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生师傅 火师傅不姓火,也不是汉族。当素华给我们介绍时,我还暗自揣测他是不是少数民族,看也不象哈萨克呀,可能是图瓦人。孝清却说可能是姓郭。听到别人叫他火生,便想果然是民族人了。可坐到车上却发现车门上方贴着一幅介绍司机的照片,旁边写着姓名李景生,安全行驶公里50万公里等等。心里纳闷,便问起来。火生师傅很爽直,大笑起来,说那是他的小名,说70年他出生时,他们家那里着火了,把四家人的房子都烧着了,就在那晚,他出生的,所以就叫火生。 火生师傅个子不高,却很结实。长年在外跑车,皮肤被晒成了褐红色。眼睛大而有神,滴溜溜地转动,说起话来豪气满怀。如果跟他说话时没说到一起,他会回过头来佯装生气地用他大而有神的眼睛深情的翻你一眼,然后回过头不作声地笑一下继续开车。我想他小时假肯定是个让老师和父母都头疼的调皮蛋。 我因为本就是哈巴河人,年龄又相当,所以一路上与他聊得多。听他讲这些年哈巴河的变化,那份自豪由然而升。所有的话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好”,不说好都不行。有人说这路况不是很好,他马上回答,投资了五个亿修路明年动工马上就会修好;又有人说旅游开发使当地人都变得势力了,他马上会说那是别处,现在哈巴河人还是一样的淳朴……当说到哈巴河县的松子时,孝清说唉,太小了,我啃得牙都累。火生说就是那样的,不过味道香呀。孝清又例举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地的松子,说那些松子大而好嗑。火生急了,回过头来佯装生气地瞪起他大而有神的眼睛对着孝清一字一顿地说“下车!”我们都大笑起来,“好!我就喜欢你这样的。”我对火生说,又转过头来冲着孝清笑道:“敢说我们哈巴河不好,让你下车。”孝清笑着连连摆手“不是,不是。”火生师傅又说现在哈巴河县政府为了吸引游客,从白哈巴这条路上喀纳斯一分钱也不收,但如果从喀纳斯下来走白哈巴那可是要收八十元钱的。我们又笑,看来走这条路还走对了。一路上火生师傅开着车又兼着为我们做导游。有人说应该让哈巴河县给火生发个什么荣誉县民奖,火生大笑,这有什么,我不过实打实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又不是瞎编乱造。 火生师傅别看人嘻嘻哈哈,心却很细。一路上三辆车,他开在最前边,却不时地从车后视镜里看后面的车跟上没有,如果没有就会放慢速度等一下。他们拍照时,他也会放慢速度,或者干脆就停下来让你拍完再开。有时后面的车超过去,为了不使车箱内灰尖太大,他就会调整速度与前面的车保持距离,然后伺机超越过去。 缓坡过完又是山路,火生师傅说这才是进山。果然,山路崎岖,崖壁陡峭。这些都是炸山炸出来的路。路边的岩石层层叠叠,全是片状的,不象是山,倒象是用碎石片堆砌起来的。车行驶在山路上,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岩石片,让人觉得这山上的碎石随时会塌下来,那个险呀,真由不得你自如呼吸了。据说这条山路是最废车胎的。领队对大家说,现在山路太险,谁也别跟司机师傅聊天了,以免他分心。火生师傅却完全不当回事,还在给我们介绍这一路的美景,这段路他跑得太多了。 前面终于现出了一些小木屋,零乱地散落在山林间,有牌子上写着铁热克提乡。再往里开,木屋居然变得很规整,左边全是木屋,右边则是木头和泥土的混合建筑物。商店、饭馆一字排开。大家笑着说,这可能就是铁热克提乡的“中山路”了。后面有人嚷嚷要买点吃的,火生师傅说好,前面有个平价商店。车一停,“驴友”们就冲进平价商店将里面一顿洗劫。商店老板直乐得眉开眼笑,忙了个不亦乐乎。我问她苹果多少钱一公斤,她都没时间回答。见我问的急了,才说有3块5的,还有5块的你要哪种。果然是平价商店,这么远运来却跟县城一个价。 从铁热克提乡再往白哈巴走,有个小木桥,造得挺有特色,很古朴的原木搭建的。在那儿设有边检站,因为这里是边界。我和孝清都没有办边防通行证,正紧张着呢。火生师傅说,没事,他们都办了,你俩鱼目混珠,不要吭声就行了,反正下山时又不检查。我俩赶紧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孝清一看到美景就不安份了,好在那些边检战士可能与火生师傅熟,所以也不是那么严,只打了个招呼,就让我们混过去了。 车一直在山路上行驶,每个弯都是那样险。我和孝清坐在最前面,又靠着车窗。此时紧张地嘴都合不上了,两只手用劲按着胸前,好象心真的要从那里跳出来似的。不知别人怎么样,反正我是已顾不上欣赏美景。有个小车自以为车好,便时常蓄谋着想超过去,终于找了个机会超过去了,可没超一会,我们便又追上了。哈哈,刚才我说什么来着,这条路是很费车胎的——他们把车停在一边正换轮胎呢。“让你超。”我与这帮“驴友”在车里幸灾乐祸地嘻笑,总算缓解了一下紧张情绪。当车行驶到盘山路上某一段时,火生师傅把车停下来,然后指着远方若隐若现的一个小村落说,快看,看到没有,那就是哈萨克斯坦的村子。“驴友”们都大叫起来,真的吗,真的吗,然后纷纷拍照。又过了一阵他又指着远处隐没在林间的一条河说那就是界河,前面还有界碑呢,可惜现在是十·一国庆节,界严,不让过去,否则你们还可以到跟前拍照呢。 还没到白哈巴村,就看到一个红顶的白色小洋楼,正暗自纳闷,不是说白哈巴全是小木屋吗,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建筑?火生师傅介绍说那是驻军边防哨所。心里暗想,真不应该盖成这样,破坏风景。 一大片草原,是个大缓坡。秋天的草场,虽不如夏天那样碧绿,却如半老徐娘般有韵味。上了坡后看到许多人站在路边,那里立了块石碑,上写着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有人在出租图瓦族与哈萨克族的服装给想要拍照留影的人。租服装要三元钱,在石碑前留影需二元钱。 车走到跟前,又是一个大下坡,一条路弯着进了白哈巴村。 在车里我们看到路两边全是尖顶小木屋,从入口处几乎可以把整个村子全看到。想是那些照片全是从这个角度拍的。下车时,我们向火生打听住宿情况,他便给我们介绍了他朋友的蒙古包,并拿出笔给我们写了个条子,上写“麻烦照顾好两位朋友,火生”。又说放心吧,那里住一晚10块钱,不会敲你们的。我们谢过火生,便提着包一路欣赏美景去找那个蒙古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