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月韶关游记 |
[游记]五月韶关游记 |
2008-06-10 sohu.com |
到了谷底,只感觉凉风阵阵,下山的紧张顿时全消,同时又一个疑问涌上心头:身处三百米深处的峡谷,怎么会有凉风吹过,而且比在山顶上时还要清凉,难道另有通风的地方?望尽四周,没有找到答案。本想着等出去以后咨询一下见多识广的导游,不曾想忘记询问,疑团始终未能解开。 深处偏远山区的乳源大峡谷并没有太多人工开发的痕迹,除了上山下山的小道和台阶,几乎找不到其他人为因素。其实,这里能吸引人的就是她的原始性,过多的修饰反而会成为自然大气景观的诸多“累赘”,破坏她神秘而又自然的风光,无疑于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我为峡谷的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而感到欣慰,同时,又为她将来能否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而深深担忧。毕竟,人的力量有时候是带有毁灭性的,尽管他们的初衷和出发点或许并不是这样。 下得了峡谷,当然还要上去。 上去的路有两种选择。一是乘坐缆车,舒适、方便、快捷;另一种是顺着50度左右的坡度、全线1368级的“通天梯”(很好听的一个名字,其实也是石台阶)爬上去。两种选择各有人支持,最后,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号召下,终于选择了第二条路子:爬!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有难度了。虽说只有300多米的高度,但由于台阶狭窄、道路细长,一眼望不到尽头,再加上一路奇石突兀,形成掩压之势,清凉山水也爱捉弄人,淋得众人满身都是(我手拿一部相机,又要不时地抓拍一些真实的镜头,而且还要保护相机不被水滴淋湿,自然多了一些“负担”)。“前有目标指引,后临追兵催促,上遇水滴袭击,下则陡坡难行”----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众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更有甚者,还有另外一处“诱惑”----看着身旁近在咫尺的缆车上上下下,很多人难免表露出一丝羡慕之情,才爬了前半程,已经有几个人开始后悔没有选择第一种上山方式,不过心虽如此,但在后面同事的催促下,谁也不甘落后,也只好坚持行进。 1368个台阶,半小时左右时间,众人陆续达到谷顶。谷底的活泼一下子变成了谷顶的低落,很多人都连声喊“累”,既然如此,只好暂作休息,大家随地而坐,幸好旁边有个茶楼,可以容纳一些人。而此时的导游却在一旁“煽风点火”----明天要爬的山比这还要陡峭,大家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啊!原本早已疲惫之极,听导游这样一说,个个声色紧张起来,个别女同事都吓得有点花容失色,表示明天只在山脚下浏览景色,坚决不爬山。 自己却对这些不太在意,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为了不致于让自己徒生太多歉意。于是找了一块草地边的位置坐了下来,正好可以品味一番瞬间的景色变幻之美,顺便缓解一下途中的疲劳之态。 休息了一阵,大家脸色好了许多,欢声笑语又多了起来。 看看天色不早,赶回住宿的地方还有三个小时的车程,只好稍作休息便准备出峡谷了。由于我们下去与上来的路不是同一条,所以需要绕过半个峡谷才能到达停车的地方,只是这段路途基本上是平地,自然容易多了。 一路劳累,一路痛苦,只有身处其中,方能感受至深。 然而,大家又显得很轻松。 突然想起那句广告语来----“上上下下的感受”,我们现在何尝不是如此! 高山流云 5月21日,我们的目标是号称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虽然天气阴沉,但也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 丹霞山是根据地表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而命名的。在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地表形态有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丹霞地貌等,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而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具有雄、奇、秀、险、幽、奥、旷等特点。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解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世界第一”、“中国第一”。 丹霞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15平方公里,地跨仁化、曲江两县、由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三大景区组成。开发较早的丹霞山景区目前是主景区,距韶关市区50公里。 一大早吃过饭,一行人背包向被导游描绘成“路途更为险恶”的丹霞山出发。车子开出没多久,便停在了一个“**养生园”(具体名字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门口,内部导游立刻迎出来给我们带路。这是一个原生态小型养生基地,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温室里面种植的雪莲,一个个层次分明,枝叶繁茂,生长态势良好,或许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突然觉得小小棚房的空气特别新鲜。原来这种地方真可以养生悦目,陶冶情操。 热情的导游将我们领到一个木屋里,讲解园里的有关知识,当然了,因为语言不通,我依旧没有听出什么名堂,只顾望着窗外景色。等导游讲完了,有专人端茶进来,每人桌前放一小杯,据称是用他们自己种植的珍贵品种泡制的。淡黄的颜色,极像中草药,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一般,喝着却舒服。 淅淅沥沥细雨中,正式向目的地丹霞山出发,一路欢笑自不必说。
|
转自:http://peiyouqing.blog.sohu.com/4676396.html3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