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游记 2003年4月 来了瑞士半年多,还没有去过近在咫尺的巴黎。这次,趁着完成第一遍复习的好心情,一个人跑了去度周末。虽然只是短短两天,却感受多多。迫不及待地要记下来,也好日后回味。 动感之都 星期六起了个大早,一路顺利,到巴黎Charles de Gaulles机场十点刚过。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法国同事推荐的大巴(Roissybus),到市区将近一个小时车程。车票8欧,实在不贵。虽然是星期六的早上,街上却也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大家都比着追着把车开得飞快,我们的大巴司机也不示弱,摁了一路喇叭,吓退了不少试图抢线的小车,也扰了我的清梦。 车停在第九区Opera Garnier附近,不远处便是La Fayette百货公司。记得这店在纽约第五大道也有一间,以贵著称。于是顾不上找酒店,就进公司逛了逛。感觉竟有点象美国的Macy’s,柜台挨柜台排得密密匝匝,人头攒动煞是热闹。一楼照例是化妆品、首饰一类,也是见惯了的牌子,价格倒也不因靠近产地而有丝毫便宜,可能是最近欧元兑美金升值的缘故。大概看了看,楼上的服装之类也一律价格昂贵,所以也就没动购物的念头。 出了La Fayette绕着Opera走了好几圈,正要以为自己竟然笨到找不到酒店的时候,忽然一抬头就看见了Madeleine教堂。与一般典型欧洲教堂不同,Madeleine是一座方方正正的水泥建筑,和Opera Garnier属于同一风格。酒店就在教堂广场上,位于第八区的中心地带。CHECKIN之后抓起地图就出门。巴黎的店铺通常星期天不开门,所以要购物便只有这星期六下午的时间了。 从头到尾走完了Rue de Rivoli和Ave. de Champs-Elysees(香榭丽舍大道)。论及购物,巴黎实在与纽约太相似:所有店一样水泄不通,衣服一样被捣得乱七八糟满地都是,试衣间门口和收银台前一样排着令人泄气的长龙。著名的香榭丽舍倒是一条叫人心旷神怡的林荫大道,真佩服谁给它安了这么个美丽的中文译名,与其浪漫闲适倒颇为相称。这是我见过最宽的商业街。往往看到街对面有喜欢的店,不得不等三分钟的交通灯穿过马路。 第一天徒步探索巴黎让我想起纽约。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大都市,她的繁华是无庸质疑的;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大城市的通病:空气浑浊,噪音了得,乞丐成群,交通堵塞。比起洛桑的宁静,我想我更喜欢巴黎,因为我选择包容喧嚣,享受繁华。 美食天堂 一直对法国的美食垂涎三尺。99年在法国南部街头小馆吃的那餐法国蜗牛,余香何止绕梁三日!去巴黎之前,朋友告诉我到巴黎不必为选择饭馆这种事情浪费脑细胞,因为随便走进一家餐厅都会满意而归!记着朋友的话,星期六晚上当我已经累得再也动弹不得的时候,就走进了离酒店很近的一家馆子。也许是它摆在门口的生蚝、龙虾吊出了我的胃口吧!在洛桑,海鲜是天价,我从未好好吃过虾蟹之类,这下到了巴黎,总算可以好好解解馋了!点了一份10欧的海鲜拼盘做开胃菜,一份大虾配饭的主菜。海鲜拼盘端上来,我结结实实吓了一跳:共计5只生蚝、5只海螺、1只大虾、4个扇贝、1碟小虾!主菜也是好吃得一塌糊涂,才知道同样材料可以做出这样不同的滋味来!虽然一个人大嚼海鲜大餐缺了份白酒加烛光的浪漫,但实在是大快朵尔,饱了口福。 第二天特地坐车去了位于13区的巴黎中国城,想喝餐广东早茶当brunch。辗转找到一家叫新乐园的馆子,吃到最想吃的油条和鲜虾肠粉。可中国城的规模令我大跌眼镜:冷冷清清,馆子的水准也远远不如纽约或la。多数店家都是越南华侨,生得黑瘦,讲一口不咸不淡的广东话。登时无比想念又脏又乱的纽约Chinatown,那才叫物资丰盛嘛! 到了巴黎,路边咖啡店自是不容错过。明知恶俗,还是忍不住依所有的旅游指南的推荐,在香榭丽舍找了家cafe坐下来。一来歇个脚,二来盼着有点什么艳遇。大道被阳光照着一边所有cafe人满为患,另一边则冷清得很。为标榜不群,我特地选了背光的一边,不久就冷得直打颤,才知道附庸风雅的代价。对面坐了个酷酷的法国帅哥,手里竟拎着本《普通话听力训练》!实在因为寒风刺骨,也顾不得打招呼,赶紧买单走人。我在香榭丽舍遭遇帅哥的计划就此破产。 四通八达 和纽约、伦敦很相似,巴黎的公共交通十分方便。我买的是daily pass,一天5欧,城区内地铁、巴士、火车任坐。因为有了在纽约研究地铁路线的经验,我很容易就在人称扑朔迷离的巴黎地底下找着了北,并且穿梭自如。地铁很挤,就算星期天也不例外。大概是当地人惯用地铁的缘故吧。不象纽约的地铁多以南北为向(uptown - downtown方向),巴黎的地铁各线都是一气乱穿,只能以地名标明方向。对于初来乍到的人而言,就真得“图”不离手了!6号线有一大段是在地面跑的,让我想起了以前常坐的7车! 除了地铁,还有一种叫RER的火车,主要穿梭于市区和城郊之间。样子有点象纽约的PATH train,不过RER是双层。我坐了上层的位置,有些昏昏欲睡。 游客之乡 提起巴黎想到什么?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时装、博物馆…… 来到巴黎,名胜之地自然是少不了要看的。第一天一走上香榭丽舍大道,就看到西端的尽头赫然矗立着凯旋门。不过因为无法站到宽宽的马路中央取景拍照,就只拍得一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照片。凯旋门广场满是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游客,其中到处可见中国人的脸。整个城市满布大名鼎鼎的各大标志建筑,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就是协和广场。虽然并无特别,也总算是“到此一游”。 星期天因为大多数商店关门,我的主要任务,除了吃到油条、肠粉之外,就是看景点了。天气比星期六凉了许多,而且不见阳光。到了塞纳河边风就更大了。正好赶上巴黎的马拉松,一群身着背心短裤的健将或精神抖擞或瑟瑟发抖地在河岸上跑过。我乘地铁先到了河对岸,站在Chailette广场远观巴黎的标志 ― 埃菲尔铁塔。可能是因为此情此景已经太多次地出现在电视、报纸、杂志上,此刻如此近距离地看这座庞然大物,我倒也并没什么感触。 离开铁塔,坐车到了巴黎圣母院,这座屹立塞纳河中央的建筑倒是美丽得很。美国印地安那州有间Notre-Dame大学,不知道是不是有些法国渊源? 整个星期天最精彩的经历要数漫步左岸了。塞纳河不仅将巴黎在地理上分割成两半边,而且很多年以来也一直是贫富的分水岭。左岸(其实是河以南,不知为什么称为“左”!)被认为是不入流的穷人聚居地。不过近些年来左岸已经发展成“潮流”和“艺术”的代名词。根据法国同事的推荐,我去了位于第6区的Latin Quarter。原以为是西裔人集中的区域,大概有些奔放的色彩。去了之后才知道,这里果然与右岸风格迥异:弯曲迂回的小街小巷、密布其间的小店,果然充满风情。最令人惊喜的是,居然有很多出售小工艺品、家庭用品的店面都开门。这在欧洲确是不多见的。间或也有几家boutique开着门,里面的衣服十分“艺术”,或者干脆说是“unwearable”:破布条条一拼两拼的就敢买几十欧。不过window shopping看着玩玩倒也不错,何况,我也真的许久没在星期天进过时装店了!这里几乎所有的小饭馆都开门营业,飘来各种食物的香味。看到海鲜档,差点又没冲进去咬一餐。可惜早上的油条把肚子塞得满满的,只好告诉自己下次再来。 下次再来 巴黎是许多人的梦。如今身在瑞士,来一趟巴黎不过举手之劳。我想我会再来。我的经验教训(天哪,我是不是写总结写出病了!动辄“经验教训”!): 坐火车比坐飞机好。从洛桑去不过四个小时,票价差不多。但来回从机场到市区也是好一番折腾;最重要的是,火车比较准点,容易安排时间。回来因为航班延误(As always!!)在巴黎机场等了足足三个半小时! 穿平底鞋。在巴黎要走路的地方实在太多。这次的鞋已经算很舒服,但最好还是穿双运动鞋之类。星期六一天下来脚痛得碰不得地,咬牙切齿地发誓下次穿双更舒服的鞋 - 难看都在其次! 仍回Madeline酒店住。胜在位置好,房间也很干净,设施也齐全。在欧洲的酒店中已属上乘。唯一美中不足是房间小,但可以接受。 Chinatown不去也罢。去了巴黎,还是省下胃口吃法国大餐的合算!赶上商家打折的季节(每年1月和8月),星期六一早坐车去,白天逛街、晚上吃海鲜,第二天看博物馆(这次没来得及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还有Musee D’Orsay也很值得一看!),再一顿美食,坐星期天的夜车回来。是不是很美? 最好有个伴。独行侠有独行侠的乐趣,这次巴黎之行就全凭一张地铁图。冤枉路虽没少走,却也颇有成就感,而且也因此熟悉了城市。然而如果有个伴应该也不错:吃饭都可以多点个菜!而且这次晚上没有出门,因为一个人不想三更半夜在街上乱窜。但巴黎这种不夜城,夜晚想必不俗。如果结伴而行,也好补上夜景这一课。 计划多出行,趁着在欧洲。On my wishlist的近的有米兰、里昂(3小时车程),远的有希腊小岛、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都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可偏偏我要学这痛苦的习。只好一边努力辛苦地干活,一边美美地盼着夏天的到来。 阅读全文(74次) / 评论/ 丢小纸条/ 文件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