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华寺 2005年盛夏,我们数人到韶关市,在韶关市区东南22公里的曹溪之畔有个南华古寺,我们慕名到那里看了一下。我过去曾听说过那里六祖慧能的故事。传说慧能原来姓卢,是广东新兴人,自幼丧父,以卖柴为生。后来他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出家当了和尚,慧能没有文化,但很聪明。当时他在寺里只是一名火头僧。这时五祖年纪也大了想找人承继他的衣钵,便叫徒弟们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时候慧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便跑了出来说道: “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接着自已念一偈: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五祖听了慧能的偈语后十分高兴,便将衣钵传了给他。 慧能这样一个火头僧轻易地取得了佛家的衣钵,便惹来大师兄神秀一伙的妒忌,由妒而生恨,从而起了杀害之心,慧能知道后偷偷地逃跑了出来,被神秀知道了还派人跟踪追杀,他只得隐姓埋名潜回广东达十三年之久,最后安身在韶关曹溪宝林寺(南华寺的前身)传播禅宗佛法,使宝林寺兴旺起来,成为南方的佛教一派。寺中的和尚也多了,那里现在还存一个千人锅,据说可以煮粥供 1000个和尚吃。这次我们没有看到那个千人锅,但我相信是有的,我在肇庆的鼎湖山曾看过这样的锅。 这个故事我想了很久,觉得和尚也是一班争权夺利之徒,为了争得衣钵也和俗人一样互相残杀。开始我不大理解,后来回心一想和尚也是人啊! 这次我又向有关人员打听这一故事,人们说的大概相似。但当年被师兄神秀追杀一事有点含糊。慧能在南方传授“南宗禅法”,创办了禅南派。成为六祖。慧能死后,没有按佛教的惯例火化,而是将尸体全身胶漆,并用铁裹头颈,保全了六祖的真身,现在仍完好的保存在这里。这样保存尸体的办法,我除在西藏布达拉宫听说过以外,广东只听到这一例。 1983年,南华寺是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重点寺院。 禅宗是中国的独创,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印度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达摩把他的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建立南宗。北宗神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慧能也因而成为禅宗实际上创始人。由于从达摩到慧能经过六代,故传统的说法将达摩称为"初祖",把慧能称为“六祖”。 禅宗不但中国有而且传到外国。公元九世纪,传入朝鲜;公元十二、三世纪,又传入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的主流。此后,禅宗又自东亚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国外的佛教徒前来这里朝拜祖庭。 南华寺的名称也有一番来历。据说开饴建于南北朝时的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乐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 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这次我们进入到寺庙,看到的是一派繁华,门前挂着 “南华禅寺”大大金字匾额。两旁挂一副金字对联为: “庾岭继东山法派,曹溪开洙泗禅门。”祠内还有很多碑文和对联。其中一副似是蕉叶形的对联为: “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 寺的里面是灯烛辉煌,香烟缭绕。我想这里作为一个古迹确是保存得很好的,人是有信仰的,也有信仰的自由,作为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一种文化,自有它的存在价值。 历史上很多名人到过这里留下很多故事和诗句。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写给友人的一首诗:"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这首诗的字里行间看出苏轼对南华寺的真挚情感,看来苏轼当年是很想在这里结上一缘。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写下了《望南华》这样真挚动人的诗篇:"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中。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这首诗明显是他被俘以后被元兵北送到这里时写的,描述了当时寺庙的情景,抒发了他的心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 到了近现代,许多著名的社会人士,也都纷纷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据说1924年,孙中山在韶关发动第二次北伐时,虽然政务、军事极为繁忙,仍然带上谭延 、刘成禺、许世英等来过,并向寺庙捐赠了银元,嘱咐要爱护寺庙里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文物,让后人瞻仰。 解放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少先后到这里参观过。如:陶铸(1958年)、邓小平(1962年)、朱德(1964年)、陈云(1965年)、谢觉哉(1965年)、许世友(1980年)、胡耀邦(1983年),刘宁一(1984年)等都先后来过。 毛主席虽然没有到过这里,据说他对慧能早就有所研究。建国以后,他曾多次索看六祖慧能的《坛经》,有时外出视时也带着。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专门谈到过慧能,说慧能和尚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的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1959年,毛主席在同班禅大师谈话时,又一次谈到了慧能。他说,佛经可以分为上层和劳动人民两个部分,而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这些说讲我都没有见过文字的记载,但我相信毛主席对慧能的唯心论是会有研完的。 想到这么多大人物关心南华寺的历史,我又想起红楼梦里的一个小人物,就是大观园旁边栊翠庵的妙玉。她的判词是: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本来是个清清白白的大家闺秀,后来入了空门,也希望清静地念佛,却遇上个多情的贾宝玉,小说里没说他俩有么事,但从字里行间总有点情意。后来被贼人劫去不明下落,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呢?留给读者猜测,留给人们可惜和可怜。事有揍巧,据说电视剧里扮演妙玉的一个演员,也皈依了佛教。她也许是受妙玉的影响,也许是个人的悟性。 历史上有人原来是当和尚的,后来参造反起义当了大官,明太祖朱元璋本来也当过和尚。也有人原先是做官或很有名的,后来看破红尘去当了和尚。和尚和俗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据说泰国的和尚就不同,他们的风俗是人人都要出家当一次和尚,人们就像服兵役那样到寺庙里去当一段时间和尚以示对佛的忠诚。至于那些和尚都念些什么经,自有他们的说法。 这里给我更好的印象是这里的秀山秀水。古老的树木很多,寺后右面有一眼卓锡泉(俗称九龙泉),泉水终年流涌不绝,清澈冰凉,传说当年六祖慧能常在此浣洗架裟,苏轼曾为之作《卓锡泉铭》并写了序。序言说: “六祖初住曹溪,卓锡泉涌,清凉滑甘,赡足大众,逮今数百年矣。或时小竭,则众汲于山下。今长老辩公住山四岁,泉日涌溢,闻之嗟异。”说得明明白白,我相信是真的。 泉的前面有九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其中一棵高达40多米 ,据专家考证说,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水松,树龄超过500年。我没有办法去鉴别它的的年代,我相信这是古树,陪衬着这间古寺更有那特别的清凉,使游人在炎热的暑天增添着凉意。可惜我们来去匆匆,稍为遛览就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