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话说桂林 >> 桂林石刻 铁封山 唐韩云卿《平蛮颂》 朝议郎守尚书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撰(文) 朝议郎守梁州都督府长 吏武阳县开国男翰林待诏韩秀实书 京兆口口口口口李阳冰篆额” (碑文从略) 石刻高250厘米、宽200厘米。 矗立在桂林市北门的铁封山,东边有宽阔的漓江为护城之河,西边有鹦鹉山和诸山为天然屏障,两山间狭隘的距离,使得铁封、鹦鹉两山如哼、哈二将,扼守住了桂林北城入口。其险要的地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铁封山上虽然仅有三件石刻,但其反映的都是唐、宋时期发生在广西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使得这座山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三件摩崖石刻为:《韩云卿平蛮颂》、《孔延之瘗宜贼首级记》、《余靖大宋平蛮碑》,内容所说的都是唐宋时期朝廷针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战争一平蛮。其中,唐碑《韩云卿平蛮颂》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碑文中记载道: 惟大历十一年,桂林象郡之外,有西原贼率(帅)潘长安伪称南安王。诱胁夷蛮连跨州邑,鼠伏蚁聚,贼害平人。南踞(据)雕题交趾(今越南北部),西控昆明夜郎,北洎黔巫衡湘,弥亘万里,流毒如彼其广尔。天子命我陇西县男昌山夔领桂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持节招讨,斩首三万余级(实为二百余级),擒获元恶并其下将率(帅)八十四人,生献阙下。其余逼逐俘虏二十万,并给耕牛种粮,命还旧居 所谓西原,是唐代对今广西左、右江地区的统称。西原蛮,是古代统治者对壮族的称呼。据史书记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古代,这一带生活着黄姓、韦姓、周姓、侬姓、莫姓、廖姓等壮族的豪族大姓,其中,以黄氏部族为最强盛。当时,黄氏部族控制着左江一带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地,被称为黄峒地。由于韦氏和周氏不肯依附黄氏,遭到了黄氏的讨伐,被逐于海滨。侬氏部族控制着右江一带的靖西、天等等地,称为侬峒地。这些大姓部族唇齿相依,占据了广西十余个州,多次造反,动辄二十万人,严重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 公元776年,西原潘长安起事反抗朝廷,自立为王,其声势之浩大“弥亘万里”,波及甘、黔、湘和广西等广大地区,以至于十八个州不得安宁。唐王朝委派李昌蠖以御史中丞出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刺使兼桂管观察御史,率军镇压。李昌夔,陇西人,为李唐宗室。李昌夔到了广西后,迅速平定了这次事件。对所俘虏的二十万人,发给他们耕牛和种子,遣送回乡。这个抚绥政策,使得一些原来不肯臣服的部落也“顿首请罪”,少数民族的怨恨得到缓解,李昌夔为此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李昌夔在桂林期间,做了三件大事,得到了史家的赞赏:一是平息了西原蛮的动乱,使广西的局势得以平稳;二是在独秀峰下修建学宫,兴办府学以淳化风俗(见《独秀山新开石室记》);第三件,就是在城北虞山下修缮舜庙,以推行德治。 附虞山唐《舜庙碑》 在离铁封山不远的漓江之滨,有一座独立在江边的孤峰,叫虞山,也叫舜山,它与江对岸的尧山遥遥相对。传说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虞(舜)帝都到过南方。史书记载说,舜为有虞氏部落酋长,炎黄联盟首领,史称虞舜。舜接替尧位后,巡行四方,铲除了鲧、共工、欢兜、三苗等四人,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舜帝勤政为民,防治水患,让贤与禹,他的贤与德,是古代圣主明君学习的榜样。传说舜帝南巡(一说遭到禹的放逐),死于苍梧(今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地带)。葬于九嶷山。又说舜帝南巡时游览了虞山,于是,后人为了纪念虞舜,把此山称作虞山。 李昌夔考察了虞山。他了解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虞山的山下已建有祭祀虞舜的祠庙,叫虞(舜)帝庙。据说前人建造的虞帝庙里,曾供奉着虞市和二妃娥皇、女英的塑像,供台上还摆放着豆、彝、爵、鼎等祭奠礼器。虞帝祠前的道路两旁种满了秦松,这些松树蜿蜒向前伸展,仿佛当年虞帝驾着苍龙,乘着云螭南巡的样子。远处有尧山遥遥相望,山下是引入皇湾莹绕山脚的漓江水,这种天然的环境,与天子应有的制度和气派相吻合。山上还曾刻有晋代庾阐、后魏温子升等有关纪念虞帝内容的石刻。如今,由于战乱的原因,对古代圣贤虞帝的祭祀活动已经很久没有进行。庙已坍塌,眼前一派衰败景象。为了倡导德政,于是,李昌夔当下决定,用自己的俸薪重新修缮恢复虞帝庙,把祭祀虞帝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李昌夔在虞山南麓重新修建了虞帝庙,在山上镌刻了“舜庙碑”来表示对虞帝的崇敬(图版8)。他邀请韩云卿撰写祭祀文章,韩秀实和李阳冰书写碑文和篆额。碑文中写道:“惟虞传夏,夏德斯沦。更殷历周,以及赢秦。帝号再尊,帝道莫宣。祀典空存,祀礼无闻……”文中说道,夏禹以后的三千年间,“德,,逐渐沦丧,历代帝王对虞帝不尊重、不祭祀,导致了地方百姓蒙昧,社会得不到治理。通过这次修缮虞帝庙,隆重祭祀虞帝后,已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今,这里已经“神和人悦,侵然如受其福,是岁寇贼歼平,年谷丰稔。五岭之人,荫受帝祉”。在碑文中,李昌夔还表示了要以虞帝为榜样,为民造福的愿望。 碑文作者韩云卿,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叔父,官至礼部郎中、上柱国。礼部郎中为唐代掌礼仪制度、表疏、祥瑞、铺设、丧葬赙赠等政务礼部司的长官,多以名门望族中有文名者担任,号为“南宫舍人”。上柱国为官名,相当于正二品。韩云卿的文章写得很好,在当时有“文词独行中朝”的美誉。碑文和篆额的两位书法作者韩秀实、李阳冰也很有名气:韩秀实,武阳(县名,治所在今广西罗城北)人。善八分书(即汉隶),大历年间官翰林待诏(掌翰墨文词)。最值得一提的是篆额作者李阳冰。李阳冰,唐文字学家。是大诗人李白的族叔。工篆书,初学李斯,后参合各家,自成一体。功力深厚,飞动神奇,有“笔虎”之称。他的小篆与秦代李斯齐名,并称二李。他的这件篆额,字径18厘米,用笔端雅,如精金美玉;圆润盘屈,形同玉筋(筷子)。给人一种变化多端,气度恢弘的美感。 以上这两件由韩云卿撰文、韩秀实书写、李阳冰篆额的“平蛮颂”和“舜庙碑”,被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可惜的是,“舜庙碑”在明代被凿去了中段,凿碑者为明代无知官吏杨铨,他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诗句,把千古遗憾留给了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