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欧洲游记之法国篇--圣米歇尔山的朝圣之旅 |
[游记]欧洲游记之法国篇--圣米歇尔山的朝圣之旅 |
2007-07-16 live.com |
April 22 欧洲游记之法国篇——圣米歇尔山的朝圣之旅 (06年欧洲游记整理,快一年了,懒惰使然。) 2006年7月16日 圣米歇尔,这几个字我只敢轻轻地唇读出来,我怕大声诵出会亵渎或是打扰了她的宁静和超脱。 我想,和她的初次相遇会一生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到巴黎后,我一直在东奔西跑。对于第一次到欧洲的人来讲,申根签证的魅力简直是无以比拟,于是我一直在游走。甚至有巴黎的朋友抱怨,你来了法国,却不珍惜也不愿意静下来品味她。对此,我内心很歉疚。所以,我停留的最后一个月,给了法国。 好朋友说,我建议你和w去圣米歇尔山。我采纳了,很不经意,毋论知晓西方流行着的一句“圣米歇尔山是人生必访之地”的话。 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这里的海属于大西洋,没有地中海的湛蓝和平静,却也是另一番怒海的味道。习惯了一路绿地,牛羊,白云的沿途风景,当突然眼前变成广袤的草场的时候,我就觉得很诧异,这个时候,圣米歇尔山出现了。 越过草场,是灰蓝而无垠的流沙地带,之间兀然出现一座锥形的童话城堡。 这就是被人冠以“世界第8大奇迹”的圣米歇尔山——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 她真是一个鬼斧神工的童话,一千多年来,她孤独而骄傲地凭海临风,见证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同时接受着无数信徒的顶礼膜拜。这么神圣的地方,连她的来历都那么传奇: 公元708年的一夜,在圣米歇尔山附近修行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米歇尔手指沙滩上的一座小山,示意他在此修建教堂。起初奥贝主教不以为然,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米歇尔天使3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并用手指在奥贝脑门上点出一个洞,奥贝这才恍然大悟,赶紧着手动工。圣米歇尔教堂浩大的工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之后的800年间,无数的教士和劳工们将一块块沉重的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然后,又有无数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花冈岩上留下他们修整和雕凿的痕迹。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山教堂群才真正完工——奥贝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转) 很难想象,800年间,不同的教士,不同的信徒,为了同一个信仰,筑巢般地完成了如此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奇迹。建筑和街道是依山势而建,盘旋而上,底部是市井区,顶部就是圣米歇尔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 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群,由下而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拱线、每一条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让人感觉有一股向上飞升的合力。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一层尖峰都有基本相同的顶高,但实际上它们底下的建筑石基却高低起伏,相差甚远。800多年间时断时续的修筑工程、风格各异的众多建筑师和修筑方式,居然能把建筑群建得如此完美而和谐!(转) 什么样的凝聚力能整合如此诸多的差异?信仰,神力! 我们到达山脚下,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两旁商店和餐馆林立,大妈鸡蛋饼,邮局,大得鼓胀的彩色冰激凌,各种工艺品店都平静而和谐地挤在小巷旁。是一片浓郁而亲切的世俗味道。若不是从外进入,谁曾想,这喧嚣而熙攘的市井味道之后,在山墙外面是每天来势汹汹的海风,潮水和巨浪。 继续盘旋向上,进入修道院建筑群,进入那个有很多阶梯的入口,如同进入天堂之门一样,一瞬间,红尘就被远远的隔在外边。光线把错落的建筑排列得更有诗意和气氛。墙壁甚至都好像在倾诉着什么。经过教士们的修行室及会客厅,穿过昏暗的厅堂和走廊,我们终于到达山顶。因为没有到黄昏,潮水还没有来袭。在这里,我看到圣马洛海湾壮观的流沙。十五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灰蓝色,神秘而平静。早有耳闻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每天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而来,刹那间淹没流沙,把圣米歇尔山围困在滔滔巨浪之中。我怎么也无法想像现在的平静之下蕴藏的能量和杀机。导游告诉我们,无数涉水到此地的信徒在和圣米歇尔近在咫尺的时候或被流沙吞食或是被汹涌的海水卷走。 “千万别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内部的暗流会像蛇一样滑动,缠住人腿,慌乱中拔不出双腿的人,就会被流沙吞噬。雨果曾经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松软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内部的暗流就会像蛇一样滑动,松软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变成淤泥将你死死地缠住,犹如陷入沼泽一般难以自拔。”(转) 听到这些,我心里突然涌出一股难过,如果一个用一生时间来信仰,千里迢迢跋涉而来的信徒,看到圣米歇尔时,就像在沙漠里看到圣光一样满怀激动奔向她,,突然脚下有千条毒蛇般的流沙让他在无尽折磨中和圣地失之交臂。那是多么残酷而惨烈的景象!我无法感受那种境遇,或许,对于一个真正的信徒来说,只要看到了灵光,他就会因感恩而泪流满面,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他的灵魂也会守卫着心中的圣地,并由此到达天堂。此时此刻,我的头皮发麻,心也在轻轻战栗。 进入教堂前,我很惊讶地看到中文的关于圣米歇尔山的简介。导游跟我们说,圣米歇尔山从前并不怎么为人知晓,在一批日本背包族发现新大陆般地来到这里之后,回去写了一些声情并茂的游记,于是引来了无数日本游客的关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被震撼,被洗礼。于是,她就被越来越关注。导游希望我们回国后也能写些感受,让中国人也可以知晓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我终于明白了,卢浮宫到处都有拿着厚厚的详细资料的外国人,尤其日本人和韩国人最显眼,他们可以用上一个星期的时间一件件详细了解展品的背景和资料,而不是只关注那“三个女人”(蒙娜丽莎,维纳斯,胜利女神)并疯狂留影,我想,包括自己在内,旅行的阶段还停留在游走和观光的阶段,还未深悟个中情趣。如果到深度游的境界,还需时日。 想着想着,就到了主教堂的门口。在教堂钟楼的顶端,金色的大天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展翅欲飞。在圣经故事中,他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无比,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据说他能称量人类的灵魂,区分善恶,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使他们免受恶鬼的诱惑。 天!灵魂的重量!如果真有,当我们死去,面对自己那轻盈的21克,你敢不敢对视,有没有可能无法抬头?! 来到圣殿大厅,里面一名身着白袍的教士和一名修女在布置圣物。木凳砖墙,安静,朴实,但是圣洁。欧洲多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堂也不胜其多,我走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教堂,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高直,风琴,花窗,大多绚丽而令人敬畏,而在这里,除了敬畏,少了奢华,多了朴实、自然而浑厚的亲切。这里的修士眼神那么平静,没有顾盼,没有游移,根本如同无视我们的存在。记得在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我因为穿着露肩臂而不得不买了块布遮在身上才可以进入。而在这里,同样的装束,全然没有问题。甚至我怀疑他们眼睛里有我们无法看到的一个平行的空间,在那个空间中,他们静思冥想、简朴修行。 我坐在木制的长椅上,凝神,凝眸。同时把心底的祈福默默念叨了一遍。信仰是神奇的,他可以拯救思想和灵魂。我在想,作为一个非信徒的普通人,也需要有信仰和敬畏来指引自己的心灵,走过这么多教堂和庙宇,突然发现,信仰有时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你是否怀着敬畏,感恩而向善的心。 走出教堂,阳光出奇的明丽,空气如水洗般透明。我的心情也好极。我们忐忑越过禁止游泳的标志,涉水来到山的背后,艰难地攀过礁石。那里应该是潮水来袭后被淹没的地方。石头上是黄色和绿色的氧化痕迹。更奇迹的是,那里有一间很奇怪的小屋,屋外一个石像静静地,面色低垂的伫立在那里。每天,他都会沉入海底,不变的是,他那无上的信仰和虔诚的心灵。 该走了,在圣山下,在阳光里,我把最后一次祈祷留给圣米歇尔。 圣米歇尔山,我还会再次来到这里。 |
转自:http://susu76121.spaces.live.com/Blog/cns!CD214E4B6425E!232.entry3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