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其实只是伦敦的一部分,却还是要将它跟伦敦分开讲,也算是一点点私心吧,住在哪里,总对它多一分亲切。 刚到的那天,下飞机换地铁,颠倒了黑夜和白天,止不住晕眩。然而走出站台,就不由愉快起来。大大小小的石块铺出窄窄的步行道,城堡似的建筑不过是商店的假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舞动的气球,地铁站外小小的区域,仿佛处于时间的断层,涂抹着节日才有的明艳色彩。原来这不过是作为景点的一点装饰,真正的格林威治充满人文的典雅气氛,象杯清淡却回味无穷的茶,而这里的繁华景象,不过是红茶上的一点点奶油而已。 皇家天文台 提起格林威治,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映跟我一样,必定会联想到天文台。小时候学得的东西,记忆总是特别深刻,登载在课本上的,总多了些神圣的光彩。下了飞机也不肯对表,固执地要留待去天文台的那天,调整到世界标准时间。 幸好无时间概念的混乱状态持续得并不太久,到英国的第二天就上了天文台。 天文台算是格林威治公园的制高点,一条短却陡峭的走道,常常挤满上坡下坡的游客。如果忽略天文和历史的价值,它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建筑。 进了门就是道零纬度线,轻轻松松地就能横跨南北半球。天文台里开打出零纬度的光束,将这道线延伸至无限。电子钟上无数跳动的数字,紧紧跟随时间变幻,在这里,秒并不算最精确的概念。当时英国实行夏令时,需要调快一小时,这精准的世界时间并不能立即适用到手表,不免有些矛盾,有些遗憾。 想起格林威治响亮的宣传口号:Greenwich—where time begin。有了零纬度的天文台,就有了以靠零纬度最近做卖点宣传的酒吧和钟表店。商店有地址是理所当然,可是把纬度多少写得比店名还大,却有些稀罕。 亲身将时间起源的地方踩在脚底,所有附加的意义都不复存在。突然明白,不论身在何处,时间依然如常,无须顾及标准,抓紧现在就好。 虽然还无数大型的天文仪器还处于工作状态,现在这里已成了博物馆。天文学家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还保留着原样。清贫孤独的生活,少有人交流,只与星月相伴;少理会外面世界的沧海桑田,到是细微的天文变动,更能带来喜悦和震撼。也许只有内心不为人知的热情澎湃,才能安于寂寞,甘于平淡。 各地的时计,报出同一时间,精密巧妙的设计,非我辈能解。撇开科学角度,只从工艺上看,反而容易欣赏。计算时差的机器,更像个国籍的识别器,那些外表看不出分别的人,按出的都是祖国的首都。 跟任何景点一样,这里也设有礼品店。手表沙漏地球仪,一切都是跟天文有关。而谁要是西装革履,还打着印满星月地球仪图案的领带,那一定无关科学,而是童趣。 格林威治公园 天文台就在格林威治公园里面,不过也就去过两次,而公园却几乎是每天必经。从住的地方到公园,步行不过五分钟;从车站回家,穿公园更是捷径,于是有事无事都会去公园坐坐了。 和其他英国的公园一样,这里的占地面积极大,习惯了上海的寸土寸金,第一次看到这样辽阔的公园,很是替它可惜,觉得大而无当。除了一片小池塘,几处略精致的花园,和天文台等有限的建筑,便是大片的树林和草坪。 渐渐就爱上这里闲散惬意的气氛,读书写字都舍近求远地到公园来,晒晒太阳吹吹冷风,疲惫后就在满目绿意中休息。走在树阴遮掩下的行道,脚下是金色落叶铺就的地毯,看季节将绿叶都勾勒出金红色的边,一切都提醒我,已站在秋天边缘。 实在是清静,跟空旷的自然相比,人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有时候受不了这样的安静,带上MD制造一点声音。有时候不免诸多思绪,胡思乱想得多了,又不免回归空灵。走在无人的小径,飘零而下的落叶是惟一的打扰。 动物无疑更象这里的主人,草坪上悠闲踱步的鸽子,欢快奔跑的狗,风一般掠过的不知名的鸟,让偌大的公园变的不寂寞。 最可爱的当然是松鼠,活泼地跳跃起伏,有时会到你面前,企求一些食物。蓬松柔软的尾巴,在阳光下呈半透明的银灰色,第一次看得如此真切,惊艳。跟它们嬉戏,不知不觉便可消磨半天。 印象中松鼠以食松果为生,这里的树林里不知分布着多少松鼠,却不见半颗松树。到是有种从未见过的怪树,常常落了满地刺毛球般的果实,亦常在路边发现油亮饱满的栗子,不知从何而来,心中疑惑顿生。 平日清闲的公园在周末热闹起来,树下更是多了许多提着大塑料袋、拣栗子的人。原来刺毛球里藏着的就是栗子,触手生痛,要用脚狠狠踩,才能将它分开。想着糖炒栗子、栗子烧鸡,不由猛咽口水,立即加入他们的行列。比不得人家举家同来,甚至上树摘采,即便我们只拣落实、小打小闹,不知不觉也已装满了口袋。 掠夺了松鼠的口粮,很是心生抱歉。然而常常惊喜得拾起地上栗子,却发现上面早已有了几道牙印,于是又嗔怪它们不懂节约粮食,这样饱满的果实,我们看来都是极好的,它们却莫名其妙得遗弃了。(拣栗子的行径也有一次,关于停止原因和我们的栗子烧鸡,待到日后分解)。 海洋博物馆&QUEEN HOUSE 格林威治的景点紧密相联,又大多免费。做一日游,路线紧凑又省花销,而我这样没事便出来逛的,多看几眼也不觉厌倦。 跟公园一墙之隔的白色建筑,狭长的身躯中包容了古典的Queen House和现代的海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Queen House仿佛是历史最久的同类建筑了,除了郁金香楼梯和一些藏画,并无几处可圈可点。 海洋博物馆则要有趣的多,因为展馆设计、分隔地巧妙,地方不大却回味无穷,虽说去了两次还是来不及细看,着实有些遗憾。 外行当然先看热闹,涂满金漆的木舟、帆船和潜水艇、各时期海军制服、沉船的珠宝、还有演示旋涡、海浪行程的互动设备。耀眼的阳光透过玻璃的房顶,这里也是避风港。展厅里要阴暗得多,配上浪涛和船只吱咖作响的音效,跟上探险家的步伐,探索英国以及世界的航海史。 到了格林威治,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知识着实有限,有太多的不明白,和太多的新发现。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再枯燥的科学也能够用生动的方法表现。 皇家海军学院 当年的皇家海军学院,现在叫格林威治大学,名头是变了,但久经历史的雄伟建筑和内部极有皇室风范的礼堂,还是完好得保存了下来。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绘画礼堂(painting hall)和教堂(chapel),对于是否对外界开放还经过了一番讨论。看过了各色建筑后,还是觉得绘画礼堂独树一帜。布满墙壁和天花板的壁画,是仅有的装饰,诸多神话中的英雄,默默注视着长眠在下的海军英灵。 地下也大有讲究,从装饰着雕塑和壁画的通道走,一道道门后藏着宴会厅咖啡馆等设施,庄严的学府中最轻松随意的地方。西洋的建筑传统讲究工整对称,即便不能一窥全豹,也能凭想像画出蓝图。地下也有这般丘壑,到有些新鲜。 这里也算得上是依山傍水,山不过是公园里天文台所在的那座小土丘,水却是赫赫有名的泰晤士河。这样大规模的建筑,只有从空中俯瞰才真正领略它和谐匀称的美。没有直升机,只能从山顶远眺,或是到河的那边去,看清它的正面。 不知道共有几个这样的步行隧道,泰晤士并不是宽阔的河。顺着楼梯一路旋转向下,这么一点点河道便已似走不完,可见地心游记只能是科幻小说,非人力可以实践。也有电梯可乘,有时连人带自行车装得没有插足的余地,有时冷清得只剩你和电梯员大眼瞪小眼。 隧道里潮湿阴冷,昏黄的灯光,回荡的脚步声,偶尔落下的水滴,不觉担心它是否会因年久而倒塌。再联想到诸如开膛手杰克的恐怖故事,忍不住就要提高紧剔,加快步伐。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受过多少高等教育,还是平白就被环境左右。魔障不在空荡荡的走道,而在于心,在于瞬息万变的联想。 重见天日,空气分外清新,阳光更觉灿烂。面前河流远山白云蓝天,凝重的学院和活泼的公园连成一片,先抑后扬,所谓世外桃源,大约便是从此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