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远青于黛,湖平绿到堤。娟娟新月色,生在夕阳西。”杉湖北路绿荫下立着的这块诗碑,有如一座路标,引领人们来到湖边一个微型的休闲广场,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那半圆型的花岗岩浮雕。略为了解桂林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曾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雅集行吟的地方,他们在粤西你追我赶,蕴成了一方吟诗作文的竞争气候,为桂林乃至广西文学的拓展推波助澜。其中十个人的作品,后来由曾任桂林地方官的张凯嵩收集成册,付梓印刷,题为《杉湖十子诗钞》,后人称他们为杉湖十子。这十个人是:龙启瑞、汪运、朱琦、彭昱尧、商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宗瀛、赵德湘、黄锡祖。细心的人们数一数浮雕上的人物,不多不少整整十个,也就知道,这浮雕是为何而做的了。上面提到的那首隽永小诗,它的作者,便是十子之一的赵德湘。 美丽的风景总是蕴育着诗歌,滋养着诗人,呵护着诗情。尤其在清代,小小的榕杉湖,却是一巨大的文化场,几乎吸引了桂林所有的诗词名家,上至闻名全国的清末四大词人之首的王鹏运,下至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每每朗月高照、清风徐起、蛙鸣渐欢的夏夜,走在榕杉湖边,耳畔就会响起他们或悠运、或澹淡、或秾丽、或惆怅的清词丽句,“杉湖深处,有小楼一角,面山临水。……” 面对沉淀于时间深处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面对一个个在榕杉湖畔留下印痕的名人,榕杉湖的建设者们殚精竭虑,选取了不同的文化符号予以彰显。 补杉楼建在今漓江饭店处,是杉湖十子的活动场所之一。有人曾建议复建补杉楼,以纪念杉湖十子。指挥部考虑到杉湖的景观中心在于双塔,双塔本身是楼阁造型,建新楼,在布景上有掠美之嫌,且杉湖面积不大,不宜增加建筑,经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建浮雕及休闲广场。 建成的广场占地约100㎡,采用台阶式亲水设计,主体延伸出水面达1.8米。整个平台多层圆形分布,广场中间镶有圆形石珠,象征“日”,周围平台采用半圆处理,取“月”之意,圆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小广场取名日月湾广场(双塔称日塔、月塔)。 平台正面立有“杉湖十子”畅吟情景的浮雕。浮雕设计几易其稿,本地美术设计师孟柯,北京设计师郭鹏及北京博艺泛美设计中心著名设计师袁加均参与设计及修改,最终由中央美院设计制作完成。浮雕高2.8米,长约11米,采用的是福建产的花岗岩“永定红”,在福建惠安日晶莹石雕厂制成,运抵桂林安装。 浮雕上的人物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对,或独行独坐;神态栩栩如生,有拈须微笑的,有洞箫直吹的,有抚琴而歌的,有举杯自饮的,有展卷笑谈的,有蕉叶题诗的。浮雕上的植物,也是中国文人所喜爱的松、竹、兰,还有颇具南国色彩的芭蕉。 这是农耕时代中国文人聚会的一个典型场景,没有喧嚣的市声,没有名利的追逐,没有生活的重压,有的只是湖光山色、丝竹之声、应景诗文、作诗心得,还有一壶老酒,一炉新茶,恬雅而又闲适。 定格在大理石上的场景,和“娟娟新月色”的诗句及榕杉湖所有浮出水面的名人纪念景观,都融入了我们对这古老的护城河,对逝去的辽远生活中的闪光处,点点滴滴温暖而又亲切的回忆。我目前在成都,如有到桂林旅游可联系我,团散同价,电话号码是:028-66944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