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巴黎日记(二) |
[游记]巴黎日记(二) |
2007-09-02 unicornblog.cn |
今看毕卡索美术馆。我在Pont Marie地铁口问一个东方样子的女孩,她告诉我不须要坐地铁,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大概她也是一名画家。我一路又问了几个人,让人惊奇的是,无人不知毕加索。我很快就找到了位于巴黎三区,5 rue de Thorigny,门口有一幅硕大红色招贴的美术馆。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给我办了一张艺术家证,有卢浮宫、奥赛、蓬皮杜等五十多个馆是可以免费的,其中就有毕加索美术馆。 我们这些文艺青年,不但不会忘记毕卡索当初带来的视觉解放,那是生命的张扬和想象的狂欢,而且作为艺术的魂灵,更不会忘记毕氏的生命态度,他就像一只船,永远不停地前进,永远求新求变。在八十年代,这是最能激动人心的现代性口号之一。然而我们那时不能懂得毕加索身上另外的品质,那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大能学得来的。 首先,毕加索看起来变形厉害,其实是非常和谐的。你仔细体会他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块状,虽然欹欹斜斜,歪歪倒倒,却也相互呼应,彼此对答,有一种力的流动与形的均衡,从而在静止的画面上动起来了。如色与线与块的舞蹈。如果没有这种相互的生命对答关系,可以就动不起来,就是死团团的线与硬梆梆的块。 所以,我们那时天真地以为乱就好,变就好,其实不然。乱与变都是手段,通往生命的和谐,生命本身的气机流荡,才是目的。 生命本身的气机流荡,这一个很重要美学概念。简单说,那就是,不要现成化地看事物。要看到事物内在的生生之气,庄子说的,听之以气。细读了毕氏作品,感觉到这其实一点也不玄虚。譬如,他喜欢画的吉他与人,分不出哪个是弦,那个是琴,甚至分不出哪个是琴,哪个是弹琴的人。他已经捕捉到了吉他音乐的魂灵,然后成功地释放到色块与线条之中了。似乎是古代仙人的吹嘘成物。譬如说,他从树与石的圆锥体中,发现了人体的生生之气,然后将树与石的生生之气,抽取提纯而融化为人体的特美,使我们在《奔跑的浴女》等作品中,似乎听到她们大脚跑在海滩上的阵阵足音,看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生命淋漓元气之美。 其次,从毕氏开始,有一种发现,即纯形式的发现,纯身体的发现,以及游戏的发现。也就是说,从一个没有形式、没有身体,没有游戏的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譬如,罗丹男女身体,还指涉着情与欲,安格尔的身体,还指涉着优雅与神圣,毕氏却不指涉什么。)所以,毕氏不仅是一美术上的革命者,而且是一现代性的思想者,即代表着一种哲学,以“发现”本身为目的的世界观。毕氏的这一哲学,可以说不仅根本上改写了美的历史,而且改写了历史的美。因为,从此以往,求新求变,成为唯一的标准;再进而发展为,新对新的战争,没有标准,成为标准。从此拉开现代艺术天下大乱的时代。然而也因此进入另一个世界,即我们重新进入一个一元化的权力统治的空间,只不过,不再是原先的统治者,而是“求新求变”本身,成为新的统治者,但是我们忘记了毕加索原来之所以是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不是安于一个旧的世界,是因为他有一个旧的世界,即对于灵气、对形式、对游戏精神的压抑的世界。他是回应了他的旧世界。而我们既没有这个旧世界,也无所谓旧世界,或者凡是他人的世界,都是旧世界,这就成为了光秃秃的“变”,以变为变,其实毕氏是老子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法语说的Creer, non posseder ,ouree,non retenir; accroitre,non-------.尤其是用了这个“retenir”来译“恃”,它的含义不仅有“保留”的意思,而且有“固定”、“约束”、“抓住”的意思,其实,一味的求新求变,也是一种“恃”,也是一种自我约束与刻意抓住。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美术界,有一种对于求新求变的形而上学,一种变与新的意识形态。我主张将毕氏所代表的变与新,称之为有“有”之“无”,而将意识形态化的变与新,称之为无“有”之“无”。不能不在这里,有一种区分。 再者,我深深体会到,毕加索绝不是浅碟子的画家,绝不是空洞的画匠,他对事物、对人,有着很强烈的感情。从这里,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没有强烈的感情,就没有强烈的夸张,强度的追求。你看他的那些线、那些色块,其实都是没有铅笔的草稿,都是一气呵成的。可以看出画家他的下笔,绝不犹犹豫豫,瞻前顾后,而是极为肯定的。这虽然是一老生常谈,却是亲临现场的人,都会有的感觉。出来再看那些明信片,那些精美的印刷品,尽管我也忍不住买了几张,但是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都比较新、比较鲜,少了一口真气,比较媚俗了。 我必须说到毕加索美术馆的经营极具匠心。基本是按时期,却又相对集中了一些主题,如“吉他”与“曼陀玲”的展区,树与石与圆锥体的展区,非洲艺术展区等等,让我这个西方现代美术史的外行,也能稍加思索,悟出一些道道。最后是看毕氏的生平,有极珍贵的录像资料与文献。如毕氏穿戴着西班牙斗牛士服装的照片,他很开心地看斗牛士的场面,他收藏的各种斗牛士艺术品等,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毕氏其实骨子里是西班牙文化之子,他酷爱斗牛士,酷爱西班牙的民风民俗,血液里流淌着斗牛士热爱生命、高扬自由精神、敢于进取挑战的热血。可以说,没有西班牙的文化底蕴,就没有毕加索。这更是八十年代那时崇拜毕加索的艺术家们未能深度了解的。 八月十九日
|
转自: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90/archives/2007/12356.html4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