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极日记(10):进入北极圈-科技时代 |
[游记]北极日记(10):进入北极圈-科技时代 |
2007-07-16 sina.com.cn |
9月21日 阴 鹰原-伊努维克 历经8天的艰苦跋涉,今天早晨我们终于到达了北极圈! 一早我们从Eagle Plains的旅馆出发,向北前进了30公里就来到了这里,用GPS测量一下,恰好是北纬66度33分,经度是西经136度11分,海拔为651米。这里只有一个木牌作为标志,上写“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四周都是白茫茫的荒原,气温大概有零下十度以下,但是风非常大,超过6级。北极,我们终于来了!大家怀着一股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拍照、合影,很快就发现已经被风吹得说不出话来,照相时的表情也僵硬了。穿上最厚的衣服也难挡刺骨的寒风,展开旗帜,几乎拿不住。不管怎么说,我们从温哥华出发开车前进4000多公里,总算进了北极,这里就是北方的冰雪世界,就是世界的北端,这个时刻太难忘了,总想多坚持一会儿,再换个角度拍摄。 继续前进,离目的地只有300多公里,路程却非常艰难。今天没有下雪,可山上的积雪却被风刮起来,眼前白茫茫一片,视线异常模糊,连风挡上都结了霜,窗外看不到任何植物,只有白色。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恨不得帮司机仔细看一看路面,可一看时速表,仍然到达90公里。 这样的路程走了两个小时,前方的颜色变成了青色,下山几乎是笔直的大下坡,路旁又恢复为矮小的针叶林和灌木,积雪也没有了。总算安全了--我心里舒了口气。这时已经离开了育空地区,进入西北地区,又有1个小时的时差。行至皮尔河,还需要通过渡船摆渡过去,这里的海拔都降到了15米,也不像山上那么寒冷了。路上一共需要跨越两条大河,除了皮尔河,就是马更些河,这条河以苏格兰探险家Alexander Mackenzie的名字命名,按标准译音应该翻译为麦肯齐河,他曾在18世纪沿这条河航行直达北冰洋。马更些河目前也是北美著名的大河之一,长度甚至超过了密西西比河。这条河比皮尔河宽得多,也需要渡船,这里的船工已经是黄皮肤的因钮特人。从材料上看,加拿大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土著的生活,为他们安排了各种合适的工作,渡船本身是免费的,而因纽特人可以通过工作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收入。 360多公里,在这几天中是行进的最少的了,但路程却异常艰难,也是花了8个多小时,饿了就吃点饼干,饥寒交迫,抵达目的地--伊努维克的时候,我们已经无力欢呼了,只见汽车拐上了一条柏油路,看起来是如此亲切。伊努维克位于北纬68度18分,西经133度29分,位于马更些河三角洲,河水从城市旁边流过,是西北地区北部重镇,有3000多人口,也是因钮特人聚居区,原来这里并不起眼,目前成为开发北极研究极地系统的基地,也是北极圈内数得着的“大城市”了。已经晚上9点了,天还没黑,过两天就将成为极昼极夜的交替日,这里不完全是极夜,但天页黑的很晚。城内看起来比较荒凉,道路泥泞,高低起伏,两旁散落着一些建筑,没有超过3曾的,都是向活动房屋一样,每座房子的基座是建在木桩上,这样可以避免热量散失和雪水进屋。房子之间有纵横交错的管道沟通,密如蛛网,这是热力管道。住宿的地点是一家公寓,每间房子有厨具,可以自己做饭,能够节省一些费用,这里也将是我们在未来一周内的“大本营”,我们将以此为中心,在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苏雨农) |
转自: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09-23/1701237523.shtml2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