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云贵高原的雪峰山、越城岭和苗岭山脉的延伸地带。县境内山岭叠翠,婉蜓起伏;江河纵横、清波蓄秀,自然景观独特迷人。在这里生活的主体民族是侗族,占全县人口的 53.6 ,由于侗族同胞的衣、吃、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再加上侗乡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使三江成为柳州民族风情与风光旅游的一个热点。 到三江旅游,游客可以欣赏到建筑艺术独特、举世闻名的中国国宝——程阳风雨侨、马胖鼓楼和侗乡民舍,可以令略到侗家纯朴的古风民俗。还可以参加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侗族博物馆 三江侗族博物馆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古宜镇,建成于 1992 年,是一座集侗家鼓楼和风雨桥为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总面积 1550 平方米,设 4 个陈列厅和一个文物库房,它是湘、桂、黔三省 ( 区 ) 交界的十多个侗族县惟一的侗族博物馆。馆内收藏陈列有东汉以来的滑石耳环、滑石托盘、木碗、竹编、藤编等生活用具,传统的木制、竹制文化用品和生产工具,斑斓多姿的民族服饰、侗锦和刺绣。侗族各种造型的吊脚木楼、鼓楼和风雨桥模型一应俱全。三江侗族博物馆起步晚,但收藏、陈列文物内容较丰富,是侗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的一个窗口。 1997 年被列为柳州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风雨桥 侗乡风雨桥,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桥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青石垒砌的墩台.中部为木质桥面,其结构采用密布式悬臂框架简支梁体系。全部为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上部为亭廊,亭子坐在墩台之上,有几个桥墩就有几个亭子,桥廊走道两边均设有栏杆坐凳:风雨桥一般都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上,既作交通之用,又具有宗教方面的含义,风雨桥象征着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所以侗族同胞称之为风雨桥、回龙桥、永济桥、普济桥、赐福桥……类似的桥在三江县境内有 108 座,其中最负盛名的桥是“程阳永济桥”,简称“程阳桥”,程阳桥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马安寨.距三江县城 19 公里。该桥与中国的石拱赵州桥、铁掌泸定桥、罗马尼亚的钢梁诺娃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程阳侨始建于 1912 年,历时 12 年,于 1924 年建成。该桥长 77.76 米,侨宽 3.75 米,桥面高 11.5 米,为石墩本结沟楼阁式建筑。两台三墩四孔,楼台上建有五座塔式桥亭和 19 间桥廊,瓦瓴五重、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其建筑艺术可谓精巧绝伦,宛于江上一座长廊式的高层楼阁,雄伟壮观、风姿俊秀,令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鼓楼 侗乡鼓楼是侗乡村寨中心的公共建筑,是民族和村寨的象征,是村寨或民族议事、典礼、迎宾、歌舞娱乐的场所。鼓楼是村寨中最大的塔阁式木结构建筑物,多有重迭的飞檐翘角,重檐多者有十多层,鼓楼多为下四方形上六角形或八角形的,楼顶分歇山式、钻尖式、挺卧式三种类型。鼓楼建筑古色古香、风格奇特,既得占建筑之遗风,又有因地制宜的异趣。 鼓楼每寨均有,据统计,三江县境内目前保存完好的鼓楼有 156 座之多,其中最著名、最高大的鼓楼是距县城 28 公里,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马胖河西边的“马胖鼓楼”。楼高 13 米,楼檐宽 13 米,有重檐九层,造型美观;气势雄浑,具有典型的侗民族风格,是侗族鼓楼的优秀代表,已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到三江必看的名胜之一。 参观了“程阳桥”和“马胖鼓楼”之后,游客可以走村串寨,热情好客的侗族同胞会主动招呼你到木楼里坐——坐.为您送上一碗清香味美的油茶或留您共进盛餐。在侗家您会领略到以糯米为主食、以酸制品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民族特色鲜明、花团锦簇的服饰,还有古老的纺车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婚俗……。依山傍水而建的一排排青,瓦吊脚木楼民居.由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连结在一起的村寨,横卧在婉蜒曲折的溪河上的风雨桥,连接村寨之间石径上的风雨亭,寨子中的鼓楼,还有田拢小溪边原始古老的水车构成一幅侗乡最具特色的和传统古风的民族风情画卷。 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侗族也有许多传统节日盛会。如“花炮节”、“斗牛节”等。其中花炮节是三江境内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举行花炮节的日子园地而异,有的地方定在农 6 正月初七,有的地方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有的定在三月初三,有的定在十月廿六,尤其是每年三月初三,在三江县富禄镇举行的花炮节,规模最大。在节日里以“抢花炮”为主要内容,兼有民歌演唱、芦笙舞表演、侗戏彩调演出、放排炮、踩歌堂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