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人游记

[游记]游人游记

2007-07-29    

茶叶|旅游-难忘天山游 - 旅游|游人游记|旅行线路|旅游风景 旅游

敬笞匀坏墓砀两裱嗡

“布达拉宫”是盐水沟景区北段的一处景点,可能是以对面岩层形似而得名,一般旅游车都是一驶而过,我们沾了摄影旅游的光,在这里拍了好一阵。

9 点多,我们的旅行车走 217 线国道北上,中午,抵达距库车县城 60 公里的大峡谷景区。这里是南天山的支脉克孜利亚山(维语意为“红山”),所谓“天山神秘大峡谷”,原来是红色砂泥岩层经地质大断裂而形成,曲折幽深的峡谷,南北长约 4 ~ 5 公里,谷宽约 5 ~ 10 米,狭窄处不足 1 米,有流水。峡谷内有近年新发现的唐代佛教遗址——阿艾石窟,现已成了旅游景点。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天山深处,居然修了一座“大峡谷宾馆”,就位于峡谷口。客房有标准间和带简陋卫生间的二人间,安排我们住的是后者,没有电视,不能洗澡,因为山里凉快,大家到也觉得没所谓。午饭后,补睡了三个小时觉起来,我们与同行的几位摄影家,沿库车河下行 3 公里多,去拍阿格乡附近的库车河中游对岸的风光。这些红色岩层的山峦,是南天山的前山带。

眼前这耀眼的红色山体,令我们想起库车以西、木扎尔特河畔的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周围的山也是这样的红色,“克孜尔”,维吾尔语意为红色。克孜尔石窟是新疆境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汉唐佛教遗址,其价值仅次于敦煌莫高窟。按原计划,我们此行是要去那里的,后因行程改变,没有去成。不过,我们前些年在龟兹石窟研究所开会,住过几天,主要的洞窟都参观了。到也不觉得遗憾。

当晚住“大峡谷宾馆”,山里空气清新、凉爽,和昨天塔里木河边的干热,简直是两个世界,我们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第五天 ( 2002 年 5 月 31 日)

一早出发,开始沿库车河北上,经过阿艾古城、左岸的煤矿以及汉唐时炼铁遗址等处,均未停车。渐行渐高,进入天山深处,公路盘山而筑,这便是翻越冰达坂、沟通南北疆的独库(独山子至库车)公路,又称国道 217 线。

行至 2300 多米高处,公路边的山坳里突然出现一池碧水,清澈见底,那色彩很象电视里九寨沟的景象。“看,小龙池!”随着导游的呼喊,全车人都欢腾起来。也难怪,自从离开博斯腾湖以后,我们就再没见过这么幽静的水景了。这里南距库车县城 140 公里,湖面有 2500 平方米,海拔 2320 米。

小龙池的确是小了一点儿,但是,她的美,仍然令我们的摄影家们激动不已,车刚停下,大家便四散而去,选择最佳拍摄位置。在小龙池畔的公路边上,我们居高临下,发现周围的景色更为壮观,没有立即尾随众人下到池边,先留下了几张照片,也留下了群山、野花,还有欢乐。

离开小龙池,我们的旅行车沿独库公路盘山而上,翻过一座山头,一大片湖面跃入眼底,这便是久闻其名的“大龙池”。大龙池真是大,东西长 2.5 公里,南北宽 1 公里,小龙池跟它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湖面海拔 2390 米。地图上标注为“琼库勒”,维吾尔语是“大湖”的意思。旧地图上还有标为“大涝坝”的,也很形象。其实,我们刚才看到的小龙池里的水,全是从大龙池由地下渗过来的,它们是水源相通的上下两个湖。

大龙池畔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开阔的湖面,令人心旷神怡,我们索性下车沿湖步行,十分惬意。大龙池里有许多冷水性鱼类,小鱼船上的打鱼人正在撒网捕鱼。冷水鱼因为生长很慢,鱼肉特别好吃。领队在湖边买了几条干咸鱼,我们在那拉提晚饭时,请餐厅厨房加工了一下,果然大受欢迎。

过了大龙池,汽车一直沿着山路爬高,公路盘山呈“之”字形,在悬崖峭壁上回转十二次后,终于到了独库公路的最高、最险处——铁里买提达坂,大家悬着的心才松了下来。这里海拔 3400 米,是南天山的分水岭。达坂(维语意为山口、山坡)顶处,建有全国著名的公路大隧道,这条长达 1894 米的铁里买提隧道,听说工程兵用了两年时间才凿通。汽车穿过大隧道,便由库车县进入和静县境。我们站在冰雪未融的隧道北口,手里拿的花儿,还是在大龙池边采的呢!才几个小时之间,我们就经历了从夏到冬的季节转换。

下了山,就到了广阔无比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早就知道巴音布鲁克大,真到了这里,还是被它的“大”给怔住了!开满野花的草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查资料得知,这里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部,地处北天山与南天山之间。远古的地质断陷,形成了大小尤勒都斯两个盆地(蒙古语又称:珠勒图斯,意为神灯、星星),额尔宾山(蒙古语又称:艾尔温根乌拉)西段分隔其间,两盆地东西各长 100 公里左右,南北各宽 20~25 公里,海拔 2400 米以上。开都河的上游先后穿流小、大两个盆地,形成地势平坦、水草丰美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面积约 2 万平方公里,号称全国第二大草原,也是新疆重要的牧业基地。草原上居住的牧民,是 1771 年从伏尔加河东归祖国的吐尔扈特部的部分后裔。“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丰饶的泉水。

中午,抵巴音布鲁克区所在地,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多家小商铺和饭馆,此地明显以蒙古族人居多。饭后,正预备分乘 212 小车去天鹅湖和开都河“九曲十八弯”,突然乌云涌起,雨点随至,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计划不如变化,只好作罢。向往已久的“天鹅湖”没有去成,也许这预示着我们日后还会再来。开都河的“九曲十八弯”自然也拍不成了,带着遗憾,我们又上路了。车行不久,忽然,公路南侧的小曲流,吸引了大家的视线,这是一处酷似“九曲十八弯”的景象,我们不由分说,立刻下车,冒雨争拍起来。别说,这几张片子,还真有些“以假乱真”。当然,从资料上看,真正的“九曲十八弯”,规模要比这大得多,那里是开都河中游,河面也要宽阔许多。一般来讲,平坦草原上的河流,大都会形成这样的曲流。

告别了大草原,旅行车在额尔宾山北侧转向北行,开进了崎岖的山路,这是南天山的北支——那拉提山。从资料上得知,山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古道,就是著名的“天山道”。这条路东起吐鲁番,西行经阿拉沟、巴仑台、那拉提、巩乃斯,直达伊犁。据考古发现,从阿拉沟到伊犁,沿着这条古道,呈带状分布着许多塞人的墓葬,远古的遗存提示我们,这里的河谷、山口,早在 3000 多年前,就印有先民的足迹。这是一条横贯天山腹地的捷径,古代有些重大军事行动,如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成吉思汗西征之一路;清代平定准噶尔部叛乱,都兼取此道,进军伊犁。有人认为,这条山路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分支。

公路翻越那拉提达坂,沿途景观随高程降低而渐变,海拔 3000 米上下,是高山草甸草场,植被低矮。汽车盘山绕了几个弯,路边谷中露出云杉的树梢,往下走,看见了树腰,再往下走,路旁全是树干粗壮、通直的云杉林。资料介绍,这是“雪岭云杉”纯林,是伊犁地区天山各条山系的独特树种,以树冠狭窄、粗壮高大为特征,分布在海拔 1400 ~ 2700 米的中山带,在茂密的林区,树高可达 50 ~ 60 米,树龄都在三、四百年以上,堪称新疆之最了。雪岭云杉与分布在东部天山如博格达山的“天山云杉”比较,在外形上有明显的区别,后者树冠张开如伞盖。导游特别告诉我们:很多书刊在讲到天山时,都把云杉误为松树了。事实上,天山山区植被中,并没有松树。

公路沿着巩乃斯河谷继续下行,在云杉林带的下缘,可以看到林间也有一些阔叶树,如白桦、槭树、山杨等,组成所谓“针阔混交林”。云杉林边缘还有许多匍伏生长的常绿灌木爬地柏(也有的资料上写为“爬地松”,学名新疆圆柏),听说,哈萨克人用其枝条熏制马肠,别具风味。在山峦的阳坡以及林地之间,分布着山地草甸草场,牧草茂盛,遍地野花,这里正是著名的巩乃斯草原,也是新源县主要的夏牧场。下山途中,下起了小雨,水汽弥漫在云杉林里,像雾,又像云,草场上洁白的羊群,不时在车窗外闪过,真是如诗如画!

下午北京时间 6 点多,经过国道 217 线与 218 线两条公路的交叉点,转向西走 218 线,不远,抵达“那拉提草原度假村”,此地在新源县境极东边,巩乃斯河南岸河漫滩上,海拔约 1500 米。由 218 国道左拐过桥,进入度假区范围,有一辆吉普车停在桥头,收每人门票 20 元。

奇怪,一到那拉提,雨住了,太阳也出来了。我们一车人,也像成吉思汗的远征军当年翻越风雪达坂到达那拉提一样,不由地高声喊起:“那拉提!那拉提!”(蒙古语,意为“有太阳”。清代文献译为:纳喇特。查《西域同文志》有注曰:“准语,日色照临之谓。”)

我们刚刚下车,就有好多当地的哈萨克牧民牵着马来招揽生意,说是 10 块钱可以骑 3~5 公里,还能讲价,他们大都会讲一些汉语。看来,旅游业已逐渐成为这些世代牧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令我们大为惊讶的是,在这片哈萨克族世居的草原牧区,现在不仅修建了度假村,有设备齐全的标准间住房,还有四川人经营的汉餐馆。几天来,我们总算吃了一顿红烧大肉和猪肘,再加上从大龙池买的冷水鱼和凉拌野菜,真让人解馋!

第六天 ( 2002 年 6 月 1 日)

为了抓住摄影的最佳时间,天刚蒙蒙亮,就听见团友们在走廊里的脚步声和低语声,我们也赶忙起来,在度假村周围寻找拍摄对象。这里清晨“山风”强劲,总有五、六级吧。

度假村北边是巩乃斯河,河宽约 50 多米,昨天山里降雨,河水浑浊而湍急。河对面是乌拉斯台村,蒙古语意为有山杨树的地方。导游给我们介绍,在新疆地图上,有不少“乌拉斯台”这个地名,通常可以判断,那一带往往是蒙古族牧民聚居的牧区,或者是曾经在那里居住过的蒙古牧民留下的地名。

上午,我们与几位团友兴致勃勃地乘车上行 8 公里,去林业厅所属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进去一看,大失所望。原来只是在山坡下树林边,开了一条直路,修了一些住宿、餐饮的房舍,仅此而已。从“森林公园”扫兴地出来,我们与两位团友,伙租一辆“德士”上山(没有想到,在这远离城镇的草原牧场,竟然有出租车!),讲好价钱,上下山往返 25 元,估计约有七八公里。我们坐“德士”,沿着新近修好的盘山路,登上山顶。一下车,大家不禁欢呼起来,我们眼前是一幅如画的美景:远方蓝天下是白雪皑皑的群山,阳光照耀着闪闪发光;对面山坡有一大群羊在缓缓移动,足有几百只,好象一片云,落在草原上;我们自己则置身于开满野花的草地,旁边有几头安闲吃草的牛和骆驼;哈萨克的毡房上飘起袅袅炊烟,几位牧民正在给新垒的馕坑(烤馕的炉子)抹泥……真使人有一种反朴归真的感觉。

回到住处查地图,才知那连绵起伏积雪的群山,是巩乃斯河谷与其北面喀什河谷之间的阿布热勒山(地图上标为:阿吾拉勒山。清代文献称:乌兰库图岭),属于中天山之一段,向东渐高,海拔约 4000 米左右。有资料说,此山铜铁矿藏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开采、冶炼,至今仍存遗址多处,山中还曾发现许多连续分布的古代牧民创作的岩画。

山坡上有一种丛生的草本植物,芹菜叶状,叫荨麻(音 qianma),它的茎和叶面生有细毛,不小心碰上,皮肤会痛痒难忍,这是那些绒毛中含有蚁酸的缘故。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晚餐的一盘凉拌野菜,竟是用荨麻顶端的嫩叶做的,味道还十分鲜美!服务员介绍,是用开水焯一下,再拌以调料即成。据说,偶尔少吃无妨,多吃会中毒。另外,如果被荨麻刺疼,可以就近拔一些蒿草,揉碎反复擦疼处,可以消除痛痒。

下午,旅行团按原定安排,雇请当地牧民表演“赛马”、“叼羊”和“姑娘追”,供大家拍摄。听说,费用是 800 元。可惜的是,等把骑手们组织好,又换了一块场地,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天也阴下来了,还间有小雨,拍照效果很不理想。

傍晚,多数团友冒着细雨上山,去守候落日,拍晚霞。我们看天阴,没有跟去,晚饭后,回到住房,打开电视准备看足球世界杯转播。突然,开着的窗玻璃上,出现了一抹反射的夕阳,天边放晴了!我们马上提起相机,夺门而出,直奔度假村南面的“观景台”,抢拍落日。观景台的位置,在巩乃斯河左岸的四级阶地高坡上,与度假村所在的一级阶地相对高差,大概五六十米。沿着一道小河沟,有一条用水泥板铺砌的窄路,直通坡顶,这是度假村的“基础设施”之一。

为了赶在日落之前到达坡顶,我们恨不得两步并作一步,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再加上沟内云杉林密,寂静幽深,更觉天色昏暗,又产生几分恐惧感。走到小路尽头,横跨溪沟的小桥已被山洪冲断,幸亏一棵倒树成了便桥。过了溪流,直上一面陡坡,有百余级台阶,登攀中,我们觉得心子都好象要跳出来了。赶了半个多小时山路,终于在太阳没入远山前 5 分钟,登上了观景台。这是一块有足球场大小的平缓高地,可以俯瞰巩乃斯河谷。

这时,在西方天际,金色的日轮下缘,正从一片乌云里吐出,两分钟后,整个日面全显,顿时金光喷射。说时迟,那时快,不到 3 分钟,太阳就徐徐沉入遥远的山脊了。此刻,是北京时间 9 点 55 分。我们拍下了日落的全过程,总算不虚此行。

第七天 ( 2002 年 6 月 2 日)

离开那拉提的早晨,拍了度假村里的一座不俗的雕塑——手捧奶茶的哈萨克姑娘。院内还有几尊“草原石人”仿制品,这种远古游牧民族的艺术品,风格古拙、粗犷。据说,在天山和阿尔泰山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许多这样的石雕人像,是竖立在死者墓前的全身或半身石像,大的高 2 米多,重近 2 吨,小的高 1 米多,重几百公斤,都是用巨石或巨大的卵石雕凿而成,很有考古价值。

度假村旁的草滩上有十几头骆驼,一直低着头在吃草,老不抬头,好象故意不让我们拍一张昂首的镜头,一只小骆驼,在吃妈妈的奶,我们等了很久,它才抬起头,给了我们一个面子。其实不止是骆驼,草原上,我们所见到的牛、马、羊,都是在这样不停歇地低头吃草,也就这样度过了它们的一生。此刻,我们暗暗为自己是一个人而庆幸。

上午北京时间 9 点 50 分,离开那拉提,沿巩乃斯河右岸 218 国道西行,因北线修路,由则克台镇拐向南,经新源县城再向西,改走 316 省道,中午,过特克斯河大桥,经巩留县城后,接走 220 省道,由雅玛图大桥跨伊犁河,过伊宁县境,中午北京时间 3 时许,到达向往已久的伊宁市,住伊犁河路桃园酒店。

下午,到市中心区与“汉人街”等处观光,这座以“花园城市”闻名遐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市容脏乱,令人大失所望,我们也完全没有了摄影的兴趣。又至伊犁河大桥,河水到是“翻波浪”,但桥两端岸边,餐饮、娱乐设施杂陈,游人拥挤,尘土飞扬,停留一刻钟,便也无心拍摄,只在桥上趁行人稀少的间隙,拍了一张“到此一游”,就上车返回酒店。在著名的伊宁城,仅留下一张照片!

第八天 ( 2002 年 6 月 3 日)

一大早,在蒙蒙细雨中,离开伊宁市。出市区走国道 218 线向西北行驶,北京时间 10 点,拐进霍城县的惠远乡,参观清代伊犁将军府遗址的“钟鼓楼”。此城楼位于该地十字街心,保存较完好。

据资料,清乾隆年间,平定北疆准噶尔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之后,重新统一新疆,于 1762 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是清代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府址设在伊犁河北岸新筑的惠远城,这里是当时全新疆的腹心地区,此后 120 年间,惠远成为全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的惠远城内商号林立,市面繁华。在惠远城四周还先后建了 8 座卫星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犁九城”。

1871 年沙俄侵占伊犁地区,惠远城被毁。 1882 年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在旧城西北 5 公里处,另筑惠远新城,布局一如旧城。其后,惠远新城也曾盛极一时,电灯、电报、电话、照相、汽车的引进,曾居内地之先,是“西陲一大都会”,被誉为“小北京”。

到民国初年,旅行家谢彬在其《新疆游记》内记述,旧伊犁将军署仅存“败瓦颓垣数十间”,“满目荒凉”,有“不胜今昔之感”。1937 年以后,伊犁地区的行政中心迁至宁远城(今伊宁市),惠远城这个二百多年前新疆的统治中心,渐次废弃。

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乡镇街市,我们登上钟鼓楼,凭吊四野,已经很难想象出这里往日的辉煌。北街东侧一院内,有古树若干株,传说系民族英雄林则徐流放伊犁期间手植,可惜院门紧锁,围墙又高,未能进去。

离开惠远乡继续沿国道 218 线西北行,由霍城县城西侧经过,未进城。至清水河镇,上 312 国道,折向东北行。国道 312 线东起上海,西至霍尔果斯边境口岸,全长 4825 公里,长度仅次于上海至西藏的 318 线,在新疆境内从星星峡镇起算为 1431 公里。

一路小雨,进入果子沟依然雨雾蒙蒙,行至新二台附近,天顶突然放晴,周围山头,云汽涌动,瞬息万变,大家欢呼着下车拍照。

据资料介绍,果子沟,清代称塔勒奇沟,又称塔勒奇达坂,是北天山西段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峡谷,长 28 公里。此沟形势险要,自古为天山北路通往伊犁河谷的咽喉。沟侧山岭间遍布野果林,野苹果最多,春夏之交,山花烂漫,有“万花谷”的美称,果子沟由此得名。 1218 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 30 万铁骑奔驰伊犁,命次子察合台汗率军开凿塔勒奇通道。《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此事称:“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果子沟成为从蒙古草原通往汗国都城阿力麻里(在今霍城县境)的重要孔道。到清乾隆年间以后,果子沟的交通地位更为突出,自峡口到精河县境,曾设 5 座军台驿站,在沟内有头台、二台两站,负责传递朝廷政令和边务军情。后来,头台到五台这些军台名称,演变为地名,保留至今。现在沟内的公路道班等设施所在地,叫新二台。

我们下车照相的地方,就在新二台桥边。1946 年,当时主持新疆的张治中将军与三区代表,曾在新二台派出所门前合过影。我们在一本叫《往事回眸——20世纪新疆图片纪实》的书里,见过这张照片。这里的景致果然不错。果子沟里,并不如我们原来想象的,漫山遍野长满了果树,山坡上还是以云杉林为主。在云杉纯林的下部及林缘,混交生长有白桦、红桦、山杨、天山槭以及野苹果、山杏等野果树,这些阔叶树多沿河沟分布,从公路上看过去,往往最先夺人眼目,尤其在花季,或许因此才有“果子沟”之称。

中午,我们的旅行车到达塔勒奇达坂的最高处——松树头,由其南侧可俯瞰果子沟,谷内云杉林苍翠,山巅云雾缭绕。站在松树头南坡的观景台上,遥望脚下的群山,微风拂面,十分快意,感觉赏心悦目。

北京时间 12 点半,旅行车翻过松树头山口,一片开阔湛蓝的水面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全车人齐声欢呼起来,“赛里木湖!赛里木湖!”湖畔茂密的野花,让我们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动,大家一个个扑向草地,忘乎一切地拍摄起来,几位团友索性躺卧在花丛中,去尽情享受这塞外美景。

导游向我们介绍:赛里木湖位于北天山西段一个完全闭塞的高位山间盆地内,在博乐市境西南角。从地图上看,略呈椭圆形,东西长 30 公里,南北宽 20 多公里(不少书刊把这两个数字搞颠倒了,还以讹传讹),面积 454 平方公里,湖面海拔 2073 米,最大水深约 90 米。这个湖,没有河流注入,湖水由周围坡地集水、湖面降水及地下水补给;也没有出口,水量去向全靠蒸发。水量收支基本平衡,近 50 年来,湖水位并无大的升降,稳定的岸边线就是证明。湖盆积盐过程缓慢,属微咸湖。湖滨是广阔优良的夏牧场,山坡生长着茂密的云杉林,湖周环绕积雪的群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是新疆旅游景点中,又一绝佳之处。“赛里木”,据说是哈萨克语,祝福、平安之意。

国道 312 线在赛里木湖东南湖滨延伸 20 多公里,是从乌鲁木齐往来伊犁的必经之路。东南岸边有清代设置的军台驿站——三台,因此,湖名又俗称“三台海子”。旧日的驿站,早已难觅踪迹,如今,沿湖公路旁,新建了许多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还见到游艇码头,颇有在此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架势。

我们下榻处,安排在湖西南岸边一度假村里。下公路左拐向西沿湖滨土路开进去 5 公里左右,草场斜坡上建有几排红顶的木屋便是。系由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旅游局开设,有大小木屋数幢,大型蒙古包式餐厅两座,厕所亦是一小木屋,偏于一角,可同时供男女各一人“洗手”。

午饭是在大蒙古包内吃“纳仁”,即手抓羊肉加捞面条,据导游手册介绍,这是哈萨克族的一种饭食,不过服务小姐的确是蒙古族。

午饭后,我们从蒙古包出来,准备回小木屋的房间休息一会儿,正顺着斜坡的台阶往下走,突然见到一群骆驼沿湖滨拥来,我们赶忙向度假村大门口奔去,一边跑一边掏相机、对镜头……可惜驼群已经走过,只拍到了几张背影。过去以为骆驼都生活在戈壁沙漠上,不想在这山清水秀、草木茂盛的地方,却见到了这样大的驼群。

整个下午,我们都在湖边、草地、花丛中,尽情倘样,一个个都象孩子般天真、兴奋……

第九天 ( 2002 年 6 月 4 日)

一夜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我们住的小木屋多处漏雨,半夜起来挪床,木床沉得拉不动,只好掉过头来睡,几乎彻夜未眠。都知道新疆是极干旱的地区,可是听说赛里木的夏季,几乎天天晚上下大雨,也许,这正是赛里木湖水的重要来源。

清早,天刚现鱼肚白,我们就抓紧时间去湖滨拍照。出去以后才发现,我们的团友们早就在湖边支起了三脚架,等着日出呢。因为东方云厚,没能拍到“日出”,但染上朝晖的雪山,还颇有气势。

拍了几张自己还满意的照片,有:“日出前的赛里木”,一片寂静,羊群还在圈里酣睡;偶然抓拍到一张“羊吃牛奶”的有趣镜头;还有一张是趴在雨后的草地上,弄湿了全身才拍到的“雪山下的野花”。

早饭后,我们一行离开赛里木,踏上了归程。北京时间 10 点半发车东行,沿湖滨公路绕行约半小时,过三台后,即向东一路大下坡,经四台,过五台,方进入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下午 1 点过精河县,3 点半在乌苏县城外公路旁午饭,过奎屯河后,随即上乌奎高速公路,一路小雨,下午 7 点抵乌鲁木齐市区。至此,结束了这次令人难忘的天山旅游。

这次九天的摄影旅游,三度翻越天山,沿途经过 22 个县市,住宿 7 处,几乎一天换一个地方,行色匆匆。但是,天山南北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们只接触到很少的一部分。一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回味无穷。

原始链接:http://www.tealegend.com/data/2007/0405/article_9963_1.htm
转自:30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