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科隆、波恩游记

[游记]科隆、波恩游记

2007-07-18    live.com

科隆、波恩游记

当上海还在高温中煎熬时,欧洲的中北部却已经穿戴起了毛衣和围巾。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坐着10欧的欧洲城际列车从巴黎出发往北去。

其实前个礼拜的布鲁塞尔,上个礼拜的科隆和这个礼拜将要去的liege(抱歉不知道中文)都在同一条铁路线上。巴黎与布鲁塞尔间每25分钟就有一班车。可见欧盟各国果然是联系紧密,选布鲁塞尔作中心也的确方便。

坐火车到科隆主火车站(hauptbahnhof)的游客一定像我们一样被吓到了:名列德国旅游景点之首的科隆大教堂竟然就在火车站隔壁!距离之近让人难以想象。因为离得太近,所以只能仰视,因为污染而发黑、混沌成一大块的教堂实在让人惋惜。

买了科隆的欢迎卡(willcome card),去旅馆放了行李就折回车站去波恩:因为凭9欧的欢迎卡可以乘坐北威州的一切交通--其实并不是一切,以至于后面差点被罚款。急急忙忙搭错了火车,看到个波恩字样就跳上去,结果乘到科隆/波恩飞机场,折腾掉一个钟头终于乘到一个带波恩字眼的小站,幸好有有轨电车开到波恩主火车站,顺便观摩了一下城市风景,还算没有浪费时间。一路上感觉人非常非常少,直到开到倒数几站,才看到对面房屋后隐约有人头攒动。到终点站看了回城时刻表走了几步就到了市中心。德国的书比法国便宜,妇女同志们也忙不迭得在淘标价几欧的秋装(估计是我们国内运过去的)。

几十米开外就看见贝多芬站在广场上背对我们。他面前一群小孩开着卡丁车,旁边两个摊头卖着双人自行车(前面一个人可以躺着骑的:其实就是把踏脚板做得高一点),远一点并排一辆救护车,一辆消防车,一辆警车。大家都投入在自己的热闹里,并没有什么人留心着音乐家。

去旅游办公室拿了地图,就去看贝多芬的出生地。其实挺简单的,甚至有危房的嫌疑:木地板走起来吱吱响、门框没几个正的。没有中文讲解机,就只能拿着中英文讲解资料大约看看。伟人的生平我就不说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的助听器,我本来以为是喇叭呢。为贝多芬特制的锤击钢琴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在陈列他遗物的房间里看楼下的花园,结果发现博物馆隔壁人家在晒台上聚会,大家一同和我招手,弄得我也只好招回去。值得一提的是高科技的电化室,游客们可以边欣赏贝多芬的作品边浏览相关资料,耳机质量很好。我还借机发送了融贝多芬音乐与图片资料于一体的电子贺卡,只是不知道邮件地址背得对不对。

博物馆商店的cd都很贵,音乐盒虽然选择不多但也不是很贵。可惜我上次在柏林买过了。比较波恩与萨尔斯堡(莫扎特的出生地),庆幸德国人没有搞得太过分:萨尔斯堡全城全是靠莫扎特吃饭的!

然后去波恩大学看了看,和巴黎14区的大学城挺像。耳边飘过几个中国男生说“清华。。。”,草坪上另一群中国男生在踢球;赵巍说德国是欧洲中国人最多的国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又饿又馋的时候花1块5在阿拉伯人小店买了个油滋滋的牛角形大饼,和上海的葱油饼有点像,不过还不够香;欧洲人都害怕油腻,觉得中国人吃油吃得多,他们自己却不节制那些实质上高脂肪高热量的奶酪!

回科隆的时候发现很多人没有上我们那列车,担心乘错的时候来了检票员,没说什么就要我罚钱;原来欢迎卡是默认只能乘慢车的。既然卡上没有写清楚,他也不能随便罚我是吧。回到科隆去商业街走了一圈,基本关门。回旅馆洗了澡再回教堂看夜景,仍旧是混沌一块,于是回去睡觉。

第二天一早就去爬钟楼,没有电梯,爬到头晕。很多阶梯明显当中凹陷,可见参观人数众多(令我想起马克思在图书馆磨脚留下的坑)。塔的确是高,好像是百二十来米,到了塔尖下,寒风从四面镂空中透进来,脚更加软了。再噔噔噔爬铁楼梯到顶,无数各国文字的“到此一游”成为另一景观。下楼时遇到同胞,问还要爬多久,我答“一圈”,两个女生狂喜,我忙补答“一是概数”,顿时全体叹气。走最后几级时特别当心,生怕摔倒--腿真的在哆嗦。赵巍说,花了一块钱锻炼身体。

然后去巧克力博物馆。正在纳闷莱茵河位置时有好心人主动来帮助。我用德语开了个头他就热心地指着地图解释了半天。其实我只听懂一些简单的名词,什么教堂、河、船、车之类的,外加他说“听不懂要说”;反正我ja(“是”的意思)了半天,大概懂了他的意思,使得赵巍同学对我的德语水平给予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肯定,令我自我膨胀了一下:)。

我们没有像指路人说的那样搭船,也没有自备车(人家讲他们从来都是开车去巧克力博物馆的,没有人是走过去的。。),于是就只好走了。好在河边风景比较起在维也纳看到的封冻的多瑙河已经很不错,一路看看狗啊小孩啊,很快就到了巧克力博物馆。lindt的广告做得老大,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早到了。涌进去买了学生票,从可可树的生长开始看起。鉴于我对巧克力的热爱以及大家对这种食品的匮乏了解,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在这里简单描述一下我记得的要点的:可可树只能在热带生长,大约有二十多个品种,分为三类,其一为品质比较差的但是不娇惯的,其二正好相反,第三种则是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的人工培养品。可可树成熟后可以长到15米,但它不能被阳光直射,所以人工种植时通常与高大的香蕉树间隔插种。可可果实只长在树干或者粗壮的树枝上,果实的颜色、形状和香味不仅和品种有关,更和具体的生长环境有直接联系。果实的摘取没有特定季节(热带也没有什么季节吧?),所以管理很辛苦。收获过早可可仔没有长饱满,过晚却会干瘪,所以工人都要很有经验。大部分可可果实接近纺锤形,长度为15至20厘米,里面是白色的包囊,里面嵌着可可仔。果实摘下后去掉包囊,盖上香蕉叶,让它自动发酵,然后可可仔就成了我们认识的可可豆了。大约30颗可可豆才能做一块巧克力,因为每颗豆的三分之一是没用的。可可豆的压榨、去油等等工序没有认真看,就不介绍了。反正棕色黄金的确有神奇的地方。提醒一句:为了美味的巧克力,非洲还有很多童工在流血流汗,所以吃的时候要心生感激才好。

由于我现在很饿,所以香水博物馆留到明天再写。

转自:http://multideux.spaces.live.com/blog/cns!40B13DF6DDD5C67C!603.entry49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