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留在维吾尔——丝路最绚丽的明珠喀什噶尔(上) |
[游记]留在维吾尔——丝路最绚丽的明珠喀什噶尔(上) |
2007-07-16 tuniu.com |
喀什的全称是喀什噶尔,它在古突厥语的意思是“玉石般的地方”或者“玉石聚集的地方”。 喀什古称“疏勒”,它是塔里木盆地西缘最古老的绿洲之一,在两千多年前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度之一。 这里毗邻帕米尔高原,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是马可波罗,唐玄奘,斯文-赫定都曾走过的地方,这里据说有着《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这里曾是无数探险家眼中的乐园,这里是瓜果之乡和歌舞之乡。 在新疆可有着“不到喀什不知新疆会有多大”的说法,这里约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可都是维吾尔民族。 “走到喀什,何必再去麦加”在维族最著名的十二卡姆中我见到过这样的文字。 在这里我终于停下了自己匆忙的脚步,在太丰富的色彩面前也有过了迷失的感觉。 ——八月某日 周五 当我看到街头“没有到过喀什,就等于没有到过新疆”的广告牌时,我知道自己终于到了喀什噶尔,到了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也是南疆最大的维族聚居区。 在连续四天三夜的车程后,终于走下了青藏高原,走过了海拔最高的新藏公路。终于再次见到了低海拔的绿洲和城市。 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四处大幅的喷汇广告旁,戴着小花帽的维族老人赶着小驴车,穿着西装的维族中年驾驶着奔驰车,身着艾德莱斯彩绸衣裙的维族女子骑着自行车,还有无数慢慢徘徊着的红色夏利出租车,它们都在一种别样的和谐中并驾齐驱。 天空已经没有了西藏那种动人的深蓝。只是阳光,无处不在的都是炙烈的阳光,感觉上仿佛比高原上的太阳还要的热烈。 走下班车,背着满使灰尘的背包走进了八月喀什的阳光中。 等我在疲惫中走到了据说是中外自助旅行者最集中的色满宾馆,可整座有着廉价房间的老楼都已经住满了人。 漫无目的的穿过街头,终于在极度疲惫中走进了楼顶有着巨大网吧招牌的一座宾馆,终于在近两个小时的城市徒步后找到了今晚只要十五元的床位。 见到了整洁的床铺,见到了干净的卫生间,见到全天宵都有的洗澡水,这很普通的一切对于我这个刚从阿里走下的旅人却已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放下背囊,洗去风尘,现在可以换上拖鞋走上了傍晚的街头。 西域广场旁的夜市已经摆出了许多摊位,从冒着黑烟的烤羊肉串,到无数煮在大锅里的烧鸡,还有毛豆角,炒田螺。 一整天只吃过一块饼的肠胃此时竟然对食物失去了胃口,极度的疲劳使一小碗维族的米肠都不能下咽。 终于倒下了,简直是快人事不醒的倒在了床上,毕竟已经整整三夜都是在车上度过的。 ——八月某日 周六 闷热,感觉到的只有闷热。 快中午才醒来,给自己一个解释时差吗,这里维族使用的可都是新疆时间,那可比北京时间整整迟两个小时的。 同房的住客说看我的睡象和背包知道我一定是累坏了。 给他们讲了条件艰苦的西藏,再次感慨这里的公路,和这里物资的丰富。 忽然感觉到了头昏,头痛,竟然还止不住咳嗽了起来。 坚持着乘车走到了喀什最名声显赫的艾提尕清真寺外。 这座始建于公元1442年的艾提尕清真寺,最醒目的就是入口的寺门和两侧的高高塔楼。 宣礼塔顶各有一筒形的“召唤楼”,其可能就是阿訇每天用于定时召唤穆斯林做礼拜之用的。 远远望去,整个大清真寺塔楼在日光下显得庄严古朴,神圣肃穆. 走进了门楼,通道旁是成排的对称绿树,高高的树下格外阴凉,使人觉得暑意全消。 看着不断走入的游人,此时竟然只想静静的坐下。 ——八月某日 周日 依旧头晕,咳嗽的也很厉害。 在只要2-3/元每小时的网吧中修养。 周日可是喀什大巴扎最热闹的时候,不能不去。 带上相机乘车走到了大巴扎旁的路口,维族的售票员给我指明的方向。 巴扎在维语中是“集市”的意思,也有做“大门外边的事情”的解释。总之巴扎曾是维族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一个中心场所。 星期日是喀什大巴扎也即东巴扎最热闹的时候。 随着匆匆跑过的驴车向前望去,前方远远的都是人群,路边都是无数的摊贩,路上都是着装鲜艳的维族大小人等。 驴子仿佛天生就有一种穿插的本领,在主人的叱喝下驮着家人驮着货物自由地穿行在巴扎中。 绿皮的西瓜,黄皮的哈密瓜,黑皮的迦狮瓜,一堆堆相连,一跺跺相接。 随意拐进一条小街,两边同样全是卖维族烤包子,卖黄黄的烤馕,卖红白相间凉粉,卖维族特有的刨冰加酸奶蜂蜜,卖染成红色熟鸡蛋和成堆生鸡蛋,卖切成条块哈密瓜,卖手工编制扫帚,卖各种地摊杂货。 从这些街头的维族小贩边走过,从他们听不懂的吆喝声中走过,从街边小店所放的维族音乐声中走过,走进了大巴扎的固定摊位中。 东巴扎的正式名称应该是“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这里可是全新疆甚至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集市了。 四乡的维族都会集到了这里,农牧民在街头路边卖他们的农副产品,专业的坐商们则这里的分类市场中摆出了他们的商品。 每类的商品如维族的花帽,皮帽,如多样的干果,如维族乐器和小刀,如手工的地毯,如药材,如服装等等,在这里都有专门的一条街甚至几条街在销售。 在这里其浓郁的维族特色,其丰富多样的品类,已经不是可以用几个小时可以粗略转完的,也不是可以用简短的语言可以描述完的。 看着蒙着褐色厚面纱,穿着传统长裙的维族妇女,据说信奉传统宗教的她们不带面纱是不可以出门的。 最有特色的还是诸多维族传统花帽的摊位,平顶的,圆顶的,清底的,彩色的,太多的图案和款式—— 这里特有的巴丹木不仅是维族花帽上最有特色的图案,同时这种杏科的干果也是这里最贵当然也最好吃的一种。 当你走进小刀和乐器的巴扎,也许这里也是最精彩的。 苇笛、唢呐、萨它尔、艾捷克、弹布尔、独他尔、热瓦甫、卡龙、手鼓……等,是吹、拉、弹、击,无所不有。 英吉沙的小刀可能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这里从大到小,有着太多不同做工不同价位的小刀。 这里的每一个刀主都夸耀自己的小刀是如何的锋利,甚至会当你的面用刀刃砍铁,用小刀削其它的刀。 看起来每家都很锋利的,许多上面还小小地刻着制刀者的名字,在不断的比刀和砍价中禁不住诱惑买下了一把又一把的英吉沙小刀。 药材巴扎上见到了挂着的羚羊头,服装巴扎上可以看到有很小的女孩子在卖东西。 再次走回了外面的街道,有卖艺或者卖药的维族人脖子上缠着毒蛇,肩膀上爬着巨大的蜥蜴。 ——八月某日 周一 继续养病和在网吧敲打关于西藏的一些文字。 不自觉的还会和西藏的几个月比起。 瓜果更是便宜,按每公斤算起,三角可以买到西瓜,一元可以买到哈密瓜和葡萄,一元五角就可以买到水分很多的鸭梨,四元可以买到杏干,葡萄干也只要五元。 当然维族可是很会做生意的民族,会看人喊价的,购物一定要搞价,甚至许多可以砍去一半的。 入乡随俗,最经济的就是和维族同胞们一起坐在街边维族的烤包子摊前,用小碗喝着放有特有香料的茶水,吃着烤肉和馕, 用近两尺长宽铁签子穿起的烤羊肉串在巴扎可只要五角钱,一个馕和烤羊肉包子也只要五角。 吃完这种一两元的小吃快餐后,一元钱在路边买一个七八斤的大西瓜,慢慢的用刚买的英吉沙小刀切成两半,一鼓作气地消灭掉,既解暑解渴又补充糖份维生素,比喝水都经济。 只是每天一个大西瓜加哈密瓜,虽然只要两元,可一个人吃完仿佛有点太奢侈了。 对面马路旁的商场前,三个维族艺人继续在进行他们的表演,替商场促销吸引眼球。 一个带花帽的老人在吹奏苏呐依这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 另外一位在用木棍在敲打一对纳额热。 街头的演奏节奏明快,鼓乐嘹亮,显得异常欢庆和热闹。在曲调的变化中显示了三位的熟练配合。 ——八月某日 周二 天气依然格外的闷热。 今天去农三师医院开了治疗咳嗽的药品。 等在傍晚带着疲惫的眼睛走出了网吧,在街头先听到的依然是熟悉的唢呐和铁鼓合奏声。 但声音是在移动的,定神往街头看去。看到的是维族结婚的队伍。 前面是小小的人货车,畅开的车厢中是三人的乐队,维族的乐手在吹奏和敲打着响亮的曲调。 小车队来回的在城市的大小街道上巡行,路人的目光都随着鼓声聚集到了车上,其中也含着祝福。 据说婚礼的双方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上午晨礼后请阿訇前来按照宗教仪式证婚,新人要吃泡在盐水中的馕,意味着亲密不分离。 正式的婚礼是在下午举行的,下午新郎才会带着一帮未婚的哥们去迎娶新娘,女方还要带着红盖头,不过现在许多已经接受了白色的婚纱。以前的习惯是要用地毯将新娘抬起来的。 给宾客的请贴是在下午的,新娘的面纱据说要由男方的母亲来揭开的。 回到了房间,终于听到了滴答的雨点声,终于下小雨了。 ——八月某日 周三 上网,吃药。 街头的大小书店和网吧都一样的多,网吧都是宽带的,书店的书刊也是很丰富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也是非在书店不能看也。 站着一气翻看完了《河南人惹谁了》,据说是现在最流行的一本为河南人平反的书。 看看书中列举的网络上嘲弄河南人的段子,再看看作者引经据理的分析,加上别人讲的在河南遭遇。 《河南人谁也没惹》则不乏抄袭“惹谁了”。 晚上九点多天还没有黑,慢慢走到了据说也是景点的“人民广场”。 广场的后面是有着几多树木的公园,两边各有六个以红色大灯笼为造型的路灯,直径起码有三米。 回头望去,马路对面高高竟然是一尊巨大毛主席在挥手的全身塑像,据说这可是全疆唯一一个以毛主席塑像为主题的广场。 走过去,台阶上塑像的后面,数十米的墙上竟然是毛主席那首著名的沁园春。 夜色慢慢暗下来了,广场上的灯光喷泉也都亮了起来,路边草地中柔和的轻音乐也融合了进来。 广场上是几多休闲的人群,漂亮的维族姑娘,活泼的维族小孩子,满是皱纹的维族老人,蒙着面纱的维族妇女,或坐,或站,或行走,他们是不匆忙的。 许多的小孩子在和家人一起传接着充气的彩球。 ——八月某日 周四 一个人在街头游荡寻找那传说中“一千零一夜”中的老城。 拐过了现代化的邮电局,不经意间走上了库木代尔瓦扎路,维族的街名都是很难记住的。 这条几百米长的小巷似老街中竟然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传统巴扎。 老街毕竟是老街,没有现代的建筑。甚至有点杂乱的感觉。 土灰色的建筑中,除去维族的餐厅和食摊。 这里有制作木器的作坊,这里有制作铜器的作坊。 这边工匠们在盘制着巨大的木格蒸笼,在焊接着烧水的铜壶,在敲制出铁锅的形状。 那边还有用车床镟木的小作坊,白洋木制成的擀面杖、蜡烛台、烤馕的锤眼都是它的成品。 红铜器店铺中更多的都是工艺品,除去精美的动物造型,精致的饮酒器皿。 制作的工匠还坐在门外往铜盘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 也许千百年来他们和他们的祖先都是如此的坐着,如此重复的在完成他们的手艺。 地毯店,首饰店,呆在街面上,躲在小巷中。 路边还有无名的老居小巷,拐进去,时空仿佛停滞了几百年。 夏日的阳光懒懒的照在它们的上面,一切仿佛都是无需急躁,一切仿佛都有固化的节奏。 只有偶然驶过的夏利惊醒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 (待续)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读 4 次, 发表于 22点15分, 推荐给好友 摩托也要骡来拉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441731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