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逍遥驴谈 |
[游记]逍遥驴谈 |
2007-09-09 free2go.org |
-- 从南华寺出来,已是下午四点。晚上必须到南雄,否则明天去梅关和珠玑就不能成行。 车到南雄,天色已暗,雨也停了。 进到房间,首先是把空调开到最大,脱光衣服,拿出笔和本子,开始记录一天的行程。好久不用笔写字,真难看。 (五)岭南第一关 珠玑在梅关古道和南雄之间。昨晚定好的路线是先到梅关,回程时再进珠玑古巷。 早晨八点起身,窗外虽然没有阳光,但也没有下雨的痕迹。发现陪伴我六年之久的雨伞落了,心里倍感可惜,那伞质量真好,六年几乎没进过“医院”。不过,总算把雨也截在了云外,算是一点点安慰。 早餐是一大兜蒸的酸菜饺子,算是当地特产,不知道外皮用什么做成,不象是面,也不太象玉米,爽滑可口,酸菜馅里稍放些辣椒,十分开胃,坐在车上打的饱嗝都是香的。赶上去江西大余的车取道梅关,古驿道就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的梅岭山间。 车到梅关古道,还要再往山上走五百米才到古驿道正式的入口。从小生长在山间,所以古驿道在我看来就一条宽些的山路罢了。没有什么游人,山间很安静,雨后的空气更是清新怡人,惬意的沿驿道往上漫步。路两边种满了各式的梅树,有些枝头已挂满硕硕青果。因春寒料峭,腊梅树上还挂有些黄色的小花。许多的桃和李也夹在这些梅树中间,花开的正艳。尤其是那桃花,多层的那种,在浅浅绿叶的衬托下肆意的绽放,一抹抹粉红在这青山之间煞是耀眼。不敢想象的是在冬天白雪皑皑之际,夹道的梅花开遍,再来走这古道该是怎样的怡情雅景呢?一定得找个冬天的时节来了却这桩心愿。 半山间,一块很大的人工石壁上刻着陈毅老总的手迹《梅岭三章》。石壁很新,当是刚立不久。原来小时候学的陈老总这几首诗就是在这里写的啊!当时只是昂着头朝天背了下来,并不真懂诗的意思。而此时,走在这群山夹道间,我依然看不到也想象不出当时的紧张和危机(我是不是有点忘本啊?汗)。 单单一条驿道在此只怕过于单调,于是当地人们把观音殿弄来立在道边,居然连六祖庙也搬来了,梵音缭绕。刚从南华寺出来,看到这般情形,有点好笑。 在驿道旁边的夫人庙前得知,梅关古驿道是唐代的臣相张九龄奉旨开辟。张九龄并不陌生,“海上生明白,天涯共此时”几乎每个中秋都会在电视里听到。夫人庙的讲解员说相传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如此折腾了半个多月,让张臣相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一天清晨,张九龄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见一老者从岩后走来,询问开山情况,张九龄如实相告。老者说,此山有神妖作怪,必得孕妇之血才可镇妖辟邪,打开山口。九龄满腹狐疑回到家中,侍妾戚宜芬见他神情沮丧,问及何因。九龄以老者之言相告。宜芬闻言,沉思良久,心想自己出身贫苦,在危难中幸得九龄相救收为侍妾,而且九龄对己恩爱有加,前月已身怀六甲,而今九龄有难,正是舍身相报之时,便亲切地劝慰九龄说,“天佑好人,办法总能找出来的。”半夜,宜芬只身佩剑来到梅岭关隘,对天诚心祷告,“为助九龄开路成功,愿杀身以镇妖魔。”随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山岩轰然巨响,通道顿开。四方百姓悲恸之余,为感谢戚夫人的恩德,便在梅岭脚下为其建庙、塑像,岁时祭祀,以表崇敬。 因着这个传说,对先前认为仅是一条宽些而已的山路心生敬畏。那些铺在地上的青石也似乎能看出些许的苍桑而壮烈的痕迹。环顾长长的驿道上就我一个人在走,心中更是不敢再有半点忤逆之意。 走过夫人庙也走出了暂时的凝重。近梅关百余米处有一棵东坡树,树下刻有苏东坡当年过梅岭时留下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是: 赠岭上老人 后两句是指当时岭南的生活状态很糟糕,故南迁者生还很少吧?哎,其实现在又何尝不是?就像我等只怕也要将一把骨头埋葬在这岭南的热土上了,有没有一块土还不一定呢?笑死我了,居然和苏东坡牵强的共鸣了一把,算是在这古道上颇无厘头的一幕。 走上梅岭,砖石构成的关楼横卧岭上,紧连隘口石壁。仰头看见关门上方石刻匾上书写着红色“岭南第一关”,两边是石刻的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走进关楼,朔风凛凛,迎面袭来。越关过去,北面右侧石壁上嵌着一书碑,上面写着十分醒目的红色大字“梅岭”,标注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关楼上写着 “南粤雄关”。站在这要隘处,迎着微冷清风,静静的看着关楼的老砖古墙,希望能挤出些幽古之思,一位卖梅的农妇挑着一担梅干上来,在关口摆开了摊,扰乱了雅兴。听见手机短信在响,拿起一看是赣州移动在欢迎我,哦,原来这关楼就是两省分界之处。往回走,已有少许游客正往关上走来。刚过关口,手机短信又响了,拿起手机一看:欢迎您再到赣州,赣州移动祝您旅途愉快。竟然心生奇想,我就在这关口一进一出,那短信会不会一直发来发去呢?终是没去试,傻傻的乐着,一步一回头的往山下走。走到东坡树处突然想起他的一句诗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恰如其分的描述着此时此境,有些意思了。 迢迢古道、巍巍雄关寂寞的站在那里,供后来人茶余饭后作消谴之资。他的用途已远远的抛在时代的尾梢。古人的壮举,在听故事时,或能让我们唏嘘或心生敬意,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茕茕孑立于这荒山间,见证着时光的流走以及南来北往的猎猎朔风。而生长在这里人们,利用着它们已作古的价值赚取些许营生的柴米。 |
转自:http://www.free2go.org/cwclub/printpage.asp?BoardID=13&ID=494962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