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民族村十六 |
[游记]民族村十六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民族村十六--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人口3.15万(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23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万人.阿昌族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高黎贡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动植物品种繁多,出产麝香、鹿茸、熊掌等名贵中药材。大盈江、陇川江,支流纵横。形成网状,为户撒平坝、腊撒平坝提供水力资源和灌溉之便利。在这壮美河山的地下还蕴藏着煤、铜、铅、石墨、铁、云母及少量的银等矿藏资源。 阿昌族为氏羌后裔。唐称寻传。自称因地而异,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汉文史籍中称“峨昌”、“莪昌”或“阿昌”,新中国成立后统称“阿昌”。其先民远在公元2世纪即居住在滇西北怒江流域,其中一部分约于13世纪定居于现陇川县户撒坝子,另一部分后定居于梁河地区,长期以来与汉、白、傣等族关系密切,来往频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5世纪中叶,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已会耕种水田和制造铁器。新中国成立前封建领主经济占支配地位。地主经济也有一定程度发展。阿昌族比较早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内地商人在末元时期经常出入于龙陵县阿昌族个有些商人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阿昌族。随着汉族封建势力和傣族土司势力的进入,阿昌族的农村公社经济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地区的统治政权,形式上仍由土司掌握,但实际上早已是地主经济的一部分。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梁河水稻品种有“水稻之王”的美称。著名特产户撒草烟,远销缅句。手工业较发达,门类很多,铁、木、石、银及酿造、刺绣、染色、纺织等,其中以打铁最为著名。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有长刀、短刀和藏刀等,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精致美观,品质优良,行销于省内、青藏等地以及缅甸等国。 历史上阿昌族长期受汉族和傣族封建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帝国主义的欺凌。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以及本世纪初和40年代阿昌族人民曾多次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反抗土司和外来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阿昌族人民发动起义,包围户腊撒的上司衙门,击毙土司,斗争持续了3个多月。1900年,英国侵略军侵入滇西腾冲县境,所到明光、茨竹、派赖等村寨,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当地阿昌人民和景颇、傈傈、汉等各族人民义愤填鹰,纷纷参加土守备左孝臣部队,共同抗击入侵英军,在激战中,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我方爱国军民80余人壮烈牺牲,左孝臣也英勇就义。 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文,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艺术,有传说、故事、歌谣,有耍灯、跳象脚鼓舞、猴舞、蹬窝乐、耍白象等多种歌舞形式。“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人们常形容“知了三个,叫声满山洼,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劳动之余,谈情说爱多以对歌方式进行。雕刻、刺绣、髹漆、织染、银器制作均有较高水平。 阿昌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每至傍晚,小伙子吹起葫芦笙,以悦耳动听的曲调,把喜爱的姑娘从家里呼唤出来,依候在火塘旁,相互对歌,倾诉衷肠,经常欢聚到深夜,乃至天明。这种情爱方式称为“串姑娘”。阿昌族一般同姓不婚。历史上,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有家族组织,数姓同寨而居。 阿昌男子喜穿蓝或白、黑素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女子已婚者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用蓝、黑布包头,
|
转自:http://yinxinhua2008.blog.163.com/blog/static/3224709520075241026458293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