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只有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大小,一直将信将疑,这么小的地方,也是一个国家?它的国家主席是什么样的呢? 长大以后,知道了确有这样一个国家,名叫梵蒂冈,里面住着信奉上帝者的精神主宰——教皇。至于教皇为什么能主宰人们的精神,一直没有想明白。 这次到了罗马,自然就不能不到那里去看一看。 从住的旅馆出发,穿过罗马老城的市中心,远远的就看到了一道古城墙,高高的城墙里面,露出一个个古建筑的屋顶,其中最抢眼的,是一个带棱的绿色圆顶。陪同介绍说,那墙里面就是梵蒂冈国,那特别瞩目的绿色圆顶,就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我们的旅行车,仍然在不宽的石路上左转右拐,不久到了一条较阔的石铺大路上,路大约有十米宽样子,两边建筑都显得有点来头,路的尽头有一排不高的黑色栅栏,栅栏前面是个大广场,广场中立着座尖头方柱,在那柱子的后面,则有一幢白色的建筑,上面露出刚才看到的绿色圆顶。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梵蒂冈终于到了。 这条路,是意大利到梵蒂冈的通道;这栅栏,是意大利和梵蒂冈的边界;这广场,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这柱子,是埃及国王送给教皇的礼物——方尖碑;这有绿色穹顶的白色建筑,就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这路两边的房子,大部属梵蒂冈的产权,里面大都是梵蒂冈驻意大利的机构。 原以为梵蒂冈既是教皇的驻地,面积虽仅0.44平方公里,历史应该由来已久,一听介绍却大为意外,原来它的独立建国,不过是二战前墨索里尼当政时的事,自意大利建国后,虽然梵蒂冈的城墙一直保留着,但一直是罗马的一部分。当年梵蒂冈独立时,那名声狼藉的墨氏,倒还挺为教皇大人着想,居然把罗马的好些地产,都划归了教皇的名下,不仅保证了教皇大人衣食无忧,而且还有不少“外快”进帐。是墨氏对教皇特别敬畏,还是另有“算盘”,不得而知,想来可能有前者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怕还是后者。 后来一打听,果不出所料,墨氏此举的目的,就是为换取教皇对他当政的支持。看来,为了一己的私利,慷公共利益之慨,这墨氏的“猫腻”,也玩得太过了点。至于教皇支持的重要,眼前倒有一例可证。两年前小布什开战剿灭萨达姆,意政府膀了美国的大腿,就因为教皇表示了异议,说这仗打的有点“那个”,民众就和政府较上了劲,搞得政府好不烦恼,因为教皇的声音即是神的旨意,倒是真的是“一句顶一万句”的。 走过那道黑色的栅栏,踏上了梵蒂冈的国土,一点也没有到了另一个国家的感觉,如一定要说有点不一样,就是一股宗教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的确气宇不凡,广场的地势略低些,三面被建筑簇拥着,很有点天下中心的意思,从广场里向教堂望去,则有点仰望上苍的感觉,特别是圣彼得大教堂正面的楼顶,建着耶稣十二门徒的雕像,周围建筑的顶部,也建着大量教皇“封圣”者的雕像,都一致地俯视着下面的广场,当你站在广场中时,就极有平头百姓初入公堂,两厢皂役齐喝“威……武……”的阵势,若非毫无邪念心地虔诚,必定两脚发软举步不能。 圣彼得大教堂内,真是称得上金壁辉煌,两边的立柱上,画着历代教皇的像,右边的一个祭坛里,是一座白玉雕的圣母和受难耶稣像,年轻的圣母玛利亚,正悲伤地注视着躺在她怀里已逝去的耶稣,使每个看着这座雕塑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责任。上面的穹顶下部,画着四个圣者像,分别是《新约》的作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其下和四周的墙上,则是大量的雕塑和镶嵌壁画,表现的都是《圣经》的故事、人物及有关传说。在教堂的中间,有一顶精美的青铜华盖,华盖下的讲坛,据说是教皇授法的专座。 在教堂最后面一个祭坛上,有一个表示上帝耶和华的象征,那里放着一个极豪华精致的深色座椅,座椅上方有快半透明的石片,大约半米多的直径,亮亮地透出一片橙色光华,光华中是一个展翅飞翔的鸽子,那据说就是耶和华的化身,因为这个宝座是耶和华的圣座,就是教皇也是不能坐的。当你站在这一切的面前,仿佛一切的思绪,都在刹那间停顿,心里在刹那间涌起的,只有真正的崇敬。 来梵蒂冈的人,据说主要有两类,一是真正的朝觐者,二是旅游的观光客,虽两者的行动目标都是圣彼得大教堂,但前者进得堂来,总是直往各礼拜堂去做祷告,而后者则多是四处溜达、东张西望。时不时还会有一闪一闪的光亮出现,那是游人正在照相。这些人一路看完出来,常常就涌入了教堂边的梵蒂冈邮局,买上一张明信片,粘上一张梵蒂冈的邮票,然后写上一二句话及地址,即送入边上的邮筒寄出。 在这里寄明信片,要得就是梵蒂冈的邮戳,所以与其说是向家人或朋友报安,还不如说是进行一次“文化消费”,邮政功能在这里获得的新拓展,也可说是某种创新吧,可惜的是第一个的“吃螃蟹者”已不可查考,否则真应该提议给他颁个“理念创新”的大奖。 梵蒂冈还有一些可参观的地方,如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教堂等,那里也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好东东,因为时间因素没有去,只能留下遗憾了。再次走出那黑色的栅栏,仍然回到意大利的境内,似乎浓浓的宗教气息并没散去。也是,意大利本来就是个信天主教的国家,只是我们以前对此知之甚少,一直没有什么感觉,进到这个宗教圣地洗礼一番之后,多少还是受了一些感染的。 【进入265社区】
【进入互动讨论】
【进入作者主页】 【郑重声明】此文章的著作权归其原创作者所有,并且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社区无关。如转载,请注明来源“265社区 http://my.265.com”。商业用途请直接联系原创作者。 【本文网址】http://my.265.com/archive/58/43869/274818.asp (向您的朋友推荐此文章,直接发送网址即可!) 我要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