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柏林三日 |
[游记]柏林三日 |
2007-07-16 tianya.cn |
2003年底的柏林之行反而成了我的第一次机会。十二月七号的机票,起飞时天已黑下,窗外一轮皎月,圆满无缺,如影相随。 下到Tegel机场,同行者无人过问,只有我,被一声“Guten Tag”拦住接受盘查。东方面孔就是招人,没办法。出了关,已是夜里,好在有人接,住在柏林西北方向的Charlottenburg地区,大伙儿收拾停当后,还要出去逛街。 虽然未到圣诞节,过“年”的气氛却早已拉开。跟车来到近处的主要商业大道,灯火仍旧,行人已是稀疏。来到街旁的圣诞市场,临时搭起的林林总总的铺子,都在那里准备打烊。我没有多少圣诞情节,又穿得不够,奈不住那寒冷,就跑进紧邻的商厦。里面的商店大都关了门,大厅里有即兴搭起的圣诞场景,倒也是人来人往、携家带口地赏玩。 大厅中间的有个大型“物理工程”,很多各式各样的试管连在一起,里面的液体不断循环游走,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怎样怎样。这个科技结晶,在我盯了数秒之后,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于是我开始在商厦里绕圈子。人群中有些许亚洲面孔,一个女士,目光碰上我,就一路迎了上来,问道“Viet Nam”?这张脸,刚刚送走警察,今又招来“老乡”:) 好不容易结束了科普,大家又转来转去找饭吃,走到一家叫Paella的西/葡馆子,服务那个慢呀,怪不得人家,我们来得太晚了。结账时看到厨房里打工的小非洲们都在坐下来了吃收工饭,哪还顾得上我们。 第二日和第三日无话。跟车开过了柏林的西东,体会双城记。柏林真得很大,象北京一样。一路寻柏林墙而未见得,只有昔日的碉堡,孤单地立在那里。到了原东柏林的地界,来到卡尔马克思大街,原社会主义的氛围,仍留在那些大而方的建筑上。在林登大街停下,大伙又要去那里的圣诞市场,喝那烧锅水似的啤酒。我只要了些德国肉肠,在清冷的空气里吃下,温暖身体。 八号晚上去了一家德国本土馆子,我点了一份羊腿,上来后巨大无比,怎么也是吃不完的。同行多是通晓德国语言文化的,说那是圣诞时全家的定量,也不知是否玩笑。旁人点的东西,无非土豆、肉丸,都很巨大、扎实、乡土。看来德意志人,除了严谨工整,的确朴实无华,大概法国人就花里胡哨得多。餐馆里,座无虚席,等座的人也有几拨。有的顾客把爱犬也带来,安安静静地趴在那里,等着它的一份。在有些国家,这可是决不允许的(在德国也不是全都允许)。 柏林的大小馆子,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民族风味,体现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多样性。土耳其人的Kazeb非常多,我是不爱吃,可是九号晚上有人偏偏要去那里,那卷菜筒难吃死了,肉啊菜啊,感觉都不新鲜。后来又去了越南人开的中餐店,才觉口味好些。再来到爱尔兰酒馆,同行有人喝多了,平时大眼瞪小眼,黄汤灌下,开始亲如一家、哇哩哇哪,引得酒馆里的人来看我们。 九号这天,我们还光顾了Mercedes的世界,体会汽车工业的辉煌和腰包的渺小。十号下午的飞机离开柏林。上午趁时间去了另一个“政府形象工程”奥林匹克馆。怎么说呢?在冬日的阳光下,这里空空荡荡,显得落寞。沉重的历史曾在此上演,千年的人性未变。风云变幻,谁知道下次的奥运,何日才会再轮到柏林? |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39288.shtml2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