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桂林游记之芦笛岩 |
[游记]桂林游记之芦笛岩 |
2007-08-30 tuniu.com |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用它可以做成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据地质学家考证,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的碳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当地下水从岩石的缝隙流到洞口时,碳酸钙就沉淀结晶,经过几百万年的积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景观。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或似人,或似神,或似飞禽走兽,或似名花异草,或似五谷杂粮,或似瓜果蔬菜。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组成了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于1962年正式开放。芦笛岩洞长240米,最宽处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览路程约500米,游览时间大约40分钟。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邻,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状态, 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神奇瑰丽,贵在又自然又艺术,除了洞口,除了洞内的甬道小径,可以看出人的作用之外,那三十多处奇观,纯自天然,纯系天工的神差鬼使。明明是无生命无生气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馒,在大自然的雕凿下,全都活了,充满了灵气。任何能工巧匠、艺术大师走进芦笛都会升腾起拜倒在大自然脚下而自叹人的无能为力的情感。芦笛岩是看不完说不尽的。那雄狮、那森林、那峡谷、那飞瀑、那雪人、那帷幕、那塔松、那磨菇、那宝塔、那山城、那虬龙、那擎天柱、那云外山、那水晶宫、那幽境听笛、那田园风情、那珍珠金鱼、更有那丰收盛景:莲藕、白菜、萝卜、花生、豆角、丝瓜、当归、灵芝……它们怎么那么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它们怎么组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富于节奏?钻遍天下溶洞,你在哪里领略过?500米短短屈曲的游程,怎么荟萃了如此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搭配和谐、毫不杂乱、纳天上人间、海底陆地于一体的美物?也许你会说,景名是人的联想想象,灯光是人的打扮装饰,但那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丝毫代替不了大自然的创造。古代芦笛岩内有灯光吗,有景名吗,可丝毫影响不了古人去审美。人的想象是超越时空的。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7点05分, 推荐给好友 hourglass 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50663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