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跃勤(留学俄罗斯) 伏尔加河,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名字,从我读中学时候起就一直在我的脑海徘徊。不久前我才有机会投身于她的怀抱。 伏尔加河,欧洲第一大河,发源于莫斯科西北的瓦尔代丘陵地区,向东南注入里海,全长3531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的内河航运贸易干道,流经俄罗斯经济最发达的心脏地区,她充沛的乳汁滋润着无边无际的土地,养育着几千万世世代代的的人民,虽然她不是俄罗斯最长的河,可她最有名最有影响,因而被称作俄罗斯的母亲河。从莫斯科到伏尔加格勒河流两岸,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十多座大中城市如明珠般散落在长河两岸。其中最有名的是:雅罗斯拉夫尔,科斯特罗马,下诺夫哥罗德,喀山,乌里杨诺夫斯克,陶里亚蒂,巴拉科沃,萨马拉,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和阿斯特拉罕。 热闹了一天的北方的夕阳正要收起它已经变得温和的目光,宽阔的莫斯科河河面上丝丝凉风正在收拢轻纱般的雾霭。披着夕阳,我登上了莫斯科市城北河港的一艘豪华游轮,一声汽笛惊飞了一群白鸥也拉开了我为期七天的莫斯科-伏尔加格勒的水上非的序幕。船在碧绿的水面犁出一道渐远渐宽愈长愈浅的白色沟壑,一群沙鸥追逐着,嘻叫着。偶尔,可见半尺长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个漂亮的空翻。两岸,黛青色的松林,密匝匝一片片向后奔去。间或可见地毯似的草地,铺向远处的地平线。很快,一轮银盘浮出船一侧岸边的树梢,既很遥远,又抬手可及,忽近忽远。银光铺洒过来,伴着凉凉的清风把飘动的船和周围的一切的一切都无一例外地揽入她无边而温馨的怀里。河面上飘着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纱,如虚似幻,我凭栏而立,久久不愿回到房间。 夜色茫茫中船到了杜布拉镇边的一个闸坝。船先到了一条狭长的水泥甬道,前后面都被闸门挡住,船体随着水慢慢下降,后面的闸门越来越高,几分种后,前面的闸门打开,船向前行,阔然开朗,进入了浩瀚的水面,如同大湖。五六十年代,原苏联大力兴修水利,在伏尔加河上修建了许多大桥,闸坝,水电站,水库,用于蓄水灌溉,防洪发电和交通运输,使伏尔加河对整个流域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忽视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在沿岸城镇,疗养院,别墅群及水坝,电站,桥梁等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有理有利,综合平衡,保护文物古迹,杜绝掠夺性开发利用。所以,迄今,伏尔加河河水清澈,水产资源丰富,是俄罗斯的鱼米之乡。在莫斯科及沿途各个城市的集市上可以看到上十种鱼,蟹,虾,有些鱼,重达100多斤。尤其是下游里海出海口一带出产鲟鱼,体大味美,所产黑鱼子十分稀缺珍贵,据说50克在美国就可卖到60美元。 第三天上午,红日刚刚跃上前方一条跨河铁路大桥的拱顶,前方宽阔的水面尽处浮现出一座城市的倩影,鞑靼共和国首府喀山到了。 这是伏尔加河中上游最富特色的城市,有着百万人口的城市里聚居着60以上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人。他们从外表上看介于俄罗斯人和亚洲人种之间,与土耳其人又有一定的差别。大多数人也是黑头发,过着穆斯林人的生活习惯。这里有许多清真寺和古堡。在现今总统府所在的街上高耸的教堂金光闪闪的圆顶和直刺苍穹的尖塔,亮丽的天蓝色墨绿色交替的大理石外墙,让人叹为观止。我随着人群走进去,象其他人一样,脱了鞋子。圆穹的大厅四周是映着电光的可兰经中的彩色的宗教故事中的人物画像。在四周角落里有几名男女正在默诵祈祷,男人脱帽,女性蒙纱。在市内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教堂不下10多座,每天去诵经的人很多。信教是自由的,但去教堂的最多的是老年人,中年人尤以中年妇女居多,青少年则很少见。出了教堂,是一条大道,一侧是喷泉,雕塑,各种各样的喷泉喷散着不同形状的花样,让人驻足。在一个很大的民族英雄的雕像前看到一对新婚夫妇在拍照,献花。男的是个鞑靼人,而穿婚纱的显然是俄罗斯姑娘。据说,穆斯林女性依照传统很难外嫁异族男性,而男性以娶异族女性为荣。市内古老而有名的喀山大学曾是列宁求学和从事最早的革命活动的地方。但时间匆促,无暇去列宁求学的校园一睹为快,实为遗憾。 在窗外的对岸流动着一道由开阔的地毯一般的青青草原和苍翠茂密的丛林不断交织变幻的风景线。我们乘坐的游轮设备齐全,带卫生间,可以洗澡。食堂供应三餐。船上有录像厅,每晚都可按要求放录像。有时大厅里举办舞会,俄罗斯人热情奔放,无拘无束,载歌载舞。船上绝大多数人是俄罗斯人,外国人不多,我这个黄皮肤就更成了"珍稀",所以,时时招来好奇的目光,问我是"中国"?船上的工作人员对我也是"宠爱"有加。船上游客止步的地方也违例对我"开放"。我几次到驾驶室做客。老船长让我与他并肩站着,告诉我如何操纵船只。从他对我数起的"家珍"中我知道,他已在伏尔加河上航行了20多年,驾驶过各种船只。这艘船是捷克70年代末给苏联订做的,在内河船中算是大型豪华一类的了。在河上必须按河道灯塔之间的主航道航行,有些灯塔在岸上。船底有探底雷达设备,以防船底触礁。船上还有无线电联络设备,但无电子地图系统。他问我,听说中国现在棒极了,生活水平比我们好,真想到中国看看。 我的邻室是伏尔加格勒大学的音乐教授。慈眉善目,热情健谈,每天都坐在包厢窗前,看见我从窗前走过,总要亲热地招呼我停下来聊天,请我吃香肠,面包和水果。他告诉我就在伏尔加河畔曾发生过让沙皇胆战心惊的普加乔夫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威震两岸。他指着右岸说,在那边不远的地方还可找到历史遗迹。他接着说,五十年代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时,有几位中国同学,他们特别勤奋,总是考5分,让他很羡慕。他特托我向他尊敬的中国人民致意。他也像许多其他俄罗斯人一样,向我发了一通牢骚:"以前,我们每年都要到南方黑海索契,雅尔塔去休养,现在这对于我这位教授来说成了天方夜谭"他说。"我的月工资只有2千多卢布,合70美元,物价不断上涨,仅够粗茶淡饭,我必须在郊外别墅自留地上种植一些蔬菜水果,部分自用部分出售,同时,还兼任钢琴家教,有时,顺路还拉点客撙点外快"。 沿途我去过好几个城市的集贸市场,买些水果零食和纪念品。沿途城市的市场是无法跟莫斯科市场的热闹繁华相比的:场小人少,商品不多也不高档,整个冷清清的感觉。市场边上看到一些知识分子模样的老头老太太站着卖水果,邮票,徽章,古钱币,木头套娃,望远镜之类的东西,还有自己作的木头小凳,小勺等,他们着装整齐,态度和蔼,没有人吆喝,招呼推销,默默地站在自己的货品前,颇有一点姜大公钓鱼的味道。大概不是专业摆摊也是为了节省租台的税费的缘故吧,所以他们宁可"偏安一偶"了。我也碰到过一些几岁10来岁的小姑娘小男童向我要烟抽,或者要一个卢布买冰激凌,既不害羞,也很礼貌,不给,笑笑就走了,给了,说声谢谢,一溜烟跑了。要与他们合影,也会乖乖跑过来抓住你的手,甚至扮个鬼脸。有些小男孩一看我,就比划着说,"你是中国人,你会功夫吗,李小龙好历害"。 船在河上耕波犁浪,两岸风光如画廊。第4天,我已漂流到萨马拉(原古比雪夫)城脚跟。城市居高临下濒临宽阔的水面,下得船来,漫步在树影婆娑,芳草萋萋,鲜花盛开的宽阔的河滨大道,我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市中心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和古老幽雅的殿堂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这里曾经是伏尔加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最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难怪它曾享有俄罗斯的"小芝加哥"的美誉。在这里游览的项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斯大林的地下避弹室了。导游带我们从一栋不起眼的房子进去坐电梯直达几十米深的地下,在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地下世界里分布着几十个房间和仓库,各种设备一应俱齐,在战备司令部挂着战争形势图和斯大林画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在莫斯科面临被德国战领的危急关头,苏联政府曾决定将政府和外交使团搬迁到地处俄罗斯腹地的古比雪夫作为后备指挥基地。一些外交使团已奉命搬到此处,但战争的发展最后使这个浩大的秘密工程仅成为后人参观的景点而已。 经过七天的航行,船到此行的终点站-伏尔加勒即原先的斯大林格勒。当我下船时,船长站在船边一个劲地向我招手,教授两口子真诚地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并留下了电话和地址。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这块英雄的土地。在这里50多年前发生过举世闻名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宇恢宏的二战纪念馆和它旁边的残恒断壁-它使人联想起当年战火之惨烈与抵抗之勇猛。城里还有一个公园,是二战纪念主题综合体。进得园门,宽阔的水泥道伸向很远的小山头,道旁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树下各种栩栩如生的战争题材的雕像。往前,圆盘型大厅墙体四周是用无数炮弹空桶连接起来的有长明电光烛带,墙上连着烈士浮雕。大厅中央是长明火,火前堆着许多鲜花,几对新婚夫妇在亲戚朋友的簇拥下在献花,照相和摄像。据说,这是俄罗斯新人婚礼的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记得十年前从未见到俄罗斯人手里拿着摄像机,如今,在公园常常看到,已不希罕。纪念馆后面一座高达60米重达100多吨的英雄母亲汉白玉雕像,高大健壮的母亲挥剑呐喊,气吞山河召唤儿女上前线。凝视着她,我感到心口有一股热流在上升…… 回到国内已有不少日子,伏尔加河的涟涟波光和两岸的绮旎风景和俄罗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以及俄罗斯人民对历史遗迹和英雄事物的尊崇和怀念和百姓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