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牛津之行(三)

[游记]牛津之行(三)

2007-07-28    sina.com.cn

启事:明天(11月13日)的公司法论坛,极有可能会派校车接送本科生,具体事宜仍在联系中,明天中午会有通告。

May 29
上午见到了华政的本科同学谢晓云,她现在布鲁斯克大学读国际法的硕士学位。布鲁斯克大学位于牛津的东南角,和牛津大学很近。我介绍韩流和她两人互相认识后,就一起到牛津大学的Law
Faculty Library查看资料。
我发现书架上标有“Legal
Education”一项,在那书架下面,我找到了历年的牛津大学试卷,但最近的似乎只到1996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前台去问询,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前台保留有1998至2000年的所有的试卷,还没有被装订成册,只用活页夹给夹着。也许借的人多了,一些地方有些破损。我当即问能不能借来复印,图书馆管理员说没问题,但要登记。办完这些手续后,我就把1993-2000这八年的Corporate
Finance和 Corporate
Insolvency试卷都复印了下来。复印费为A4纸一张为7P,相对于人民币8角四分,是北大同比价格的7倍。但想想这些材料还是非常有用的,至少对于我们了解牛津的考试思路、从而了解其教育方法,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
中午我从谢晓云那里了解到,其实相对于美国来说,在英国读书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她所在的大学学费一年是7000英镑,相对于84000元人民币。据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费也不过是8000多镑,只不过offer比较难得到。而在哈佛,LLM光学费就要4万美元,这可是30多万元人民币哪!另外,她介绍说,在英国的法学院,授课老师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Prof.,
Reader, Senior Lecturer, Lecture。
Reader一词非常有趣,不知在英国它是何意?
在英国,非普通法国家学生,如果想要取得律师执业资格,必须通过CPE考试(Common
Law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并且参加LPC(Legal Practice
Course),这样才能拿到资格,但还要自己找律所,要找到并且签下了聘用合同,才能留在英伦执业。看来,奋斗在异国他乡,的确是倍尝艰辛,但这种自强不息的经历永远值得尊重。想起一位也师从于吴志攀教授的师兄,苏合成先生,在香港做执业律师。当年他远渡重洋,奔赴英伦求学之时,只带有很少的钱,后来在英伦半工半读,多年奋斗之后,居然拿下了成为一名律师所要求的所有的执业证书。他和众多师兄弟妹聊起这段经历,说当年在飞赴英国的飞机上,他还在看英语,我们就和他开玩笑,说在飞机上看英语,水平(实指海拔)真高啊!看来成功人士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惜时如金!下午,我和韩流到了谢晓云的住处,她给我们做了几个中国菜,累得满头大汗,她说原来在家时从没有做过家务,自从到这后被迫学会了做几样菜。虽然以国内的标准看,菜的味道的确不敢恭维,但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毕竟,有一个星期没有吃中国菜了,而且,她是用心在招待我们。而且,时至今日,我都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感谢谢晓云同学(她现在执业于上海的一律所,做得很好)。

May 30
上午到法学院图书馆,浏览了馆内电子资源。里面有westlaw,
lexis检索系统。前者可供自由进入,后者则只需向前台要一个密码也可自由访问。但熟悉它的检索方法确实要花费一些功夫。惊喜总在不经意中!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图书馆居然还有CD版的Company
Law
Library,里面有英国历年的公司法案例索引、公司法律法规、最近法院判决案件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可惜不能下载,我只能将其一点一点地复制,然后贴到WORD文档,存入A盘中,但A盘马上就满了。看来,下次我得把手提电脑带过来,这样就可以把A盘的内容倒入手提电脑,重复操作几次,应该能够把这些案例“偷”回家。现在想来,当时也真够愚蠢的,费了很多时间做这件事情。现在WEST
LAW和LEXIS系统中的英美法公司案例汗牛充栋!
傍晚我们如约,和三个新加坡学生一道,来到了University
College的Master的官邸(在这里,“Master”可译为院长,在牛津大学的39个学院中,院长的称谓并不同一,如Merton
College的称为Warden,Law
Faculty中则称Director。大概是历史形成的吧,牛津大学对传统的尊重和自豪感处处可见),参加一个主题为《庆祝中国、新加坡和牛津大学学生交流项目》的晚餐。在这之前,我浏览过牛津大学各个学院的网页,了解到大学学院在1999年曾庆祝建院750周年,首相亲临,规模隆重。我们进门之后,依次和Master
Lord
Butler(Lord在这里应是种贵族的尊称,因为Butler本人是上议院议员)及其夫人握手,互相认识之后,就拿着香槟,自由聊天。在Butler拿着酒要给我加的时候,我转达了吴老师对他的问候,Butler表示感谢,说他没有和吴老师见过面,所以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见面。我说一定会有机会的,接着我说,我从牛津大学的网上得知,大学学院1999年曾庆祝过建院750周年,能够到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院来做短期逗留,真的是非常的幸运。他问我在这里过得如何,是否习惯这里的饭菜。我将这几天经历描述了一番后,说这里的确给我不同的经历和体味,我非常喜欢这里,尽管饭菜开始有些不习惯。他又问我自己动手做菜了没有,我答道,我们买了些中国食品,做菜还是非常方便的。很显然,Butler的确对学院的悠久历史引以为豪,当我提及学院的历史时,他非常高兴地补充了许多内容。另外,在晚宴致词时,他又说到,有一个访问学生提起过学院的庆典事宜,然后以此为入口,讲到了学院的历史,说大学学院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而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又在英国,所以(说到这,他略显得意地笑了,我们也会意地大笑了起来)。Butler还告诉我,当年他和撒切尔夫人一起,参加了与邓小平的和谈,关于香港回归大陆的问题,果然,我看到了墙上有他们的合影!
在我旁边坐的是一个牛津大学的博士,我们聊得很投机。他有个很有趣的中国名字,李百舸。李说,这名字是他在北京的儿子,在他在北京的时候给他起的,他开始不知其意,后来听说是thousands
of
boats的意思时,大吃一惊,说这名字起得太坏了,他可不喜欢这份热闹。但后来听人解释是百舸争先竞风流的意思时,才释然开怀了。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也有个中国名字,非常中国化,叫杜德桥,是其英文名字dudbridge的绝好中译,意味雋永。原来他有个非常好的中文老师----他的妻子(广东人)。更巧的是,他的妻子和我同姓,是地道的客家人,世界真是太小了(small
world)!告别的时候,我和他们互相交换了名片,我欢迎下次他们到中国的时候跟我联系。最后,我把吴老师托我带的礼物交给了Butler,同时把自己的礼物也给了他,感谢他们的邀请和丰盛的晚餐。现在想来,一个极为忙碌且具有贵族身份的牛津大学的学院院长,能够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交流学生安排这样的家庭盛宴,足以见其对国际化和文化多元的倚重!他们的友善,让我铭记在心!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回报他的盛情——Butler携夫人随团来京旅游,我到其下榻的北京香格里拉饭店拜访,为Butler夫人送上了鲜花。她非常开心,短暂的交谈之后,我们按原来的计划,前往北大会见吴志攀老师。这时,她问我,我是否希望她带着花去,我说“当然”,Butler夫人就很愉快地捧着鲜花,与其先生一道,来到北大,与吴志攀教授有了很愉快的交谈。当然,这是后话了。

May 31
今天中午,葛云松老师安排我们参加Merton
College的午餐会,参加的主要是东亚学生,当然也不乏欧洲学生,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国外的较为随意的聚会通常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这次,葛老师误以为是一种比较正式的聚会,我们三人西装革履,到那才发现大家衣着随意。不过这也不要紧,我们拿着盘子,装了些水果色拉、面包,鸡块,到外面的草坪上,扎入人堆,边吃边聊。这时,我看见Merton
的warden(在前面的日记中提到过,在这里,warden相当于院长)Pro.Lawson,一个大约五、六十岁的女士,走近我们,非常热情地招呼大家。通过交谈,她知道我们是交流学生后,问我们在这里过得怎么样,我说过得很好,非常感谢她的邀请。然后,她又安排一个澳大利亚的学生跟我坐在一起。这位学生非常健谈,我也借机练了许多口语。她没有到过中国,所以对中国充满神秘感。她问我,中国和国外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一时真不知怎么能简单地回答,只好说,到这之后,我发现牛津的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传统,而且差别还不小,但牛津大学并不要求同一。同样地,中国和外国也有许多差别。最简单来说,吃饭时,中国人习惯于用筷子,用欧美人则更习惯于用刀叉,不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国家、民族的差别,特别是文化的多样性应当允许存在,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看来,她似乎并不是准备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她也是随口那么一问,是自己过于正儿八经了。但听完之后,她还是说“all
right”。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竟有检讨之处:也许是由于第一次出国,容易把一些小事情往国家、民族尊严上靠,似乎有些过头,以后要学得easy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

下午,一个大学学院的即将前往北京的交流学生,带着我们参观牛津博物馆。我们虽然已去过一次,但这次有他陪同,估计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还想到不能拂却别人的盛情,所以当然乐意再次前往。在途中,我们看到一辆消防车呼啸而过,他说,每次学院里搞烧烤,都要通知消防部门,让他们派车,等在旁边。因为许多古老的建筑和珍贵的典籍是救不回来的。这话我非常同意,同时我不由得想,这种情况在国内,岂不是让消防部门的同志加班加点了!因为在中国,消防车似乎都只是事后的救济,我们常看到的是急急如律令的消防车在眼前亮着红灯风驰电掣而过,而没有看到、似乎也没有想到(至少我没有想到)这样一种场面:消防车静静地停在火警易发地点,消防官兵们则悠闲地散布于周围。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也许用这个词可能并不合适,但这种看似没有效率、甚至是闲着没事干的做法,结果却往往最有效率。凡事预则立,呵呵!当然,我又想,即使在这里,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不嫌麻烦地通报消防部门,预先布警,否则这辆车干吗这么着急地去灭火?有两个原因,我想,一个是不想付费(我想,这种情况是否可以理解为物业管理?它到底属不属于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它毕竟不是事后的灭火);第二是嫌麻烦。不管怎么样,制度只能指导过程,而不能决定结果,左右结果的因素永远都不是唯一的。
总体而言,这次参观牛津博物馆似乎并没有比上次增加了什么内容,唯一的感觉是大英帝国曾经多么辉煌!真不知这些希奇古怪的各国古钱币、把玩、战舰模型、海底动物化石、恐龙化石等等是怎么搜罗来的?旁边不断有小孩问他们的爸爸、妈妈,这是什么,那是怎么回事,可怜的父母显然穷于应付。博物馆所蕴藏的知识,相当于几十位、甚至上百个专家的知识总和,岂是一个家长所能知晓的?博物馆虽然不收费,但却每天都在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是无形的: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当然还兼及爱国情感的培育。这是潜在而巨大的国家财富。由此看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博物馆实行收费制,甚至在圆明园这些凭悼和纪念国耻之处,也都收费,这实属短见之举。

从博物馆出来后,他又带我们参观了一个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在这个大学城,牛津大学图书馆遍布四周。我们在拿到图书证的同时,得到一个指南,名字叫a
general guide to the Bodleian Library & its dependent
libraries,光从这一点看,就隐约知道它大概是一个图书馆群。果然,这本指南里罗列了包括Old
Library, Radcliffe Camera, New Bodleian Library, Radcliffe Science
Library, Bodleian Law Library, Philosophy
Library等在内的十一个图书馆(在字典里,Bodleian本身就是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意思)。但我还知道,有一些小的,类似于资料室的并不包括在里面,如大学学院就有一些资料室。另外,39个学院都各自有自己的小图书馆(当然,有些已包括在前面了)。我还想到一个小笑话:有一个游客,初到牛津,急切地问,牛津大学在哪里。路人告诉他,就在你的周围,游客听后一脸茫然。我想,当这位朋友后来了解到,牛津大学的39个学院遍布整个牛津城后,再想想那场际遇,就只能暗自哂笑了。
这次参观图书馆用走马观花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踩着发出吱吱作响的木制楼梯,我们上了二楼。不大的一个厅里,高高的成弧形的屋顶下,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二人多高的书架,上面码放着厚厚地泛着黄色的书籍,让人一眼就知道是年代久远的古老典籍。果然,有十二世纪、十一世纪的书,这些书概不外借(在牛津大学的许多图书馆,书都不外借,以保证有人想看的时候基本都能找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的阅读价值已经让位于收藏和参观价值了。牛津一向以传统和历史自许,但的确有其资本。
参观完图书馆,我们的这位向导带我们去一个PUB喝啤酒。一个小酒吧,外面放着几张木制椅凳,支几架太阳伞,颇类似于国内的大排档。但英国人就喜欢这样,来几瓶酒,很随意地聊,一聊就是半天。这时候,我才细细地观察了我这位向导,年纪肯定比我轻(才大学三年年纪),连鬓胡子,确实有些像斯拉夫人。他告诉我们,他来自小国,是从原来南斯拉夫分出去的一个国家(名字我现在想不起来了,有机会再查实一下。后来核查过,来自克罗地亚),来到牛津后,发现牛津其实也很小。他学的是Philosophy
of Physics(
物理哲学)。我开始有些不理解,就问他,是不是有关物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决定物理学发展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他点点头,说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理论之争,有些被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则不对,他们学的就是这些理论。显然,他也不喜欢考试。他说,牛津的考试特别严格,考试的时候必须统一着装,都到一个固定的考试院。卷子由三个老师判,两个校外的,一个校内的。一个校内的老师判完后,交给校外的老师判,然后再由校外的第三个老师给出最后成绩。他自带着烟丝和烟纸,四十分钟的交谈,他卷了两根烟,他说,牛津一切都贵。的确,我们也认为,这里是学术的圣地,而不是购物的天堂,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而言,每次买东西,想到乘以12(当时英镑与人民币的比价是12:1,现在英镑更贵了),就下不了手。还好,当时精神还算富足,呵呵。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c9195a0100089t21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