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巨石阵游记-全球最大的华人欧洲. |
[游记]巨石阵游记-全球最大的华人欧洲. |
2007-07-21 ysj-info.com |
一般来说, 巨石阵(stonehenge)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英国景点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它是windows的一个没有说明的指定桌面--所以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多人知道地球的某个角落有那么个怪怪的石阵却不知道它是哪里的,等到在英国亲眼看到的时候再说一句:这东西怎么那么像我的电脑桌面? 岁在乙酉,暮春之初,我终於坐上了开往索斯伯利(salisbury)的火车,决定去做一次电脑桌面一日游。 索斯伯利市在英格兰南部,是参观巨石阵的大本营,但是巨石阵并不在市内,而是在一个要坐20分钟公共汽车才能到的地方。坐着公车进入了索斯伯利平原,公路两边都是大片的草地,到处都是毛茸茸的羊--看着白白的绵羊从嘴里喷出一口口和他们自身一样白的空气,我不禁对身上的衣服是否能抵挡英格兰的寒流而感到担心。 终於来到了巨石阵,"HORA(快看)", 随着一个日本女孩儿的尖叫,公车上的游客们开始用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以及各种英文方言抒发自己的对巨石阵的第一感想。 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把stonehenge翻译成“巨石阵”的那个人没来过这里,或者是受了英国旅游局的贿赂而故意这么翻译的。巨石阵当然是很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远古遗迹,但是它本身并没有“巨石阵”三个字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比我想象中至少小了五倍以上。如果说是“石圈祭坛”似乎更贴切一点。 下了车,刺骨的寒风立刻让我明白了我最多只能在这里呆40分钟--如果我不乘下一班车离开的话,只怕就要冻死在这个这个地方了。其实来之前有同学劝过我,说巨石阵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空地上,寒流可以在平原上肆无忌惮的横行,所以冬天去那里要带上和去西伯利亚一样的装备--当时我觉得那是英国人传统的夸张比喻,现在看来真是金玉良言。 进去之后领了一个棒形讲解器,服务员习惯性地帮我把语言调成了日文,还对我用日语说了一声"多坐(请)",我对她说我来自中国,但是她听到我会讲英文,马上对我展开推销:"您对我们的导游手册有没有兴趣啊?才3镑。" 要知道我花了6镑坐地铁,27镑坐火车,又花了6镑买公车天票,还要留出10镑去摄入足够热量以确保我不被冻成巨石阵祭坛上的祭品,当然还要算上3.9镑的学生门票--所以我只能用一阵干笑来表达我对购书的意见了。善解人意的服务员小姐当即明白了我的购物意向,於是她开始用一连串快的惊人并夹杂着俚语的英文向我后面一个目瞪口呆的日本人介绍那个被调成了英文的解说棒的用法。 来之前,一个到曾经过这里的朋友对我说:“这里还不如云南石林的千分之一。”我怀疑他是不是认为云南石林是人堆起来的,或者以为巨石阵是天然形成的。巨石阵是史前巨石文化的遗迹,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尽管有好事者宣布这是外星人干的好事,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是肆虐的狂风把石头吹成这个形状的。 巨石文化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的史前文化,一般是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巨大的石头建造庙宇祭坛或者坟墓,由於年代久远,所以留下的遗迹很少。在欧洲在6000多年前就进入了巨石时代,现在能看到的遗迹中,以马尔他的古庙,爱尔兰博因河谷的巨坟和眼前这个有个性的石圈祭坛最为重要。我承认巨石阵在艺术成就上远不如前两个出色--它既没有5000多岁的小脚胖妇人偶像也没有画得跟梵高<向日葵>似的观星图,但是就宏观而言,巨石阵这种庄严而独特的布阵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朝拜远古神迹的感觉。 对於历史学家来说,这座用大小不一的石头堆起来的巨石阵其实是用大小不一的问号堆起来的。我这么说的原因在於解说棒里罗嗦的解说几乎全是关于巨石阵建造方法的介绍,考古学者们可以研究出周围的环状地沟是5000年前就挖好的,也可以知道巨石的石质与产地,还能知道它们是如何被堆起来的,甚至可以详细的告诉我们这个石阵是用了四个工期前后修了几百年才建成的,但是就是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其实这也难怪,当时的英国人还没有文字,自然无法记载他们的历史与宗教。解说棒告诉我,在1923年,巨石阵下面曾经挖出一具大约是两千年前留下的身长1.70米的男性骨架(他们用这些谁也不会去认真记的数字把解说拉得非常冗长,从而掩饰自己的无知)。这个可怜的人被乱刃分尸于此,我怀疑他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批知道巨石阵用处的人之一,因为罗马人杀进来以后,从麦锡尼走出来的希腊神仙们也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了英国土人的眼中(注:土人=土著人民),而原来的土著神仙们也就只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了。个别信仰坚定的土著教徒们很有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教尊严而不惜反抗罗马,於是被罗马人当成叛逆而被处死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也许他们的牺牲会被当时的英国罗马人当成"平叛"的典范,但是这些罗马人的后裔们现在一定很后悔为什么不在杀死叛逆前先套套口供。我可以想象出一个英国历史学家在悲鸣:"我们要永远让游客们面对这些问号了!" 我现在就面对着这一大堆排列的很庄严的问号,不对,不是"面对",是"遥望"。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把栏杆架得离巨石阵那么远,最近处也有差不多20米的距离,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50米开外的地方欣赏这个远古奇观。旁边一个老头儿解开了我的疑惑,他对他的小孙子不无感慨地说:"当年我来的时候,我还可以爬到石头上面去。" 我怀疑他是在吹牛,这些石头有7米高--不过这也让我觉得这栏杆确实很有必要,如果大家都上去玩攀岩运动,或者在上面写一些"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决"之类的字样,那不出一年这个世界遗产就要被除名了。 巨石阵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是想到这是4000年前的古人用均重50吨的石头做的,心中也十分震撼,尤其想到这些巨大的石灰岩石块是法老的奴隶们从遥远的尼罗河上游运来的,就更令人惊叹不已了!噢,不好意思,我想到吉萨的金字塔去了。这些石头是远古的英国土人们从300英里以外的威尔士运来的,这也十分惊人了,要知道,这些都是用石器时代运输工具运来的。 据说曾经有40多个好事的学者用当时的工具打算从威尔士运一些同等重量的石头过来看看效果如何,结果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者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运了100多米就累扒下了,於是他们得出结论:这些石头不可能是人们搬运过来的,肯定是冬天用冰滑过来的。 这时候,我听到耳边呼呼而过的狂风仿佛在对我说:呼~~~嗖~~~,胡~~~诌~~~..... 很显然,上帝在提醒我不要误信了那些人的胡诌。要知道,我身上6层衣服可都是20世纪的科学结晶,纯棉衬衫加毛衣皮衣,而且我早上吃的是鸡蛋火腿果酱面包,在那个时代是国王待遇了,我都要被冻成冰棍儿了,难道4000年前的土人奴隶们能用衣不遮体的羊皮袄保护住他们摄入的那一点点热量? “北风那个吹啊~~雪花哪个飘啊~~”我仿佛想到了石器时代英国的“洋”白劳们在冰天雪地里拖石块的样子。一个洋白劳很快就冻得不行了,终於忍不住对监工说:“士仁老爷,我把喜儿给你算了,再不回家烤火我就要被冻死了!” 监工叹了口气,说:“你给我也没用了,我已经收了72个喜儿了,我留下要被冻死,回家要被累死,你就陪我一块儿去吧。”“呜呜呜,天杀的学者啊,逼我们在冬天运石头,杀人不见血啊!”洋白劳们和监工一起抱头痛哭..... 咳咳,言归正传,学者老爷们肯定没有冬天运过石头,否则决不会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用木头滚过来的,这的确是项了不起的成就--光是拉动一块巨石就要500个洋白劳的力量,再加上一百个帮工去迅速放妥滚木的位置--这种工作自然不是一天可以干完的。据说建造巨石阵就需要两千万工时,大约是几千人工作几十年的工作量--在那个人口稀少的年代,一期工程动辄要上百年的不断施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巨石阵叫Stonehenge,顾名思义就是stone+henge, stone不用解释了,henge在古英文中的意思是绞首架--确实很形像,三个大石头两竖一横,形成一个"门"字,正好就是古代绞首架的样子。在黑暗的中世纪,人们都不信异教,於是很多石头被推倒,埋起来,甚至当石料去盖房子,有一些留下的形成了一个个现成的绞首架,於是让人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诺曼时代,粗鄙无文的英国人对历史不甚了解,把巨石阵说成是亚瑟王的遗迹,还说的有鼻子有眼,亚瑟王手下的大巫师马龙让独眼巨人把巨石从爱尔兰的奇拉拉乌斯山运来并建成祭坛,后来亚瑟王时代的名王贤臣们就埋在底下--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编出来的。不过也不奇怪,连亚瑟王本身都是编出来的,再多编几个又有什么稀奇的。 话说回来,巨石阵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现代人只能有个模糊的猜测,除了知道它是个远古时期的圣地之外几乎没什么共识。石圈外有块立起的大石叫"脚跟石",也许和巨石阵真正的目的有关。脚跟石原名"修道士的脚跟",传说魔鬼修好了这个巨石阵(真能编,上次是独眼巨人,这次是魔鬼,下次是谁?泰坦还是黑龙?),然后魔鬼高兴的说,"没有人会知道这是怎么修成的!"(这有什么可高兴的?) 结果旁边一个修道士看到了,对他说,"这只是你这么认为。" 於是魔鬼用大石头砸住了修士的脚跟,让他不能去跟别人说。 这个脚跟石当然和某人的脚跟不会有任何关系,事实上,它是个天文标志。每年夏至(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太阳会正对着那个石头升起--这无疑会让人们联想到远古的自然崇拜,或者和耕种有什么关系。我估计这里的巨石文化可能和爱尔兰的巨石文化有着某种联系,在爱尔兰博因河谷的扭斯望支古墓里,阳光会在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照进墓室中央。於是夏至成了巨石阵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人满为患的日子),人们可以在空旷的草原上静静地看着太阳从石头上升起来,然后高呼上帝万岁--也可能是在喊女王万岁或者某人的女朋友万岁之类的。当然冬至也就成了那个爱尔兰古墓的盛大节日--但是每年只有几十个人能有机会花几千欧元去冒着阴天的风险到坟里看一场昂贵的日出--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万分悲哀,我在寒风刺骨的日子来了这个应该夏至来的地方,而在夏至那天去了个该在冬至去的古坟。 无论巨石阵是多么的令人惊奇或者令人失望,在围着它看了15分钟之后就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了--我忽然明白了那个老头儿为什么会去攀爬巨石。为了让我的门票花的物有所值,我开始绕着绳子栏杆不断地走动,希望能从参观经验中捞回3.9镑的本钱--同时也是不得已,我感觉停下就要被冻死。一边绕着圈子,一边听着没完没了而且没有意义的讲解,一阵阵躁动和困意开始向我袭来,巨石上仿佛也有了北极光一般的五彩缤纷,我警惕地意识到:这是在极地受冻时的反映--在瑞典雪地里狗爬犁上的感觉又回来了!而这时讲解棒的解说越发的黔驴技穷起来,"在国家购下这块地以后,一个上尉,后来成为了上校的威廉.好累(听着名字就觉得累)开始主持发掘工作,这项工作从1919年开始,工作由工人协会赞助,一直到1926年...." 於是我果断地关上了讲解棒--前面30分钟的经验告诉我,它说不出什么令我惊奇的东西了,不过就算它宣布巨石阵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我也没兴趣听了,在呆下去就真的要被冻死了。 一口气跑上了汽车,在暖和的公车里总算找回了人世间的感觉。在车窗边透过冰花儿看着巨石阵(以及那些快被冻死的日本游客们),也别有一番情趣。 好面子的英国人不会大大方方地告诉游客:“那里的每一块石头实际上都是被重新竖起来的,它们都经过了现代人进行的重新整理和安置工作,直到二战以后,现代的巨石阵才成形。”英国人不希望人们发现自己的奇观是现代人重修的--直到被人痛斥才不得不正视,据我所知,这个事实直到21世纪还没有被加入介绍。当然了,重修不意味着改建,巨石本来就有坑,而且还有绞刑架当参考,再加上考古人员用了近百年研究巨阵的原型,所以摆成现在这个样子肯定是基本符合古代形状的。 巨石阵真是古老,现在看到的东西居然是4000年前的建筑晶华,这也是英国第二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仅次于北海的奥克尼,由此我不禁为中国的古迹感到一丝羞愧,当然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遗址比任何文化遗产都更古老,但是就现代人类而言,中国最古老的世界遗产是2200年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古老的地面建筑遗产则是1600年前的北魏云岗石窟,上古的东西,早都在历朝的战乱中消失殆尽了,以至於我们连唐代的东西都是凤毛麟角,而今天的人们不接受教训,还在努力拆毁着明代的城墙,清朝的胡同,是不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古人遗迹都像英国人看巨石阵一样充满了神秘和问号才肯罢休?罗马人让英国的历史缩短了2000年,由於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国的文明史也缩短了1000多年,还剩下3500年的中国历史,在这个4000年的建筑前,是否也能感受到一丝遗憾呢?但愿1000年以后,如果中国文明还能看到这个史前的巨石阵的话,不要有更多的遗憾。 车开了,我也要去下一个景点--艾维伯利了,回头远眺,狂风还在吹打着最后几个不舍得关掉讲解棒的游客,而做深思状的大石头们也似乎没有受到游客的惊扰,继续沉静地矗立在一片庄严而非凡的光荣之中。 |
转自:http://www.ysj-info.com/hphtml/?thread-3157.html5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