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7两湖之行(12) |
[游记]2007两湖之行(12) |
2008-04-29 sohu.com |
搜狐博客 > 丝路金旅 > 日志 > 黄叶村 2007-09-16 | 岳麓师训2007两湖之行(12) 标签:岳麓书院 教规 师训 朱熹 王文清 这次参观岳麓书院,读到的碑文和楹联大多是一些训话,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读读这些师训也很有意思。 书院盛于南宋,其盛行的标志之一是书院出现了制度,包括学规、章程等,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在南宋书院学规中,现存最早的是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学规》,最为重要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后者又名《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朱子教条》,由朱熹于淳熙7年(1180年)亲自制订。其要义如下: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序有五: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穷理之要:学、问、思、辨(为学序有五之前四者)。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一学规在南宋时的影响非常大,在皇帝的大力推行和倡导下,它逐渐成为南宋时各书院的共同学规。岳麓书院最早使用的学规,正是这一学规,被称为《朱子教条》。这一学规一用就是几百年。 岳麓书院的学规到清代出现了变革。清康熙、乾隆时期是长沙岳麓书院的鼎盛时期,当时有两位山长李文炤和王文清对学规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学规,对书院的质量保证和持续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文炤,字元朗,号恒斋,善化(长沙)人,1717年(康熙56年)任岳麓山长。李氏学规共有8条,较长,难以背诵,也未见于墙。王文清,宇廷鉴,号九溪,宁乡人,于1748年(乾隆11年)61岁时和1764年(乾隆29年)77岁时两次出任岳麓山长,前后共9年。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较李氏学规更为精炼、简明易记,共18条,刻于讲堂右侧的石碑上,讲解员小林带我们在碑前肃立,诵读了全文: (一)时常省问父母;(二)朔望恭谒圣贤; (三)气习各矫偏处;(四)举止整齐严肃; (五)服食宜从俭素;(六)外事毫不可干; (七)行坐必依齿序;(八)痛戒讦短毁长; (九)损友必须拒绝;(十)不可闲谈废时; (十一)日讲经书三起;(十二)日看纲目数项; (十三)通晓时务物理;(十四)参读古文诗赋; (十五)读书必须过笔;(十六)会课按刻早完; (十七)夜读仍戒晏起;(十八)疑误定要力争。 王氏学规言简意赅,朴实明了,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前者规范的是德育,后者规范的是智育。“时常省问父母”是“孝”的道德规范;“朔望恭竭圣贤”是“忠”的道德规范;“服食宜从俭素”是“廉”的道德规范;“损友必须拒绝”是“节”的道德规范。“日看纲目数页”,说的是要求生徒读书要有计划、持之以恒,坚持将所需读的书一篇一篇地读完。“读书必须过笔”,意即读书要动脑和动手,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会课按刻早完”,是说一日事一日毕,不要拖欠作业,不可荒废光阴。“夜读仍戒晏起”,说的是学习要刻苦用功,切忌一曝十寒。“疑误定要力争”,是训导生徒学习要穷根究底,不可不求甚解,浅尝现止。 书院墙上还有不少对联和碑刻,也都有寓教于联或寓教于墙的意思。其中最长的长联是: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而悬于教学斋前的一联是: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真是让学生时时刻刻不忘其学习的天职和使命。 评论 (4) | |
转自:http://goldensilkroad.blog.sohu.com/64169860.html3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