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游记 尽管阳朔号称“背包者的天堂”,但多数游客仍是各地旅行社“长途贩运”去的。西街也能看到一些来自国内的背包族,不过他们中的多数人,最终还是成了街上“地陪”(当地导游)的客户。 真正完全不依赖导游逛阳朔的“驴友”,可谓少之又少。他们多是些二三十岁的年轻“小资”,是游客队伍中的“精英”。而我这个奔四的“老男人“,竟然发起“少年狂”,做起了“精英中的精英”。 西街据说已经彻底蜕变为“国际小资ML+艳遇基地”。我不是小资,只是个“过日子的男将”,又是拖家带口去的,对此没有发言权。不过,在那样的美山美水里,确实感觉到好浪漫,真正做了一回超尘脱俗的旅行者。 ■桂林阳朔操“武汉话” 4月2日中午,我们从北京西站上火车,3日中午12时到桂林。 小时候看过电影《刘三姐》,刘三姐是壮族人,长大后就一直以为桂林人说粤语。但桂林火车站门口,一辆中巴拉客,那人说的话我能听懂:“到阳朔的。”和武汉话的发音一模一样。我下意识地按住钱包,以为人家知道我们的底细。 听了几句,见别的车子都是这样喊,我才放心了。在桂林、阳朔一带呆了几天,才发现这里话和武汉话确实很像,但是更接近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以及鄂西、湘西一带的方言。这些话和武汉话一起,叫做“西南官话”。许多阳朔人也听得懂武汉话,以为我们是四川人。 买了返程火车票,在附近早点铺吃了米粉,就从火车站门口坐上到阳朔的中巴,票价10元。 这条公路让我跌了眼镜。原以为这么有名的风景区,而且据说老外很多,应该有条高速公路才对,至少也该是条准高速公路,谁知是条二级公路。二车道,水泥路面,没有封闭,不时有行人横穿。每年那么多游客把钞票撒在这里,不知为什么修不起一条好路。也许是风景太好,才不在乎游客的第一印象。 从桂林到阳朔只要65分钟。从阳朔汽车站左侧的边门穿过“新西街”,再过一个路口就到了西街。找到预先电话订好的“某某饭店”,安营扎寨,双床标间房价120元/晚。 其实暑期到阳朔,似无必要预定酒店。第2天,我们发现西街“某某酒店”房间更大、更新,却打折到70元/晚。 ■竹排漂流遇龙河 24日早上9时,洗完热水澡后,旅途劳顿一扫而空。逛到百米开外,叠翠路和县前路交会处的“一品居”,喝阳朔有名的煲粥。我们点的是皮蛋瘦肉粥和南瓜饼,味道都很好。 头回喝到这么鲜的粥,一家人均叹为“舌”止,连声叫好。邻桌的4个广东熟女,也追问原籍东北的大个子老板:“你怎么会煲广东粥?”看样子,要喝更好的粥,得去广东尝鲜。 11时30分许,从酒店租了两辆捷安特自行车(10元一天/部),一路往朝阳村奔去。阳朔县城到处都有租车点,随处可见骑车代步的中外游客。 果然像网上讲的,“No bike, No yangshuo”(没有自行车就没有阳朔)。这句短语告诉人们,阳朔的风光特色更适合作自助游,要沉下心来,用心去慢慢体会。我们庆幸没有跟旅行社来。 出了县城,渐渐地老外就比中国人多了。有的三五成群,有的鸳鸯双飞,有的是一家四口。一个老外仿佛和梦中情人约会回来,兴奋无比,逢人就竖大拇指:“Hi!” 冲过来一支大队伍,十七八个洋人,人高马大,浩浩荡荡。他们逛了景点回来,也能把单车踩得像箭一样快,到底是喝牛奶长大的。 遇龙河下游的各个村庄,从遇龙村开始,旧县村、兴隆寨、夏裳寨、朝阳寨、骥马村,都有码头从事漂流。 坐上由6根竹子扎成的竹排,离开朝阳村码头,我们开始了遇龙河漂流(80至90元包一个筏子)。漓江的这条支流上,处处是风景,清澈河水凤尾竹,万点奇峰千幅画。LP、HZ玩得很开心,我手中的像机也不愿歇气,拍了100多张。 岸上几个老外,背着半人高的大包,顶着烈日,大步流星地往前走。船工老潘说,有的老外爱在阳朔“走路”,天黑了就在野地里搭起帐篷,或者到农舍借宿,一走就是几天、十几天。这些人真有精神,该不会是过惯了好日子,就想找些苦吃吧。 村落里散布着一些小洋楼,也看得见荒废的老宅,掩映在杂草丛中。老潘称,有个老外来租下一栋的废宅,一租就是20年。房子外观保持原样,门口路修一下,屋里装修一下,就这样住着。不晓得这老外是好奇心太强,还是想住进“最古老的中国”。 中途带儿子下河游泳,还和其他筏子打过几次水战。武器是竹筒制作的“水枪”,像注射器,靠活塞运动吸水喷水,一块钱一根。 有条筏子四处“挑起战水”。定眼一看,船头站着一个小伙子,二十出头,头戴斗笠,肤白体胖。战斗间隙,他便左手叉腰,右手扶船竿,雄赳赳气昂昂。竹椅上坐着一高挑美女,肤如凝脂,五官出众。老婆说:“大约是在追女朋友。” 筏子近了,那人居然和我8岁的儿子交上了手。眼看着儿子“吃亏”,我边护着像机边连声咋呼:“打呀,快打他的女朋友啊!”美女羞得双手捧脸,小伙子也放松了攻击。 从光鲜的衣着和不太流畅的普通话,我猜测他是广东人。一问才知道看走了眼:“我是韩国人。”再看他的那位美女,确实很有气质。 这里是遇龙河下游,水流本来是很平缓的。为了制造一点刺激,河上筑了十几座小水坝,让筏子冲下来。对于漂过宜昌九畹溪的人来说,这点High不算什么。不过这里的山水,比宜昌还要出色得多。 冲下一个坝子,漂到骥马村河段,筏子突然多了起来。那些四四方方的大筏子,由12根竹子扎成,凉棚搭得像屋顶。 竹排满江歌满河。穿壮乡服装的“刘三姐”们,唱着电影《刘三姐》里的歌曲。“哎,什么结籽高又高哎……”都是些小时候听熟了的歌,很亲切。 游客兴致都很高,特别是中老年男客。仿佛见到了真的刘三姐,无论是喉咙沙哑与否,都要眉飞色舞地对几嗓子歌。他们是旅行社带来的队伍,只漂了遇龙河的一小段,还要被导游拎着去赶下一个场子,多数是购物点或者人造景点,不如我们玩得从容。 在这个童话般美丽的地方不多呆一下,打个晃晃就走了,他们就像河面上点水的那些蜻蜓一样。这些可怜的家伙,只尝到了甘蔗的一小段,而且是末梢的那段。 ■月亮山VS“月亮大妈” 24日下午3时,在工农桥上岸后,骑车经过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觉得25元的门票不值得,便没有进公园,直往千米外的月亮山。 一两千米的高山我去过一些,单从海拔上看,380米的月亮山本不值得一爬。但在遇龙河远眺此山,山顶中空一洞,的确像一弯新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月亮”吊起了我的胃口。 爬月亮山,还有一半是想见一下赫赫有名的“月亮大妈”,据说她会讲七国外语,有那么神吗? 到了月亮山公园门口,七八个三十岁到五六十岁的嫂子,追着游客卖矿泉水。见了老外,她们也一点不怵,叽里呱啦用外语和他们讨价还价,有时候还坐下来和人家聊天。我这个念过4年大学的人,此时不免自惭形秽,学了10年哑巴英语,还赶不上几个农村妇女。 看样子,“月亮大妈”一定是名不虚传。但向嫂子们打听,她们都说不认识。再问管理人员和大门右侧的农家饭庄老板,他们也都摇摇头:“月亮大妈?哪有这个人。” 爬山的人里,也是老外比中国人多。野花的清香掺在氤氲的湿气里,一起沁人心脾。但天气实在太热,我们不停地喝水,爬了不知多少级台阶,喘了不知多少口粗气,终于到了山顶。往山脚一看,这山确实没有多高。 我们站在“月亮”里了。它是个溶洞,但此时不像月亮,更像一座拱桥,高、宽均约50米。凉风习习,洞顶还往下滴着泉水。 洞外头的巨岩,是个照像的好地方。一览山下绝美风光,镜头一口衔进远山、村落和稻田,几个老外端着像机,换着角度取景,半天不肯走。 洞口西侧有个攀岩场。几个精壮好手,刚刚结束作业,肩扛长绳,快步下山。我这个瘦猴,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体能。回头看那岩壁,呈九十度直角,高约三四十米。走了也罢,他们在此攀岩,我只能带着敬意远观。 下午5时30分,我们下山时,还有一拨一拨老外往山上赶。 出了大门后,才打听到,“月亮大妈”其实就住在大门斜对面的湾子里。 59岁的“月亮大妈”又黑又瘦。虽说貌不惊人,可人出了名,连气派都不一样了。她开了一家农家饭庄,上下两层,每张饭桌都坐满了人,两辆载客来的大巴士就停在院门口,其他饭庄哪有如此风光。听说我们是从武汉来的,大妈说:“武汉啊?上个月,我还到湖北电视台做过节目的。”她还大大方方和我儿子合了两张影,以月亮山为背景。 “月亮大妈”就是在月亮山学的外语,她在那里卖过几年矿泉水。她说:“这一带老外多,要赚钱,肯定要下工夫学外语啦。”不过,这七门外语,她都只会日常对话。对一个做小本经纪的农村太婆来说,这就足够了。 ■徒步漓江 7月25日,我们花了6小时,徒步走游漓江最精华段,也是国内经典的徒步线路:杨堤-兴坪。景点有浪石林、九马画山、八仙过海、黄布滩倒影、神女峰等等。沿途两岸皆为峭壁,过渡3次。 睡了个懒觉养精蓄锐,中午11时从阳朔坐巴士到杨堤,顺流而下。由于是伏天,南方的太阳又厉害,我们出现了中暑反应,中途两次换乘竹排。此段全长约20公里的路程,我们实际步行了5公里。 这是阳朔最浪漫、最小资的旅游线路,但辛苦程度也是最高的。一路上,只看到5个“徒步者”,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儿子这么小,在这么热的天,居然能够坚持下来,真是虎父无犬子。 40多艘机动游船,载着各色游客,一艘艘超过我们的竹排。他们的轻松之旅,我们的艰苦之旅。 大船上,不时有人挥手和我们打招呼,也有人拿着像机拍我们。这时,我想起了哪个名作家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别人也成了我们眼里的风景。 这里是漓江百里画廊的精粹,儿子做起了小摄影家,喀嚓了不少照片。整条江上,似乎只有我们这条筏子载着游客。 沿着江边步行时,沿途不少人家推销农家饭,但我们的午餐是自带干粮,节约也没有什么不好。 消耗了十几瓶冰饮料,终于到了兴坪镇。在码头上,可以看到新版20元人民币背景的风景--黄布滩倒影。按理说,这是个照像的好地方,但由于太阳西下,逆光,照片效果不好。这是在阳朔最大的遗憾。 这段路总的感觉,是苦累压倒了浪漫,但还是很值得,毕竟是试过了。只是人的感觉有些迟钝,留下的印象没有遇龙河深刻。 吃 ★啤酒鱼--阳朔第一名菜 在阳朔吃了三回啤酒鱼,第一餐是“谢大姐”,味道很重,但很好吃。它的炒花生很好吃,甜得出众。“谢大姐”生意做得很大,开了两家店子,挨在一起。就是有一个地方让人不爽,我们一家三口点鲤鱼,服务员小妹说最小的鱼2斤8两,让我们差点撑破了肚子。 “谢大姐”对面“老段”啤酒鱼,也味道不错,价格公道。 “同乐”啤酒鱼,味道清淡,价格低。就是门口有人拉客,有点让人嫌。 ★米粉-- “瘦子“米粉:名气最大。味道好,但不如想象中出色,跟我们食堂的水平差不多。 “漓江源”的米粉不错,就餐环境好,味道也好。女老板是浙江人,非常温柔和气。 在桂林吃的味道最好的米粉,竟然是在桂林火车站旁边的电某宾馆吃的,骨头熬汤,儿子吃了还要吃。 ★桂林油茶--“瘦子“米粉街对面、“老段”啤酒鱼门口的早点摊。先把茶叶、葱姜、芝麻、黄豆等一起炒,再加水煮熟。总的感觉是姜茶味,有点苦涩有点甜。 ★农家菜--水丝瓜,武汉是没有的。 ★漓泉啤酒--采漓江水所酿,有人说清爽无比。我本不能喝酒,听了此说,在“谢大姐”要了一瓶冰的,准备大干一场,不过只喝了小半瓶就晕了。 ★阳朔煲粥--味道相当鲜,温软入胃。 ★田螺酿--感觉味道一般,肉不大新鲜。据说阳朔有一怪,餐馆吃的螺蛳酿都感觉难吃,而自家做的“好吃得不得了”。 阳朔的风景很美,但不知为什么,很难看到美女。当地人脾气普遍都比较好,至少没有武汉人火暴,但令人不解的是,小吃业主似乎“歧视”外地人。比如油茶,卖外地人有一块五一碗,本地人只要八毛;凉粉本地人五毛,外地人一块;米粉也是外地人比本地人贵块把钱/碗。虽然事情不大,外地人来是有回数的,但把中国人当老外宰,还是让人不爽。 ■携带物品: 证件:身份证 电器:像机、剃须刀、手机充电器 药品:银翘片、黄连素、创可贴 日用品:肥皂、消毒水、纸、小刀 ■费用: 一共7天,纯玩5天,总开销3000元可以搞定。旅行社的桂林阳朔7日游,按报纸上的广告,报价约4000元。 其中火车票1000元,住4晚房费不足500元。 总而言之,自助游又好玩又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