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阳朔游记 |
[游记]阳朔游记 |
2007-08-02 ysly.net |
明清街繁华得恍如梦境。高低错落的青砖灰瓦,参差有序的大小招牌,还有匾额石雕背后的辉煌岁月。旧县,因为它的古老与完整,引来了许多的目光和脚步,各样的肤色各样的语调都汇聚来这里访古。他们惊诧于这里如画的风光——背倚青山,美丽的遇龙河傍村而过,小巧玲珑的仙桂桥静悄悄地横卧水面,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啊!千万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石桥,它可是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桥拱下石块刻有建桥年代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新修建,至今870余年完好无损,桥长25.8米,宽4.16米,高2.2米,采用极为罕见的并列砌法,分九组石拱,共用281块石料砌成,显示了古代桥工的高超技艺。而在距此数百米的地方,有一古城遗址,这是唐代武德四年从阳朔县分置出来的归义县城遗址,该县仅存六年,贞观元年复归阳朔县,所以遇龙河古称归义江,而旧县村原名仙桂村,想必是从仙桂桥得名,而后来改名旧县,应该说是怀古念旧信念所致。 旧县确实没有辜负前人的期望,山水的灵气造就了这一方杰出的人才,历代达官显贵层出不穷,叹为观止。早就听说这里是原国军46军中将黎行恕的故里,规模宏大,布局精巧,很值得一游。沿着遇龙河徒步而行,远远就望到那颇有气势的屋宇,近到眼前时才发现值得细细品味观赏的远非这一家。紧靠村口的大路旁,一字排开数栋保存完好的高门大院,每一间都记载着沉甸甸的峥嵘岁月。我们有幸遇到一位旧县村的见证人,老根农家饭店的主人,60出头的年纪,腿有点跛,看得出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这时大概没有什么生意,他只是坐在黎氏宗祠的门槛边,向我们诉说着这里古老的故事,毫无所求。 旧县村20多户,1100多人,黎姓占了绝大部分,“黎氏宗祠”重建于民国27年,气势雄伟,庄重森严,里面立有神龛,大门外高悬着三块引人注目的牌匾“进士”、“武魁”、“文魁”,分别标榜的是嘉庆年前的黎近良、黎怀距和光绪年间的黎启动。后来在另一处,我们见到两块精雕细刻的石头,石柱外侧雕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正面刻着“光绪甲午乡试中式第十三名举人黎启动丁酉仲春月吉日立”的字样,被高高地立在一块石基上,石柱上有两个方形的洞眼,听我们的导游说这是拴马石,正对着它的想必就是“文魁”以前的住的宅院了。我们一直想一睹黎行恕军长的故居,可是当老根大叔推开一扇门扉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满目的荒凉和萧条。残败的房屋、齐腰的杂草,密布的蛛网,昔日的辉煌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据说黎行恕的后人中有三个女儿去了香港和美国,只有一个儿子留在附近的白沙镇,只是也很少回来了。和将军府毗邻的是他的叔叔黎奉吾的院子,传说当年将军反对袁世凯被捕,他叔叔宁愿放弃“两广巡查”的美差,以此要求袁世凯放人,一时传为佳话。如今,村里正准备把李宗仁秘书程思远题辞的“抗日战争将领黎行恕”的石碑修饰好安放在祠堂里,供人瞻仰。而祠堂旁边那栋不大的两层小楼里,也曾出了一名武官,据说是“文魁”的叔叔。他力大无比,使的一把大刀重120多斤,腿力很好,一脚一蹬可以上到二楼,请来的武功师傅只教了一个月就自动打道回府了。导游执意要带我们去看一口明朝的古井,掩藏在一家人的院子里,半米来宽的井围,一条条清晰可见的绳痕,井水清澈见底,映衬着蓝天白云和几角飞檐。 蹩离喧嚣的人流,推开任意一扇木板门,眼前都是一幅恬淡宁静的生活画。悠然地洗菜濯衣,汲水挑担,这里的人想必是见惯了繁华的,所以才有这般平静的神色和目光,一如阅尽了百年沧桑的处变不惊。我们的导游——黎运根大叔,带我们来到他的“竹阁”,竹子搭砌的竹楼,就建在村旁的小溪上,竹缝下溪水潺潺流过,这是老根的另一处饭庄。原来黎大叔的儿子们都很能干、孝顺,大儿子务农,二儿子在阳朔卖成衣,三儿子在新西兰当大厨,西街上那家有名的“红星特快”就是小儿子开的,如今他可真是怡享天年,两间铺子,纯当自娱自乐,这样闲适的生活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啊!大叔特意指着门口的那幅对联让我们看,这是“两广巡查”的父亲黎中伟写的:“桂林山水夙称奇到此更入佳境,天下名区将览尽于斯别有会心”。我知道这是赞美遇龙河仙桂桥这一带自然风光的,而正是这灵气的山水才孕育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旧县子孙,才留下今天让我们怀古思今的一切…… |
转自:http://bbs.ysly.net/bbs/viewthread.php?tid=31802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