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听听桂林人是怎么说的? 首先感谢大家在这里不惜笔墨地叙述桂林风景的美丽,对于一个远离故乡的人来说,上网来看看别人是如何描述那些无比熟悉的地方,提及那些无比熟悉的名字,是治疗思乡的一剂灵丹妙药。 来说说山水豆腐。这个菜式不是从来就有的,不知哪年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的菜单上,现在居然成了特色菜。 第一次吃是离家上大学之后,忘记哪一年放假回桂林,同学聚会,在某餐馆。我们都没有看菜单的习惯,桂林人吃饭的习惯是,大家坐下来喝口茶,先说说今天想吃什么,鸡鸭鱼肉还是什么特别的蔬菜,然后把老板叫来,当然大多数时候过来的是老板的首席跑堂--普通跑堂应付不了。象聊天似的:(因为国家号召推广普通话,也为了照顾听不懂桂林话的同志们,特翻译如下)“那个,鸭子今天有没有?”“有,有,怎么做?”“酸炒好还是啤酒好?”“酸炒进味点,酸炒吧。”“哎,一定要是恭城的土鸭,莫拿本地的骗我。”“你放心,不敢的。”“放点豆豉,要全州的哦!”“晓得。”“要酸笋,莫放芥菜酸。”“鸭子炒得嫩点,上次的太老了。”“屁股旁边的骚腺要记得去了。”等等等等,还只是一个菜。只见跑堂诺诺有声,频频点头,不时小心插一两句:“今天有禾花鱼(此物单说),新鲜的。”“南瓜苗不大好了,要不然炒红薯叶子?(此二物也单说)”,众吃客就差撸起袖子下厨,给大师傅示范一回。怪就怪在全城都是这个风气,老板、跑堂、大厨皆不以为妨。如果这样点菜换到豪爽的北方呢?尝试讲给北方人听,答案是老板早就拎起你的脖子,俩大嘴巴煽你到店门外,宁可不做你的生意不赚这份钱,也不受这零碎的气。 扯远了,接着说豆腐。话说那天不知是谁提议尝尝最近新出的菜式,一干在外地挨了一学期饿的兄弟姐妹都同意,于是破天荒从菜单上点了一客山水豆腐,众皆好奇,翘然期待之。待上桌后全体愕然,继而集体笑翻,还有两个兄弟手指菜盘,干笑不出声,原来已经岔了气。 菜色如下:白豆腐改刀成三角锥状(山),约十块装盘,注意豆腐和豆腐不能挨着,要有明显的距离,如果距离还不均匀就更妙了(还得说是本地的大厨,对桂林山水的精妙之处是有深刻理解的),点缀一些调了味的肉末,不要太多,零零碎碎象是山上的树、亭子什么的,然后上锅蒸,蒸熟之后自然盘中有水汪然,乍一眼蒙蒙胧胧地远远看去,还真有点“山水”的意味。 这道菜的味道也就可想而知了,大块白豆腐,肉末虽有盐味,奈何量少,分布还不均,蒸的时间不能长,不然形状不好。唉,但愿他们现在有所改进。 禾花(不是荷花)鱼:禾,即是稻子,禾花,稻子的花(不会有人问什么是稻子吧?),禾花鱼,吃禾花的鱼。 稻田灌水插秧后放进鲤鱼苗,鱼苗随着稻秧成长,扬花期落在水面的稻花(禾花)就是鱼的食粮,待水稻成熟将田中的水放掉之前,把鱼捞上来。此时的鱼长不过手掌,头小尾细身段圆润,鳞软肉细没有腥味,下锅后无论用什么方法,红烧、酸炒、干炸、做汤还是下火锅,都无比美味,但凡让你吃过一次,就知道那网上网下鼎鼎有名的啤酒鱼不过是混事儿的。 禾花鱼之所以没有被列入向前往桂林旅游的群众推荐的美食,原因之一是产量太小,即使在大量捕捞的旺季,也不够全城人民分的,去菜场晚了都买不着。况且,现在正宗的禾花鱼越来越少,水稻追求高产,都种两季,这样禾花鱼的生长周期就大大缩短,加上铺天盖地的化肥和农药,正经在稻田里吃禾花长大的鱼变成了珍惜动物,市场里四季都有得卖的禾花鱼实际是池塘养的赝品,基本上和普通鲤鱼的味道差不多。本地人想吃,大多要到乡下去寻,夏秋时节回老家,姑妈问我想吃什么,基本上都回答禾花鱼,还不是每次都能满足我。 所以我向各位大力推荐啤酒鱼,如果大家都吃禾花鱼了,我吃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