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七星公园

[游记]七星公园

2008-06-27    sina.com.cn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00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 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 南有寿佛洞, 宽敝若厅堂, 洞口西向,
高3~6米, 宽3~4米, 长45米, 面积157平方米。朝雾迷漫时, 云凝洞口,
故称朝云。洞开拓于明代, 太虚和尚修磴道,
并于绝壁处建楼阁。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碧虚阁 在普陀山七星岩口, 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阁高7米,
面积270平方米。碧虚亭为宋代建筑, 早废。1956年在原址重建,
1974年拆除改建, 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旋梯而上,
上层游廊连接大小不对称的两座游亭: 在大亭中, 可以看到城市远景;
在小亭中, 可以俯视七星岩内景。碧虚阁建筑, 构思精巧,
吸收广西三江程阳桥与桂林“吊楼”的民族、民间建筑形式,
亭与阁层层挑出, 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 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
被建筑界誉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岩 原名冷水岩, 在普陀山东南, 与动物园相邻,
曾作七星岩出口。岩高4~20米, 宽5~50米, 洞府, 岩前有石门,
“屈曲而入, 则流水横其中, 碧乳垂其上, 周环四视, 其状如雕镌刻镂,
殆出于鬼工而不类融结者也”。源于地下河的清流, 穿岩而过, 溪水冰冽,
所以也叫冷水岩,
这是它不同于别的岩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洞壁有“岩洞就是学校”、“敌人在轰炸,
我们在上课”等标语。抗日战争期间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
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寿佛洞 位于普陀山西麓, 高3.4米, 宽6.4米, 深8.5米,
面积约54平方米。明代创为寿佛庵。庵前建栖霞寺。《临桂县志》载:
“顺治八年(1651), 楚僧浑融和尚乃建为栖霞寺, 起藏经阁、听月亭,
殿宇楼堂, 备极宏丽, 山水绕环, 竹树掩映,
为一府胜游之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 后毁于战火。
弹子岩 在普陀山北麓, 洞口高敝, 宽14米, 高6~9米, 宽4~8米, 深65米,
面积280平方米, 呈弧状。郦道元《水经注》说: “山甚及溪, 中有石若丸,
自然圆珠矣, 故山水即名焉, 验其山有石窦, 下深数丈, 洞上深远,
莫究其极。”宋淳熙间(1174~1189),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谆,
“买地为圃, 隔桥筑亭, 仰观岩石, 如坐冷泉, 对飞来诸峰,
遂为桂林胜游之最”。壁间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 在普陀山北麓, 南距弹子岩50米, 高3.5~4米, 宽3~5米,
深18米, 面积69平方米。岩前一片平野, 春回大地, 满眼新绿,
令人留连。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驻”之意。留春岩景色平平,
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赋》,
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述钟乳石成因的科学论文, 指出“泉春夏而渗流,
积久而凝……以岁而计之, 十万年而盈寸”, 很值敝开。岩前有平台,
宋代曾建楼阁, 供地方官员视察春耕之用,
所以取名省春岩。宋刘希旦《省春岩》诗:“省春岩畔点春衣,
傍洞山泉浸洞矶”, “泥燕不来灯光寂,
野鹭孤飞带落晖”。写出了省春岩宁得游人赏柳。
双忠亭 在灵剑江葛老桥北,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用以纪念明未殉难的瞿式耜、张同敝,
故又名“双忠祠”。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
增加了浑融和尚、性因和尚和义士杨义等牌位。抗战期间被毁,
遗址尚存。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月牙山景致优美, 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 且均面临江面,
视野开阔, 桂林市景悉陈眼前, 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
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 下为餐馆、小卖部, 中为素食馆,
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 深13米,
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
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47dbc01000chu.html40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