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瑞丹游记(5)——4月15日夜游哥本哈根 |
[游记]瑞丹游记(5)——4月15日夜游哥本哈根 |
2007-07-16 live.com |
一进大门,便彷佛进入了欢乐的海洋。满眼都是小孩子,有的捧着散发着喷香的爆米花,有的举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围着打扮得五彩斑斓的小丑,在园子里撒欢儿似的蹦着跳着;大人们则要么坐在餐厅里悠闲地呷着咖啡,要么在游戏厅里挥汗如雨,一试身手;远处的云霄飞车和太空穿梭机轰轰作响,上下翻飞,游客兴奋的尖叫声响彻整个园区。此情此景,正好印证了Tivoli的宗旨:包容所有形式的快乐。 穿过喧闹的人群,有一片较为开阔的区域,便是Tivoli的精华部分——哑剧院、Tivoli湖、音乐厅和中国塔,这几处建筑都有着将近百年的历史。19世纪的丹麦人生活非常单调,一位名叫乔治·卡斯坦森的爵士想在首都市中心修建一座公园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但是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法国大革命前夕,上层社会十分惧怕带有社会民主气息的活动存在,因此国王克里斯钦八世对公众集会进行严格控制。爵士想到一个点子,他向国王进言:只有人民耽于玩乐,才不会过问政治。于是Tivoli在国王的默许下建立了起来。最初,它只有哑剧院,性质也仅限于街头艺人杂耍表演,哪知甫一营业,便大受欢迎,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塔、音乐厅等陆陆续续被修建,经过160多年的变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年平均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的大型综艺乐园。 可惜我们来得很不凑巧,童话剧场和音乐厅的表演似乎已经结束,广场上的观众坐席空空如也,只有一位清洁工在打扫。不过有个组合喷泉还不错,三个圆形喷泉像面包圈似的一个套着一个,在黄昏的余晖中不懈地散发着魔力的水花。据说,晚上周围的彩灯全开,是这里最漂亮的时候,喷泉将随着音乐的律动变成火花飞舞的海洋。 而中国塔实际上是一座中式餐厅,旁边是著名的Tivoli湖。严格来说从外观上看也不能算是塔,只是个飞檐斗拱的四层水榭阁子。梁、柱和脊均被漆成了大红的颜色,与身后同样颜色的云霄飞车相映成趣,煞是喜气。也如同其它的咖啡馆一样,外面摆满了桌子,却空无一人,可谓门可罗雀。难道老外都吃不得中国菜肴么?我正心下疑惑,等转了一圈才发现,窗格后面坐满了饕餮大吃的食客。看来我中华文化在此地还是深得人心的,只不过老外觉得在外面吃煞风景,到里面去作个秦淮人家罢了。 可能受了中国塔里面老外的感染,肚子再一次发出了警告,也是,除中午啃了几片面包外,都一整天没正经吃顿饭了。不过在国外吃中餐馆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于是我们离开了Tivoli,径直向市政厅广场走去。附近是步行街,想必有不少餐馆。 市政厅广场Rdhusp ladsen是哥本哈根的心脏,也是丹麦全国的神经中枢,网状的公路从广场通向丹麦的四面八方。据说广场上有0公里的起点,表示所有距离哥本哈根的里程都从此处开始测量。这里也是丹麦重大活动、庆典举行的地方。1945年5月,10万民众在广场集会庆祝德军占领的结束和自由的到来。几十年后的1992年夏天,童话般地夺得欧洲杯冠军的丹麦国家足球队凯旋而归,在这里和成千上万的市民彻夜狂欢。 现在的市政厅建于1905年,由建筑师马丁·纽阿普(Martin Nyrop) 设计,结合了古代丹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大厅面积为1500平方米,主要用于结婚典礼和官方接待。在钟楼门的上方,是由一名叫简斯·奥尔森(Jens Olsen)的铁匠花费40年的心血设计建造的著名的“世界钟”,该钟有13套机械装置同时运行,可以非常精确地显示全球各地时间以及天文时,有多精确呢,据说一千年能慢上个0.1秒,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市政厅正门上方的金光闪闪的塑像则是哥本哈根的奠基人阿布萨隆大主教。 市政厅广场的北面就是世界最长的步行街Stroget,从这里通到国王新广场Kongens Nytorv,全长约1600米。狭窄的街道且鳞次栉比的商店和餐馆让此地更显繁华。我们钻了两三个当地的咖啡馆,又在难得一见的北京盒饭前面站了许久,既适应不了咖啡馆漆黑一片的压抑气氛,又不甘心在这里吃所谓的“中国菜”,结果最后还是转回到市政厅广场,在旁边的一家肯德基店里解决了问题。唉,看来就是吃快餐的命啊。 吃完饭,暮色渐浓,我们突然想到旅游手册上有说过安徒生的铜像就在市政厅广场周围。向Tivoli的方向走过去,市政厅的东南角,坐着一位穿西装长袍和戴着高帽的男士塑像,便是这位大名鼎鼎的老先生了。他的塑像,左手执拐杖,右手握着一本书,还以食指隔开书页,头部朝左微微抬高,仰望着Tivoli游乐园,清瘦的脸上有一种“时不我予”的错愕与迷惘。 也难怪后人把他塑成这个样子。虽然他一生为人世人奉献了168篇脍炙人口的童话,但是经历却并非象童话那样浪漫而诗意。1805年他出生于欧登塞一个贫苦鞋匠的家里,早年读过慈善学校,做过学徒工,后考入哥本哈根大学,开始崭露文学才华。毕业后,专事写作。青年时期的安徒生充满了绮丽的幻想和乐观的精神,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等。中晚年时,受批判现实主义文化思潮影响,更着眼于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强力地鞭挞社会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卖火柴的小女孩》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由于理想童话与残酷现实的巨大反差,他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而且一生多次失恋、终身未娶,70岁的时候因肝癌死于朋友家中。也许塑像上的这种错愕和迷惘神情,正是后人为表现他身卧病榻,无法“问天再借500年”继续抒写童话情怀的无奈和遗憾吧。不过,他的作品流传之广以致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自不必说,若他泉下有知,便可以瞑目了。 告别了童话大师,为了对CPH Card做到物尽其用,我们决定去乘车+步行去哥本哈根歌剧院,一座夜景相当绚烂夺目的建筑。它座落在一个小岛上,和西兰岛是由运河隔开的。刚到小岛,我们下了车,便感觉环境有些诡异、阴森,首先是人和车出奇地少,再者就是墙上的涂鸦甚多,而且越走越多,感觉来到了《罪恶之城》的街道。路过一个木牌坊,上面影影绰绰地写着Christinia的字样,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就是去哥德堡火车上那个瑞典帅哥说过的哥本哈根的红灯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Liu和Sun决定进去探个究竟。我则战战兢兢扽出相机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不多时,一声凄厉的尖叫划破了夜空的寂静。我心想:坏了,他们俩不会有事吧。但是很快两人便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喝醉酒的老女人,嘴里骂骂咧咧的。Sun说,没事,估计她耍酒疯呢,里面都关着门,也没什么可看的。 那也够瘆人的,这种地方不可久留,赶紧溜吧。我们仨继续向前走着,过了一座小桥后,已经是除我们之外一个人也看不见了。只有昏黄的路灯照射下三人的影子如鬼魅一般地跟着。按照地图上的指示,我们拐到了一条小路上,却发现这里并非是什么歌剧院,而是座私人宅第,估计迷路了。听说红灯区这一带是哥本哈根的犯罪高发区,为了明天当地报纸上不出现“三位中国游客昨夜命丧丹京”的标题,我们决定打道回府了。正好这时来了一辆公交车,我们也不管是往哪儿开的就冲了上去,幸好它途经白天来过的克里斯钦堡,下了车,惊魂甫定。 利用最后一点儿垃圾时间,我们游览了步行街的分支——东街,这里是哥本哈根的老城区和最初的贸易中心,有800多年的历史。不过晚上大部分商店都打烊了,只有路旁的塞得满慢的垃圾桶,似乎能证明这里白天的繁华异常。 |
转自:http://mtrack.spaces.live.com/blog/cns!D086D157B6A79878!1090.entry3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