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波恩科隆游记,上 |
[游记]波恩科隆游记,上 |
2008-05-22 live.com |
1月2日 昨天刚玩回来,今天把这几天的经历说一下吧。 我是12月30号凌晨和老钱从慕尼黑出发,途经纽伦堡,维尔茨堡 (Würzburg), 法兰克福,缅因茨,科布伦茨,然后到达波恩。在波恩逛了一个下午,和楠哥见了个面,聊了会天,然后在他帮助下我们登上了去亚琛的火车。我们在强哥小两口那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出发到科隆,玩了一个上午,中午1点半乘火车换乘四次于12月31号晚上11:30分回到慕尼黑,然后直接坐车到Marienplatz看新年的烟火。最后1点钟回到家,直接就睡死过去到第二天中午12点。我现在就把这几天的经历说一下吧。 我们坐的是德国的周末票。30欧一张票,可以在这一天凌晨1点到下一天的凌晨3点钟乘坐德国任何一个地区的RE(Regional Express), RB(Regional Bahn), 和S-Bahn,而且可以5个人用一张票。它把相邻城市间的城际交通剩余资源整合起来用于长途旅行,是很经济的做法。与高速子弹头列车ICE相比,它最大的优势是省钱。打个比方,如果坐ICE,从慕尼黑到亚琛的往返票打了折扣以后也要87欧,这不是要了我的亲命了吗?缺点也很明显,坐周末票需要换车,而ICE不用换车,像我到波恩就一共坐了六辆不同的火车,毕竟这是城际交通而不是长途列车。另一个缺点是时间长,坐ICE早上7:30出发中午11:30就可以到达亚琛,可以说是飞一般的速度。但用周末票坐车我需要凌晨5:10上第一趟车,而下午2点才到波恩。但德国的交通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这里,德国的交通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不仅仅是指实际的铁路路线,还指它的信息网络。当我在Die Bahn的主页上查找12月30月从慕尼黑到Bonn的行车路线时,几乎是立即就跳出从0:00分开始的所有可行的乘车方案,而每一种可行的乘车方案又是由一系列换乘方法组成的,比如说我们选择的这个乘车方案是5:05分从慕尼黑23站台乘坐RE4032次列车在6:46分到达纽伦堡13号站台,然后在9号站台乘坐RE34602次列车7:06分出发,8:19分到达维尔茨堡9号站台……(具体间截图)。所有的换乘方案,站台号,时间都清清楚楚地在显示在网页上。或者在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上可以查询完全相同的信息,然后免费打印出来。BTW,车票的购买都是在自动售票机上进行的,如果你想到柜台去买票,还要交额外2欧元的服务费--我觉得德国高度发达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直接原因是发达国家昂贵人力成本,只要产品中多含有一些人力的成分,价格就噌噌往上长。就象我在国内认识的一个在英国读过书的师哥说的,刚刚挖出来的带土的马铃薯两英磅一大袋,但超市里削得小巧的卖铃薯球,一盒就要四英镑。而在中国,“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盲井》里矿场主的一句刻薄的话也许正是中国的写照。 话说回来,让我觉的更Amazing的一点是,我们曾经在法兰克福又查询一次回慕尼黑的乘车路线,心想说不定始发地与目的地近一些能够返回更快的乘车方案。但返回的结果和我们在科隆查询从科隆到慕尼黑的乘车方案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从科隆到慕尼黑全程乘车的全局最优化方案是由每一个其中任意一个子站到另一个子站的局部最优化方案组成,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把实际上互不相干,各开各路线的车次组成一条从始发站到终点站的有机的乘车方案,不能不让我叹服。反过来说,正是每条路线上的车次都严格的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来运行,才使得一个整体的旅行规划成为可能。从我的时间表贴图上可以看出,从上一趟火车到站到下一趟火车出发,最短的间隔是5分钟,中间需要在陌生的车站中顺着指示牌找到下一个站台,如果哪辆火车晚到一点,早开一点,或者车站的指示牌不清楚,都不可能顺利换乘。所以我们到达波恩火车站时,都觉得这是一趟神奇之旅。 呵呵,不好意思,前面说了一堆德国交通系统的废话,现在开始说说真正关于旅行的废话了。因为要赶5点的车,所以3点半就得起床,因为第一班Bus五点才开,所以我们走路走到地铁站。在网上查第一班地铁是4:19,我们走的时候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辆车。到地铁站时那两车乖乖的在那里等着我们,感动极了。到了火车站,发现虽然才五点不到,人着实不少,恐怕都是搭周末票的吧。我们上了火车,两个人都把闹钟一调,倒头就睡—实在太困。除了查票和找点吃的以外,睡觉几乎是我们这两天上了火车唯一要干,也是唯一想干的事。当时还往旅行袋里塞了两本德语书,现在想起来是太乌托邦了一点。 六点多到了纽伦堡,在寒风中抖了20分钟,乘下一班车走了。纽伦堡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位于布拉格——巴黎、维也纳——布鲁塞尔——伦敦、米兰——苏黎世——斯德哥尔摩、罗马——柏林等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并且是ICE、EC和IC铁路的交叉点,但是从它的火车站中一点也看不出来,和其他小站一样,纽伦堡的车站上面停火车,下面是供旅客换乘的地下道。但老钱说,纽伦堡的车站大门是他见过的最气派的车站大门。那时冷不拉叽,懒得去看他什么大门了。 从纽伦堡坐了一小时车到Würzburg。从Würzburg出发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让我能端详一下这个小镇。火车在一条小河旁边开着,小河的对面一些小作坊,再过去就是一些小山坡,而几乎所有的民居就坐落在小山坡上,每个民居都是尖顶,都有一个小烟囱,而且在房子的外面完全看不到空调和抽油烟机。不仅是在这种小镇,在慕尼黑和波恩的房子都是这个样子的,房屋的墙壁上还有一些典雅的雕花。如果把一个教堂放在这些民宅旁边,一点儿都不突兀。这也许是德国的城市和小镇都让我觉得很和谐的原因。小镇说小不小,火车走了大概半分钟还是Würzburg,但是都是同样的布局。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样外表看上去平凡的小镇上也会有一个巴罗克风格的palace(Würzburg Residence)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有着两个节日(非洲节和莫扎特节)。而且,这里是小牛队诺维斯基的故乡,也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海森堡的故乡,我想看过那本有趣的电子书《上帝掷骰子吗?》的人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 从Würzburg坐了两个小时车就到了法兰克福,这是一个大城市,中心车站很气派,是德国商业的中心,电视里经常听到的法兰克福DAX指数在火车站一下车就很明显地在车站大厅上显示着。的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德国的城市,它更像中国的上海—当然,当我把这个比方和来自上海的老钱一说时,他还是对这种商业大楼的密集程度嗤之以鼻,认为没法和上海比。但就我见到过的德国城市,基本看不见什么高楼大厦,即使是最发达的南部城市慕尼黑,那些高层建筑比如说宝马的总部,都是在三环线上,而且就孤零零的这么几座,一个城市的中心基本就是火车站或者钟楼,或者是市政厅。而在法兰克福中心车站周围,到处可见摩天大楼。法兰克福有324家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德国中央银行都坐落在法兰克福。欧洲最高的十座建筑有八座在法兰克福。我们在法兰克福换乘时间只有5分钟,比较紧,没时间多看。给我唯一的影响是法兰克福的铁路地图比慕尼黑的繁复的多,也许它把周围的小城市都给连起来了,所以地图长得像个八爪鱼似的。嗬! 从从法兰克福到缅因茨,坐的是S-Bahn。换乘时间也很紧,只有5分钟,列车还晚了一分钟到,把我们给急的。好在换乘的火车和S-Bahn在同一个站台上,下了车,奔向列车,核对车次,上了车。找位坐下,车就开了。好险! 从缅因茨到科布伦茨这一条铁路是沿着莱茵河走的,也是唯一一条我不舍得睡觉的路线。莱茵河的两岸都是山峰,而铁路就是在山峰旁凿出来的。两边都有铁路,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地方,还有一些村庄。莱茵河上开着狭长的客轮和运沙的轮船(应该是运沙的吧,扁平的肚子除了沙啥都不搁),上面有德国的船,也有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的船。也许是因为莱茵河并不深,因为它本身就不怎么宽,目测来看,500米都不到,上面不时有一群群的河鸥在河上嬉戏,所以莱茵河是一条秀丽的河。在莱茵河的两岸上,几乎每隔5分钟,在峭壁的山峰上就可以看到一个残破的古堡,在河的两岸,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个像浮标一样的收费站。这些古堡是德国分裂时期的见证,那时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有着100多个小王国,每个小王国都割据一方,有自己的税收,自己的货币。在莱茵河两岸的割据的小王国都会对过往的船只课以很重的税,所以一个满载着货物的船只如果要穿越莱茵河,经过各个收费站所要缴的关税的总合可以达到所有货物价值的一半。能够看到莱茵河上的古堡,真是很有意思。 到了科布伦茨,最后一趟车到波恩,还是沿着莱茵河走,但是这里比较平坦,在铁道和河之间有很多房子,挡住了视线,所以就睡过去了。不久老钱就摇醒了我,因为波恩不是终点站,所以怕睡过去了。靠近波恩火车站的铁轨两旁,古典的民房一栋接着一栋,都是四层左右,有粉色的有黄色的,整齐的盖瓦,刻着浮雕的窗格,雕花铁丝围成的阳台,一切都那么和谐,弄得我都等不及要下车了。 下车以后,我们直奔Bonn的Information。德国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Information,里面有免费的城市地图和城市景点介绍可以拿,当然也卖一些邮票,纪念品的,这也是我从网上的游记里知道的。我只是奇怪为什么他们不把Information设在中心车站,这样不是更方便游客吗?再去Information的路上到了明斯特广场(Muensterplatz),广场东南角就是照片上的明斯特大教堂,而广场中央就立着贝多芬的雕像,波恩是贝多芬的故乡,这也是我们来波恩的原因。正好这时候有一个白鸽停在贝多芬的头上,我拍了下来。困,今天写到这吧!
|
转自:http://wulinplayer.spaces.live.com/Blog/cns%21B745AB8232617FC3%21197.entry2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