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移民迁移的路线 |
[游记]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移民迁移的路线 |
2008-05-22 sina.com.cn |
穿越五岭通岭南的道路定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出兵平南越,开“新道”,设立南海郡、桂林和象郡。《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秦始皇对岭南用兵的情况,“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镡城,秦县,位于今湖南靖州境内,镡城之岭即东南与始安(今广西桂林)相隔的越城岭,这一支军队在秦五岭最西面的始安县越城岭构筑要塞。九疑,亦作“嶷”,即九嶷山,位于汉桂阳县(今广东连县)北境,西连萌渚岭,这第二支秦军驻守五岭的桂阳县九疑山塞道。番禺,秦县,治所在今广州市仓边街附近,这第三支秦军越过五岭,直插番禺。南野,秦县,位于今江西南康县章水南岸,南临大庾岭,这第四支秦军驻守在大庾岭界口。余干,秦县(今江西余干县),余干之水即今鄱阳湖东南的信江,这第五支秦军于信江边集结,准备由闽越迂回。秦朝当时整治的新道自西向东有四条:始安的越城岭、临贺的萌渚岭、桂阳的都庞和骑田岭。汉代这“五岭”通道便被固定下来。 这四条新道具有如下特点:一、均利用早期过岭道路重新修筑而成,四条新道是秦军南进的路线;二、过岭道路为南岭山脉的隘口,即所谓的“五岭峤道”[7];三、道路经过的分水岭两侧均有江河连接,是以水道为主的水陆交通线。新道筑成后,从关中经汉水顺流下长江,分别转赣江和湘江,逾岭南后可直取番禺。汉、唐、宋、明时期越岭之道一再整修,现将五条道路分述于下: 越城岭道(湘桂道、灵渠) 此道由汉水、长江入湘江,溯湘江至全州;湘桂走廊的北面是五岭之越城岭,全州至兴安段地势较低,只有兴安严关乡一段十几里长的旱路。所以,秦朝付出三年的代价使监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北水南合,北舟逾岭”,经兴安县灵渠入漓江,顺流南下,入西江,中原人从此可以荡舟岭南。《岭外代答》卷一载:“桂林城北二里,有一坵髙数尺,植碑其上曰桂岭。及访,其实乃贺州实有桂岭县,正为入岭之驿。全、桂之间皆是平陆,初无所谓岭者,正秦汉用师南越所由之道。桂岭当在临贺,而全、桂之间实五岭之一途也。”又卷十:“湘水之南,灵渠之口,大融江、小融江之间,有遗堞存焉,名曰秦城,实始皇发谪戍五岭之地。” 越城岭道系由湖广南下两广最便利的路线,也是翻越南岭最主要的水路,不过若由此路去广州,尚嫌迂远。西汉初,平南越赵佗,任用两个降汉的南越将领为“戈船将军”和“下濑将军”,一路沿漓江下梧州,另一路由零陵南溯潇水,沿贺江而下。可是,这二路兵未到达之前,南越已经被由北江南下的汉军平定了[8]。 越城岭道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湖广与广西联系的过岭南北交通干线。从广州出发,需沿西江西行,过端州、康州、封州、梧州、富州、昭州,可至桂林,再沿灵渠经永州、衡阳,与桂岭道、骑田岭道相会,若至长安,全长5040里。该线沿途,没有大的险阻,又尽可能地利用水路,所以在五岭西路交通中保持着最重要的地位,是岭南漕运的主干道。由灵渠维系的湘漓水道,后代屡有修缮。 萌渚岭道(桂岭道、谢沐关道) 此道沿湘江上溯至湖南永州(零陵)后,与越城岭道分途,再沿潇水上溯;经湖南道县、江永,越过萌渚岭隘口,到达广西的贺县。秦朝设置临贺县,遗址在今贺县东南。由此沿贺江顺流而下,至广东省西江沿岸的封开县江口镇,便可以顺西江而至广州。这条道路的优点也是有两条源头很近而南北分流的河:潇水与贺江。萌渚岭,又名桂岭。南越国赵佗曾在桂岭设防,汉高祖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说赵佗,即从桂岭取道。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在荫渚岭与都庞岭之间设置谢沐县(今湖南江永县西南),目的就是控制这条通道,后称“谢沐关”。北宋时,潘美伐南汉,岳飞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均经谢沐关由此道入岭南,所以,一向被视为“岭口要路”。 此路从广州出发,沿西江至封州,北上贺州,改陆行,越荫渚岭至道州,可以与桂阳峤道相会。至长安,全程4215里。 骑田岭道(新道、湟溪关、阳山关道) 此道自湖南衡阳沿耒水上溯,经秦耒阳县,至郴县(今湖南省郴州);由郴县转旱路,西南行,经兰山县,南至汉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或南下坪石,再西南行,经星子也可至广东连县。这段陆路没有崇山峻岭,进入广东连州后,可利用洭水(今连江)、北江水路直下广州。这段道路稍有险阻的地方是九嶷山和骑田岭,《淮南子·人间训》载秦“一军守九疑之塞”,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以前,此地没有道路,秦朝开辟了“新道”。秦代在洭水沿线尝设湟溪、阳山、洭口三关,赵佗割据时曾派军守阳山关(今广东阳山县北骑田岭口),防汉军南下,被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攻破。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三幅地图,绘有桂阳(今广东连县)、南平(今湖南兰山)、营浦(今湖南道县)、泠道、营道(均在湖南宁远县境)各县和道路水系。这些地图可能是为平南越而制作的,说明西汉初年这里是过岭的主要交通线之一。唐朝政府很重视过岭水陆通道的建设,由官府主持,地方富户、豪族自发修建。唐文宗大和初年(828),连州刺史蒋防发动民工,对连江楞伽峡谷进行了整治,使连江的水运大为改善。 从广州沿北江上至清远,在浈阳峡附近西折入洭水上溯,经阳山、连州,越骑田岭过郴州、潭州走荆襄至长安,全程4555里。 东汉以后这条“新道”又做过局部改造。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大司农郑弘奏事请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成常路”[9]。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a0511010009z3.html7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