浇灌于上,经3-5天自然蒸发、析出远近闻名的藏巴盐。藏巴盐多销往邻近的察隅、德钦和巴塘等地,也曾是茶马古道上运销的货物之一。采盐高峰期在2-5月间,特别是3-4月桃花盛开时,河水较清,所产盐为白色,质量最佳;汛期河水混浊,所产盐呈红色。我们到时正值雨季汛期,众多盐泉眼已被上涨的混水淹没,可惜未能目睹采盐情景,唯见晒盐棚像层层梯田般沿江展布,是当地一大景观。乘闲,我们过铁索桥到江对岸的曲孜卡温泉沐浴,歇息在温度宜人的池中,一扫数月来的奔波之劳。 这里沿江温泉眼较多,水温高可达70℃,最低也有25℃左右。在一高温泉眼旁边见散落许多鸡毛,即是居民常来此烫鸡拔毛遗留下的。由于水温适当,含琉磺少,水量丰足,为良好的温泉浴场所,不仅当地人,就连德钦县都有人来此沐浴。温泉四周浓树绿荫,核桃、梨、石榴、苹果等果树比比皆是,芬芳洋溢,环境十分幽静宜人,是个理想的疗养、旅游胜地。古城昌都新貌。边巴次仁摄海拔4000米的的邦达草原。业拉(海拔4570米)下至怒江的盘山公路。森林中的藏狐。盐井地方的盐田。
|
转自:http://www.dak6.com/bbs/viewthread.php?tid=5213&extra=page%3D54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