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已久的欧洲之旅的梦,终于在 2004 年春光明媚的季节圆了我们于美西时间 8 点 45 分从旧金山机场出发,经由华盛顿转机,飞行了 11 个多小时,于当地时间早上抵达欧洲的第一站——伦敦。伦敦素 有雾都之称,一年之中没有几天能见阳光。我们很幸运,伦敦以晴朗的天, 迎接了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 伦敦是一座古都,它的历史始于公元 1 世纪的古罗马时期,很多地 方还遗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大英帝国又到处掠夺,也收藏了不少 世界各地的古文物。建馆 250 多年的不列颠博物馆,又称大英博物馆, 收藏了比较齐全的世界文物。该博物馆主要以国家或地区划分展馆,分 有东方馆、埃及馆、西亚馆、希腊罗马馆、非洲馆、美洲馆和英国馆等, 各个展览馆陈列出来的部分古文物,就是掠夺他国文物的一个有力的见 证。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东方馆、埃及馆。在东方馆里,颇有中国的东西, 专辟了中国展览厅。我在那里,目睹许多在我们故宫博物馆展厅里都看 不到的一些原始土陶器、青铜器物和壁画佛像、罗汉木像,心中不禁涌 上一股激愤之情,这不是英帝国从历次侵华战争中掠夺来的东西吗?陪 同的一位半工半读的我国留学生解说时却说:“幸好这些文物保存在不 列颠博物馆里,否则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全被破坏殆尽了。”这句话,令 我愕然 ! 这时,我想起老舍和井上靖两位大作家谈起两国民族性的不同 时,井上靖说:日本人被他人掠夺了文物回,以保存文物的完整。老舍则说:中国人不同,对国家的文物寸步必 争,宁可摔碎,也决不让他人夺走 ! 多么铿锵有力,多么有民族尊严啊 ! 当时他们对谈时,我在场作记录,可惜手头无原始记录,只记得他们的 谈话大意。但对老舍先生有民族骨气的铮铮话语,我是永志不忘。 在埃及厅,我最感兴趣的是三具木乃伊,它们干巴巴的,但仍保留 了人形。这是最早期的古埃及木乃伊,其后木乃伊风行于古罗马乃至南 美印地安地区。在日本则可发现古坟时代陪葬的马木乃伊。这些有千万 年历史的木乃伊,有的是由于天候和土质的作用而自然保存的,有的则 是用人工方法来保存的。在三具埃及木乃伊前,我想像着在神权时代, 人类出于信仰,已经会使用多种人工方法来保存尸体,人类的智慧之发 达,实是惊人。到了现代的人权时代,除了少数同样地出于另类信仰, 费尽人力财力,使用人工方法来保存尸体以外,人类大都将智慧用于发 展高科技,发展经济,造福人民大众了,不是吗? 参观完不列颠博物馆不到十分之一的一角,我们来到了如今成为博 物馆组成部分的不列颠国家图书馆。馆前是属于博物馆的大厅,圆顶的 玻璃天花板,晶莹透亮,没有任何支撑物,像是一个巨大的天体苍穹。 这个大厅是 4 年前刚完成的,是新时代潮流典型的代表建筑模式,也可 以说是一件现代艺术的杰作。走进阅览厅,大厅面积宏大,圆形屋顶无 限庞大,玻璃的天花板惊人的高。摆满图书的圆形墙壁上的书架,像阶 梯似地直耸约莫二层楼高。抬头仰望,仿佛连图书带书架都向你倾倒下 来似的。据说,藏书颇丰,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比如马克思、列宁、 孙中山都在这里读过书,在这里思考过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孙中山还 在这里写就《三民主义》呢。还有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 伟大诗人泰戈尔也曾在这里研读过莎士比亚、拜伦、歌德、但丁等的著作。 这图书馆特别设有东方图书部,藏有不少罕见的中文、梵文、希伯来文 抄本或古籍。按朱自清的说法“,考古学收藏、名人文件、钞本和印本书籍, 都数一数二,顾恺之《女藏史》卷子和《敦煌》卷子,便在此院 ( 馆 ) 中。” 因时间关系,连“走马观花”都够不上,我们只浏览了它的规模和听听 陪同的简单介绍,拍照留念,便离开了这座世界驰名的博物馆及其图书,就让它掠夺去,将来设法收回馆。在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参观不列颠博物馆和利用图书馆是不收费的,大概是用纳税人的钱来维持吧。其目的不是营利,而是为了教育大 众,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我又联想到美国图书馆也是不用交纳这种费 那种费,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维持的。这才是真正来之于民,用之于民。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口号标语,将“为民”挂在嘴边,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 伦敦市区有许多宫殿、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和公园,供游人游览。 我们离开不列颠博物馆,赶到白金汉宫,本计划从白厅街侧门入内参观,但街区拉起了警戒线,警卫戒备森严。据说,英国女王正在接见外宾, 一切参观暂停。这时,我们看见从白厅街对面的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里, 走出来一队步行的卫队,一队骑黑马的卫队,他们正在前往白金汉宫正 门内的广场换岗值勤,这时正是上午 11 点钟。这队卫队头戴长黑羽毛帽,身穿蓝黑色卫队制服,披红色背心,腰围白色皮带,昂然地走在宽阔的白金汉宫皇家大道上,以整齐的脚步声和响亮的马蹄声,向换岗的方向 走去。他们招来了众多的游者在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有的人顾不及规矩,走到马路上拍照。 白金汉宫正门前,树立了一座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碑身立着众多精美的大理石塑像,碑顶便是女王金像。游人至此就止步,禁止再前进 一步。这时卫队通过装有各种精美的铜制饰物的铁栏栅门,进入白金汉 宫前庭换岗去了。那里是一个大花坛,种植着红花,特别鲜艳。我们站 在外围观看换岗仪式,换岗仪式简单,但很庄重,兴许英国绅士派的作 风也表现于此吧。 戴安娜王妃的死,已经多年了,但她的死之谜,至今在伦敦仍是茶 余饭后的话题,甚至有人出书大发议论,时不时地闹得沸沸扬扬。我们 参观他们举行婚礼的圣保罗大教堂。到了肯辛顿公园,陪同还特别领我 们到了坐落在园中的肯辛顿宫,这是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婚后的寓所, 现在也可以说是故居了吧。这是一座红墙灰瓦的宫殿,不特别显眼,门 前如白金汉宫那样围上黑铁栅栏,上面同样装饰着各种精美的铜制饰物, 平凡中尽显其辉煌。在栅栏后的不大的前院,左侧种植了一大片的樱树, 枝头上挂满了一丛丛、一簇簇的八重樱花,粉红的花色,点缀着表面的 平和与繁华,内里却隐含着极大的悲哀,暗藏着也许将成为永不解的谜 团。这类涉及政治的问题,生时也好,死后也罢,都是很难弄得清楚的, 都是难以还于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在英国是如此,在其他国家不也是一 样吗?我这不是为戴妃其人其事的感言,而是综观世事作如是想。 来到了威灵顿广场,广场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威灵顿公爵纪念碑。碑 座正中是威灵顿公爵的金色铜制坐像。这位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率 军打败了法国军队,为建立大英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金铜像也许是为 纪念他的“功勋”而修建的。它的四个角落,还立有四座不同形象的人 物塑像。碑顶四边都是三角形,前方两侧,上耸通天尖塔。我发现广场 的四角,各建有一座塑像群。左角上的一座塑像群,有的骑着大象,有 的站立,也有的团坐。团坐着的,是穿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其他有的像 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这座铜像的含意,我不得其解,请教陪同,他也哑然。 我们游市区时,来到金融区,有许多大厦是以英国前殖民地命名的,比 如印度大厦、马来西亚大厦、南非大厦等等。它每侵占一个国家,就以 这个国家名字命名,建立一座大厦,以炫耀它的帝国的“辉煌”。我将 那座不解其一些联想。这个号称“永不落的太阳”,如今如何呢?太阳岂有不落之理?自然现象是如此,社会现象不也如此吗?新旧帝国主义的命运都会是如 此,是难逃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 伦敦之行,还“走马观花”地看了大鹏钟、西敏寺、国家艺术馆等。但是,除了不列颠博物馆之外,我感兴趣的,是泰晤士河。沿河南岸而行, 两岸的古建筑群,周围的风物,多有欧洲的风情。北岸的伦敦塔,中世 纪曾做过监狱和军械库,如今是英国皇家的要塞;还有上下议院的楼群, 它们是伦敦的重要标志。我更感兴趣的,是架在泰晤士河上的那两座著 名的桥:伦敦塔桥和蓝桥,它们各自拥有一出悲惨的故事剧,沉重地撞 击着我的心。 伦敦塔桥建于中世纪,原是一座木桥,几经重修又重建,才成为如 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石塔桥。桥,架在四个大桥墩上。河中心的两个桥 墩上,各有一座五层的高塔楼,最高一层中间耸立着一个通天大尖塔, 四周分立四个小塔,蔚为壮观。桥身和塔身是暗灰色,桥栏以及塔楼第 四层并排的横跨的双桥和两侧纵向牵引的垂钢索是浅蓝色,给人一种阴 沉的忧郁感。据说,伦敦沦落风尘的女子,生活无以为继,常常来到这里, 慨叹人生之不幸,从桥上投河,葬身在这条泰晤士河里,甚是悲惨。 无独有偶,与伦敦桥并排的蓝桥,有一个更为悲哀动人的故事:“魂断蓝桥”的故事。黄昏时分,遥遥面对灰蒙 蒙之下的蓝桥,年轻时 代看过的电影《魂断蓝 桥》又一幕幕地掠过我 的脑际:一个女芭蕾舞演员,爱上了一个年轻军官遭到了芭蕾团的开除。年轻军官上了战 场,少女生活无着, 沦为娼妓。 战争结束后,年轻军官从前线归来,她正在车站接客。两人重逢,年轻军官向她求婚, 她自惭形秽,没有应允,独自来到蓝桥撞车自尽,结果魂断在蓝桥上。 我如是回想着这个剧情,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泰晤士河上,从涓涓而流的河水,似乎还隐约可见这历史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