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吐鲁番 |
[游记]吐鲁番 |
2008-05-22 sina.com.cn |
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让世界人民对吐鲁番充满了好奇。2000年我到吐鲁番时,听州旅游局长说,国外游客到新疆前就只知道吐鲁番。 吐鲁番是个旅游成熟的城市,门票不便宜,自己游玩花费太贵,而且这次去吐鲁番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小鲇鱼看看坎儿井,于是选择了旅行社出游,每人200元,游览五个景点:维吾尔古村、交河故城、坎儿井、葡萄沟、火焰山,另送一个农家家访项目,一看就是变相购物。这个五个地方光是门票就超过了200元,旅行社团体购买,每张也有107元,看看这价格,也能理解旅行社拉游客去购物景点的做法,相比网上对海南游览的投诉,新疆旅行社一天两处购物景点的安排还算能接受的。没办法,知道参加了旅行社就得受这份儿罪。 我们是8月12号去吐鲁番的,头天听乌鲁木齐的朋友说要变天,还很高兴,觉得老天爷真体贴人,知道我们要去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帮我们先降降温,根本没想到变天对于去吐鲁番意味着什么。 旅行社在出乌鲁木齐前把大家拉到一个叫“君山庙”的地方,硬是磨蹭了一个半小时,但现在参加旅行社的人也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有很多人从入口直接走到出口,跟着那些穿着僧人服装的工作人员的游客也少有“请香”的。旅游局的安排也很奇怪,这个没有名气的庙,游客怎么会烧香! 游玩的第一个景点维吾尔古村实际上是一个仿古村的“展示馆”,它还不够“展览馆”的级别,没有什么意思,也没兴趣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个地方卖纪念品的商贩很多,看上又是一个购物的地方。 交河故城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交河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公元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率领铁骑12万进攻交河,交河城损失惨重,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这场战争的原因据说是宗教原因,是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战争,最后,伊斯兰教战胜了佛教,但城市毁灭了…… 如今人们走在城市废墟中,穿行于历史间,按照有些导游的说法“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只是,这也不行了,2000年我到此游览时确实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市”,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的游览只能按规定走一段短短的大路,不时有工作人员大声呵斥“出轨”的游客,命令他们返回“正路”,真佩服他们能在50°高温下如此敬业。 吐鲁番的热是出名的热,据导游说头天吐鲁番的地表温度达到了79°(历史上的最高记录是84°?),地面温度也超过了50°,我们上交河故城时感觉就是走在熊熊大火边缘,热浪是一浪一浪地吹来,好在当时风很大(没人注意这么大的风意味着什么),那种热便也能忍受。可下来之后便觉得口渴难耐,一定要吃点儿冰凉的东西,正好一个阴凉处,有西瓜,居然6块钱1公斤!别处可只有8毛啊! 离开交河故城便去了坎儿井,参观是在地下,很是阴凉。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雪水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粮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可以说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泉。 按计划坎儿井之后是去火焰山,但经过葡萄沟不久导游变卦了,说旅行社发来消息,回去的路上风越来越大,若不早点儿返回乌鲁木齐,很可能滞留吐鲁番,旅行社决定不去火焰山,接下去就游葡萄沟。去不去火焰山对我来说无所谓,倒是我们第二天早上8点的飞机飞喀什。有很多游客反对取消火焰山,可导游也不理会,径直调转车头把车开往了葡萄沟。 到了吐鲁番自然要去葡萄沟,这次旅行社把我们带到的葡萄沟是阿凡提葡萄沟,记得我2000年来的时候去的是彭真委员长题词的葡萄沟,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旅游已经分割出很多小块块,各自去自己的关系户。我对此倒无异议,都是葡萄,哪儿都一样,而且阿凡提葡萄沟里,晾晒葡萄干的房子随处可见,上次到吐鲁番却是没有看见。 葡萄沟内多的就是葡萄,趁无人注意时摘下两粒葡萄尝尝没点儿问题,只是随处可“摘”的葡萄品种可不怎么样,味道淡淡的。 在葡萄沟内巧遇长沙朋友,他们一家老少三代五口人,从他们口中我们再一次听到路上风大的消息,大家都担心高速公路被封。在众人的一致反对下,导游也取消了农家家访的项目,驱车返回乌鲁木齐。这时大概是下午6点。 上了高速,进入30里风路时,看到一个个路口大型货车都已停下,横在路边。我们全封闭的旅行大巴也能听见呜呜怪叫的风声,让我奇怪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司机还慢腾腾地开着车,而不是快速穿过。后来才知道,什么车到了这里速度自然会降下来,即使马力开到极速也跑不快,可见那儿的风有多么大。 快要到小草湖时,也就是今年三月份新闻报道火车被吹翻的地方,我们前面的大巴车开始横在高速路上了,后面的车也一辆接一辆跟着打横了,我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风太大,不能过了。风向是与高速路垂直的,车打横是为了顺风,减少大风的吹打。停在高速上,是指望风过会儿能减小,还是要回乌鲁木齐的。坐在车里,就觉得大巴成了摇篮,被大风摇来摇去的。因为风大,所有的车窗都关上了,里面开着空调,可不知道大风什么时候过去,司机也不敢长时间开着空调,只能开两分钟又关掉十分钟,直到车内有人受不了憋闷叫喊起来,司机才又开会儿空调。 一个小时过去了,风还没有小下来的迹象,车里的人们有点坐不住了,左边有辆车上下来一个男的,不知为什么想冲过对面公路,很搞笑的是他似乎想确定一下风速,我们看见他向空中扔出一只鞋!那鞋立马飞出几十米远!男人连滚带爬过了马路,立刻蹲了下去,原来是内急了。这让我发了愁,如果这样等下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啊?那男人回到车里的样子让车内的人没有一人敢下车:看上去他的身体与地面成70°了,一步一步,非常艰难,我们都担心他会被吹飞起来,虽然看上去他是个壮汉。 右边的小车好像也出了状况,有两个年轻男人用一块车内的长坐垫,互相拉着裹在背上,两人中间架着的好像是老太太,他们把老太太送上了一辆旅游大巴。他们回自己的车时,互相抵着,身体都斜着,就这样还差点儿被吹下公路!这样的情景让人看着,觉得回乌鲁木齐的希望是越来越小了。 就在我们开始失望时,我们的大巴后窗玻璃响起了“啪”的一声,回头一看,全裂了!我们的车也抵不住砂石的吹打了。好在这种玻璃被击中时只是碎裂,并没有掉下来。这时,大家已经不是失望,而是绝望了。有些小车开始掉头回吐鲁番,没过多久,大车也掉头回吐鲁番。我们想明天顺利上飞机是彻底不可能了。偏偏这时手机快没电了,因为计划当天回乌鲁木齐,根本就没带充电器,只好赶在电用完之前给乌鲁木齐的朋友打电话,交代她把机票改签了。交代这件事以后,手机就没电了,神通知道我们被大风困在了高速公路上,但不知我们的具体情况,我们娘俩遇到这种事情,他也只能干着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df1c001000asd.html1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