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疆游记(2)———贾登峪、禾木、黑湖 |
[游记]新疆游记(2)———贾登峪、禾木、黑湖 |
2007-07-24 sina.com.cn |
加菲猫走新疆 9月20日(D6) 清早,9点,上马,出发。 翻过贾登峪帐篷区旁的山岗,景色逐渐漂亮起来,也越来越晴朗,天公作美。 满眼的金黄、翠绿、紫色、亮白、蔚蓝…… 强烈建议此段路徒步而行。体力特别好的,可以考虑走1天,早早出发、夜晚到达,但会很累,且稍晚的时候不但看不到风景,也不方便走路。通常的行人是走两天,行李可以租马驮,人轻装,半路上有可以住宿的木房或帐篷。有人甚至走三天,那更是可以慢慢品味这人间天堂的美色了。 关于骑马,以前在松潘和四姑娘山有过累计3天的骑马经历,这次更是过足了瘾。不过以前骑马时间长了膝盖会痛,此次的第一天更甚。严重时,下得马来,30分钟内,膝盖不能打弯,几近残废。其它部位也有不舒服之处,不过相比而言就算不得什么了。后来发现一点小门道:马镫不能太长,伸着踩很累;不过更不能过短,如果脚已经到了马肚子的侧面,不能自由外转,则膝盖会一直受到一个扭转的力,时间一长,肯定很痛。另外就是通常情况下踩马镫不要用力,只把脚放在上面即可,利用身体的平衡能力和两侧大腿夹力来座稳。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的体会,不是权威的说法。马工们的汉语普遍不好,且因为从小就在马上,估计早在懵懂中就解决了上述问题,所以也没有给出系统的说明,只好靠自己领悟了。 下午4点多,转过了一个山岗后,禾木赫然出现在眼前,俺不由得惊呼:“哇赛,大城市啊!”远方的河谷中,布满了一大片木头房子,村头那著名的禾木大桥上,人头攒动,大桥旁的土地停车场上,停着十多辆各式大巴、中巴,好一派热闹的景象。不过,和俺出发前看到的同学拍摄的3年前的禾木,可是大大的不同。事后打听当地居民,说3年前这里有30多户人家,现在有300多家,大多数是做旅游相关生意的外地人。 到达禾木后发现,洗澡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有淋浴的地方不多,最后我们选择了青年旅社,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淋浴的喷头。 晚上吃饭时,遇到了另外几伙背包客,一起喝了几杯啤酒,聊了一会天,还算有趣。 今天最多的感受是来自一路上的风景的,但上面用来书写景色的笔墨不多,是因为语言太乏力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那一路的景色,以及身在此景中的感受。要想体会,还是建议大家亲自去走走。 9月21日(D7) 清早起来,随着人流,来到了禾木北侧的山岗上,这里就是拍摄禾木日出的最佳地点。上得山岗,吓了俺一跳―――足有二、三百人,装备着各式各样相机和长枪短炮,架起大大小小的三角架,身披五颜六色的冲锋衣,齐刷刷面对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翘首以待,呵呵,那叫一个壮观啊。莫非全中国的摄影家都光临禾木了?俺没带三角架,照相的手艺也不高,随便照了一些,感觉一般。后来又看了其它人的片子,也一般。 下了这个山岗,先到禾木大桥附近的白桦林转了转,景色不错。之后信步到禾木后面的山岗上,径直往远离村子的方向走,不一会儿,四周便寂静无人了。找到一块开阔的草地,席地而坐,继而又躺了一会儿。此时,仿佛这世界上只剩下雪山、草地、白桦林和我,还有就是那轻轻抚过面颊的微风,呵呵,颇有点天人合一的自我陶醉呢,爽! 中午时分,又上马出发了,目标喀纳斯,40来公里路程,要用2天时间。今晚的住宿点是半路上的黑湖。 一路上景色依然不错,并且风格也是逐渐变化的。先是开阔的大草甸子,然后逐渐进入了山谷,继而又盘山而上。到达黑湖附近时,由于海拔的关系,植被已经大不相同,没有了任何树木,只有一些低矮的野草。 路上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色,在山坡上,一条由褐色大石头组成的几十米宽、看不到头的石头阵,从山顶绵延而下,突兀地铺在翠绿的草地上。事后才知道,这是古代冰川的遗迹,当初冰川裹挟着石头缓慢向下,后来冰川消失,空余了石头。 到达黑湖附近,情况有些异样,今年走此线路的游客比去年多,已经接近了黑湖附近牧民们蒙古包接待能力的极限(我估计这一代总共能有5、6个蒙古包,大概七、八十人的接待能力吧,不很确定)。我们连看了4个蒙古包,都已经爆满。不得以继续前行,此时天色渐暗,天空中飘起了雪花。 半路上还有一件趣事。黑湖附近,我们赶上了另外一个较大的游客马队,双方马工都担心对方赶在自己队伍前,抢占了有限的蒙古包资源,于是都暗自加快速度,到后来逐步演变成了一场没有宣战的赛马。我们人少,队伍机动能力较高,原本占据了领先的位置,不料对方一马工带着几匹空马快速反超过去,于是我们又紧紧地追着他。突然他停下来了,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们,这才恍然发现,他把我们引到了一条叉路上,转头望去,他们的大队人马已经非常接近了一个我们事先没有留意到的蒙古包,哈哈,上当了!胜负已分,我们只好无奈的笑笑,继续在风雪中前行。 又走了将近2小时,终于在天黑时到达一个尚有空位的蒙古包,根本没有问价格,直接下马、进门、烤火,管他什么价呢,总比雪夜露宿荒原要好啊。蒙古包里只有一铺大炕,加上我和老周,一共是三伙共九个人要住在这里,地方似乎将将够。大家刚安排好地方躺下,雪夜中又赶来一伙北京的两男两女,怎么办?一个字――挤!总不能让他们在这大雪天里,继续赶夜路找地方吧。大家规划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完全利这大炕的排布方式,于是13个人横七竖八地把大炕上所有角落都填满了。头一次和这么多人在一张床上睡觉,颇为有趣。 蒙古包里的炕和东北的不同,炕下面没有取暖的措施,实际上就是一个低矮的木头台子。蒙古包内的取暖,要靠门口的一个炉子,不过炉子是要加柴的,否则不会燃烧一晚。不知道大家是没有这个加柴的经验,还是冻得不敢出被窝,反正后半夜这炉子就不再起作用了。于是乎,这大炕上的大多数人,次日早晨都说自己当夜被冻醒了N回,我也是如此。只有一个北京的哥们,宣称自己的睡袋太好,半夜也醒了几回,不过是热的。大家甚是气愤(其实是嫉妒),几欲将其按倒暴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6d5e7d010005y93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