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的桂林大圩古镇之行(只是时间久了,见晾!) 很早就想去拜访座古镇,想体验一种在历史沧桑的小巷中穿行的感受。 十一长假来临,与同窗好友怀揣着四天黄金假期辛辛苦苦卖电磁炉的工资120快大洋,坐上了前往此次目的地——大圩古镇的巴士。只需要三快钱,巴士不是很好,在桂林的大街上慢慢的挪腾着步子,售票的阿姨还时不时下车来招揽招揽生意,哎~~,出门再外,大家都是养家糊口的不容易啊。巴士在到了桂磨大道上加快了车速,我也与好友在欣赏路景和闲聊中寻找着感兴趣的话题。。。。。猛然抬头发现路旁的一块路牌赫然标示着“大圩”的字样,大圩到了 (路途花费将近半个小时,路况还算不错) 下车之后,我所站位置的对面是大圩的集市,刚好碰到今天赶集,人山人海的,甚是热闹,于是将自己抛向乡间的集市中,也来把集赶一赶。在摩肩接踵的闹市中,我小心翼翼的穿梭于人群中,在各个小摊小点中寻找希奇古怪的物件,在一小姑娘的摊前我停下了脚步,一张很破旧的布,上面零散的放着类似石头的小玩意儿,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女孩蹲在角落里,很羞涩的样子,不会招揽生意,只是用水汪汪的眼睛瞧着我,亦或把一些好看些的放在离我近点的地方,期盼着我买一个。此时此刻的我,内心的波动竟然是那么的难以平复,那该是一个多么纯真的眼睛啊,一个应该拥有幸福玩乐的童年,有着漂亮书包和明亮学堂的童年~~~~~我不敢多停留,花了一块钱买了两件就走了。 从集市出来之后,我们就朝着古镇的方向迤俪前进了,在镇子的十字路口远远望到南边有一座不知始建于何年代的桥洞,桥洞周口已经班驳陆离,顶部也有些许的杂草,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我想也只有这座桥洞见证着古镇繁华的年代。进入城门往里走了有二三百米,又转了几道弯,依然未曾见到古镇的影子,早已怀疑所走路线的正确行,只有沿途的小摊小点告诉着我古镇就在前方。 在一座恢弘的现代仿古建筑前,我站立住了,一条青灰色的青石板路在眼前的小巷中延伸开来。好友说这就是古镇的样子了,古镇始建于公元前200年,曾是广西四大圩镇之首(桂林大圩、宾阳芦圩、苍梧的戎圩、贵港的桥圩),而今竟只剩下孤独的几条街,像高原中的一棵树一样,静静的站立在那儿,一站好多年过去,只是偶然被风吹动枝头,响起来,只是觉得快乐了,唱起来,诉说着夕日的繁华。信步于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从内心深处有一股莫名虔诚的感动升起,一种古朴恬静的滋味在心头攒动。街道给人留下的是一份淡泊,一份宁静,一份深厚的文化沉淀。青石板和河卵石拼花的道路依旧古色古香,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样式的老房子,再现着当年的格局。街区之间的隔火墙,沿街骑楼,可拆卸的木结构铺面等,使沿街的古风依旧。走在青石板路上,穿梭于众多的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和古玩摊之间,仿佛穿梭于历史之中。邻街的铺子虽然都开着,但是已没有往日繁华的场面,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娴静和与世无争,店老板也只是在你长时间驻足的时候才来向你推荐自己的产品,这些并不是说明店主人的散漫和拒客,相反他们保持的是古镇居民所具有的一种独特安宁的性格特点。古镇的建筑很是吸引我的注意,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建制,为全木的,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于采光;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动、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花纹;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厨房和厕所,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有许多房屋在外观上看上去年久失修,让我不时的为房屋的主人担心,惟恐年久的木头经受不起撞击而坍塌下来,也许是我的杞人忧天吧,中国古代匠人们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 穿过太平门之后再往前走上一段路,便是一座始建于明的单拱石桥万寿桥,雄跨镇南,据说有这么一句俗语“走过万寿桥,可活九十九”,在旁边也还有一座万福桥,我想这些都寄托着古镇居民期盼健康长寿多福的古朴思想。万寿桥桥面的石头已被磨得溜光发亮,间杂些许小草,古朴自然。站在桥上,举目远眺,一幢幢古建筑在清山绿水中高高低低,错杂相间,无序中又各自有序,桥下涓涓溪流缓缓流过,时而有成群的小鱼在受到惊吓之后四散游走,泛起阵阵涟漪,不远处的河边树下,一年轻姑娘正在水边淘洗着什么,此景让我不禁想起古人的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多么祥和,多么富有柔情的一股江南水乡之景。伸手触摸桥上的小石狮子眺望漓江的风雨变迁,历史的沧桑又与现代的繁华完美的结合。 古街还给我有另外的感受,那就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依然可在古街的角落中寻找到,商品堂屋挂像、门牌号码都多多少少显示着当年动乱中的如火如荼,在一堵墙上红色的“毛主席语录”依旧,走在古街的大街小巷中,我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这么一个场景,一群身穿白色的确良衬衫和兰色裤子的男女青年门在这些清石板路上来往穿梭,喊着一些激动人心的口号,将青春年华附载…… 中午时分,坐在街口卖盐巴蛋(一种用盐烤熟的鸡蛋)的老奶奶跟前,听着老人给我讲述她眼中的古镇,也知道了刚进来所看到的现代仿古建筑原来是江西的会馆,古镇当时商业繁华,有多出会馆集于此地,从中也可以发现古镇在历史上所处的商业地位。在尝过老人热情推荐的辣椒酱之后,我们又出发,寻找古街角落沉淀的古镇。随后的几条街道,原有的建筑多多少少都有所修补损益,亦或者干脆推翻重建了,有的已经坍塌,只剩下孤零零的几根柱子,让人去凭吊去遗憾。街道也街道的衔接处都有条更窄的小道直通码头,如今码头也只有一处搭载游人前往对岸的两个岛屿游玩,个人觉得不怎么好玩,没什么特色,无非就是水果等,而且两处岛屿景点重复。其于的码头也仅剩下石砖上刻下的名字依然昭显着大圩往日的喧哗…… 沿街直走,内心也是愈来愈凄凉,古镇所有的古朴也在一点一点接近现代,惟有“客栈”字样的名字显示着这依然是条古街。街的尽头依然是一座桥洞,相比进来所碰到的那桥洞,更有沧桑感。我们选择了从桥洞旁边小路走出去,在爬上洞顶之后,几条错综绞盘的铁路线掩藏在杂草中,枕木已经有剥离,似乎是一个小站,只是有好长时间被人们所遗忘。要离开古镇了,回头往古镇的方向望去,已经看不到什么了,只有两条钢轨从脚下开始向天边尽头延伸…… 毛主席语录  古门  客栈  街道  深居簡出,寧靜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