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牛津游记 |
[游记]牛津游记 |
2007-07-31 live.com |
牛津游记 经历了忙碌而痛苦的一周,收拾心情,开始了牛津之旅。不料起晚了,所以和同学们失约了。虽然是意外,但也幸运的让我享受了一番一个人的旅程。我坐在了Bus第二层的第一排,视野很好。天色灰蒙的时候从Victoria启程,出了伦敦便迎来了朝霞。温暖的金辉洒在我身上,一点也不刺眼,加上繁忙的道路,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而有朝气。心中那种久违了的心潮又开始涌动。我不断的暗示自己,放松一些,是来旅游的。 两个小时之后来到了古镇牛津。下了车就来到了Said Business School。虽然我早就知道Said只是一栋楼,但是没有料到竟然和网站上的图片还有很大差距,论感觉好像还不如北大光华。进去随便走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要刷卡才能进去,所以也没有观察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出了Said,也不想联系先到了的同学,关了手机就开始在这座古老的小镇里面徜徉。结果,果然是孽缘:一栋不新不旧毫无特色的楼不知道为什么就吸引我走上去,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物理学院!带着一种充满宿命意味的无奈的心情就开始了参观。走到了一个不大的阶梯教室门前,涌起了一股冲动想进去看看正在教什么,但终究没有进去。路过一个实验室,看到了一堆熟悉而陌生的仪器。我认不出来都是什么,只是感觉好像很多车床之类的,也许是一些固体物理的设备,要是超人来了就熟悉了。熟悉的是,看到了学生在那里忙到昏天黑地,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一个个寒冷的日子里赶班车去做实验,再搭班车回去的“友情岁月”。走出物理学院的时候,留意着那些为残疾人设计的方便道路,但终究没能找到霍金的足迹。 出了物理学院,沿着古老的城墙漫步。这里的砖都是黄色的,颇有一点华丽的味道。不大了解牛津的历史,但是觉得不是能用一个大学就表述全部的。想起了刘浩说的话,北美是现代的文明,欧洲是古老的文明。 牛津的建筑集百家所长,哥特式的高耸的尖顶,罗马式的琼顶,巴洛克式的宫殿还有荷兰式的塔楼在这么一个小镇里交相呼应。看到罗马建筑物摆在正中,其他风格的围在四周,不由想起社会的分工。建筑风格仿佛都天生就有贵贱之分,更何况人?但是一些人爬到了某一些位置,本来只是承担的更多的责任,在一些世俗人眼里,就变成了势力,子子孙孙都开始受益。周总理当年认个干儿子,也没想到要让他在中国政坛呼风唤雨吧。一流的政治人物动动指头,就提携了一批二流政治人物。如果这些人物是小人,无心之中这种提携就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而这些二流的政治人物的亲属子女们,却好似受益最多。记得《寻秦记》里面无处不是在批驳这样的丑态。其实推动这种社会风气形成,功劳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受益的公子哥公主们,而是那些庸俗的老百姓,整天念叨谁家有背景的一群人。题外话,一流的政治人物在上升的过程中,是不会拉帮结派的,热衷于此的都是一些信心不足,没有大志,自私渎职的二流政治家。对于那些依赖这些二流政治家发家致富的所谓红顶商人,有时候也会同情一番:一是,哥特尖顶旁边还要有几个储藏间呢;二是,他们只想做储藏间。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我们不要去愤恨,也更不要羡慕。当年项少龙落魄地走在邯郸街上都能被王妹赵雅看中,而且后来自己也跻身一流政治家之列,足以说明:专注技巧,投机钻营,最终只能是依附二流政治家的三流货色;修炼内功才是立身之本。想一想,人生的价值真的在于得到什么么?仅仅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真的会带来满足感么?有时候能不能跻身一流,恐怕靠的不是知识,不是背景,不是运气,而是天赋和境界。 一边想,一路就走到了墓地。墓地建在一个小教堂旁边,从门口的告示可以看出它还没有被废弃。推开黑色的精致的小铁门,一条碎砖路两边零乱而拥挤的排列着石质的墓碑和十字架。最前面的都是一些最古老的,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可认了。记得牛津大学是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学校,这里应该有很多都是一代科学巨匠的坟冢。沿着这条小路,就走到了教堂。原来每周他们就是这样和作古的伟人们擦肩而过进入教堂的。路的另一个方向通向了一片更大的坟墓,年代都不甚久远,上面大都用华丽的圆体精致地刻着名字,出生及死亡年代,以及学院的名称。起头的第一句也通常都是,IN HAPPY MEMORY。抚摸着教堂那威严的暗紫色的木门,油漆已经和木头经过几百年的融合结为了一体;玻璃窗上依然是圣经故事彩绘——那是一系列特别的颜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即绚烂又不失庄严,还带着一点内敛的悲哀。回过头去看到近来的那条碎砖道,突然发现原来整个墓园里面还种着很多柏树。这些柏树苍翠的守护者墓园,但是却结着红色的果实,红色的小点密密麻麻的夹杂在一片绿色中,分外的鲜艳。中间那颗大柏树估计已经有千年历史,像一把巨大的雨伞罩住了其中一角。死者终于可以在这些柏树的庇护下安息了。想起了几百年前的画面,他们在讲坛上面意气风发的展示着自己的成果。推动人类历史进展的多少重大研究都是他们的贡献,现在却只占有了这么小一块土地。沿着那条通向更大一片坟冢的小路走下去,随手抚摸着他们的墓碑。人活着不过是满足自己的生存要求,为了这么一个基本的条件而挣扎奔波,但是即便得到了,几百年之后,还不一定会有一片土地记录自己曾经的足迹。这些科学家都是幸运的,他们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正确的,神圣的,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伴随着他们安详的走向死亡,而且还让他们不被人们遗忘。在临死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说,“归功于happy accident, 我为人类做出了一些发现。”又想起来了Happy Memory,突然感到万念俱灰:相比于他们,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自私,曾经宏远的目标又何尝不是卑贱和不值一提的。于是只想顺着这条小路,就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死亡……。无奈只走了几步,就走到了头,只能向回走。就要走出墓园,看着一个身着黑衣的白发老太太推开了铁门走了进来。她手里提着一个装满水的中号铁水壶,走的虽然很快,神色却很从容。我猜想她是来灌溉自己亲人坟前的鲜花的。我还沉浸在刚才的情绪中,用呆滞而复杂的眼神看着她,她也抬头看了我。那是多么一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庞,却溢出慈祥善良的眼神,微微一笑,说了句Hello,继续走向墓园的深处。我叹了一口气,出了小铁门。 后来竟在路上偶遇约好同来的同学,一起还参观了大学博物馆。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断的拍建筑物,却很少拍人。博物馆太过于丰富的信息搞得我很累,提前告别了他们,一人坐上了回程的Bus。一觉醒来,已经回到了伦敦。 |
转自:http://lixiang824.spaces.live.com/blog/cns!88cb0a09a460ca89!267.entry2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