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丛岩座落于桂平市城区西南35公里白沙镇西北思建村。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平地崛起石山9座,当中一座高70米,长350米,宽80米,座北朝南,状若履舟,被誉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 地”——“罗丛岩月”是桂平八景之一。 罗丛岩内溶洞遍布,岩道通透,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分布其间,较著名的有风岩、黑岩、水月岩。罗丛岩洞内壁上,有清代摩崖石刻六处,最大一处石刻有100米ⅹ250厘米,最小为64厘米ⅹ56厘米,内容有题名、题词、题记、诗词等,赞美罗丛岩胜景。宋代皇佑年间(1049年至1054年),程颐、程颢自洛阳至龚州(今平南县)省父,随同他们的老师理学家周敦颐一道“遍游浔郡名胜”,曾在这里筑室为居,读书讲学。明崇祯十年(1637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专程到罗丛岩游览考察,这在他的《粤西游记》中有所记述。 风岩 又称正岩。岩洞人口壁上刻“天南福地”四个大字。站在洞门,便觉习习凉风迎面而来,风洞 之名因此而得。洞厅宽10米,深40米,可同时容纳200——300人憩息。洞厅内原有大佛象和十八罗汉, 今已不存。岩洞尽头处有一圆形小洞口通出洞外,光线从外面射人,有如一轮明月正照游人,“罗丛岩月”一景由此而成。  黑岩 黑古隆冬的岩洞,游人须事先准备火把或手电筒才能进入。岩道迂迪曲折,高低不平,无数的钟乳石罗列其间,千姿百态,形成仙人床、佛椅、和尚念经、石狮、石虎等奇异景观。岩洞尽头有个圆形洞厅,栖息着无数蝙蝠,游人进入,蝙蝠受惊拍翅乱飞,发出一种有如险滩急流般的响声,异常壮观。 月岩 又称水月岩,,在风岩西面。岩洞若雄狮张口,外高里低,呈倾斜状。岩洞人口上方和两侧,青藤缠绕,攀崖附壁,下面是一泓溪流,水清见底,鱼游水中,历历可数。岩洞宽一亩许,上方画有《仙乐歌》。相传古时候,每当月白风清之夜,便可听见丝竹鼓乐之声从岩洞内传出,这是仙人们在奏乐。岩洞出口处有周程三夫子祠遗址。 附:有关罗丛岩的游记、题咏 徐霞客游罗丛岩日记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八月十一日未曙而行。二十里,白沙。又五里,登涯由小路北行。一里,得大路,稍折而东,渡雷冲桥,从桥东小岐北望石峰而行,涉一溪,行苍莽中。四里,抵小石峰下,复透一 峰峡。又三里抵罗丛岩,岩门南向。既至,日犹未午。一面索炬同道者游,一面令具餐焉。盖兹岩前有东、西门,内有东、西两洞。西洞之内,倏夹倏开,倏穹而高盘,倏垂而下覆,顶平若谟莫成纹:至石形之异,有叠莲盘空,挺笋林立者,亦随处点缀,不颛以乳柱见奇也。西洞既穷,道者复携炬游东洞。其内夹而不宽,高而无岐,石纹水涌,流石形如劈翅,而莲柱乳笋,亦复不汛。然其深止得西洞之半,不若其屡转屡扩也。游毕,下洞底,循故道出。 饭于道者,复束炬为水洞、龙洞游。水洞在山西南隅,其门南向,中宽数亩,潭水四际,潴而不流,其深不测,而渊碧如黛;其外浅外,紫碧浮映,想为日光扬烁也。洞左右俱有重崖回环潭上,可循行以人。及抵潭际,则崖插底而路旁绝,不能变通焉。出洞,循西麓北转而东,又得龙洞。洞在山西北隅,其门北向,中有水夹,其上片石东西交叠,成天生桥焉。五丈之内,又度不梁,篝火入,西穿石柱,夹渐大。南人约半里,路穷下黑,乃多燃火炬照耀之。亦有深潭一泓,潴水莫测,大更逾于水洞,投石沉沉,亦止而流,洵神龙之渊宅也。已而熄炬消舀炎,南望隔潭,深处杳杳,光浮水面,道人神以为怪光使然。予谓穴影旁透。道人曰:“昔村人结筏穷之,至其处,辄不得穴,安所得倒影?”予曰:“此地深伏,虽去洞顶甚遥,然由门南出,计去洞不远,或水洞之光,由水中深映,浮筏者但从上瞩,不及悟光从水出耳。若系灵怪,岂有自古不一息者哉?”乃复明炬出龙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