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三〉―中华门随笔 |
[游记]南京游记〈三〉―中华门随笔 |
2007-07-16 cnlsj.com |
[原创]南京游记〈三〉—中华门随笔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陡峻壮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胜利后,决定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在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前一天即1912年10月9日清晨,将刻有“大清门”三字的旧匾额取下,准备翻过来再用,却发现匾额背后已有“大明门”三字。原来,当年该门初次更名时,已将匾额背面使用过。这样,只好又赶制了一块由京兆尹王冶秋书写的“中华门”三字的匾额。 明朝的城墙城楼,十分独特,其砖、石大且坚固,每块砖石上,都有制造者的记载,以备检查,故绝无质量问题。砌墙的粘合物,更让人称奇,江南雨水多,从墙缝中渗出的水中,不知有何物,如钟乳石相仿,看似如羊脂白玉,触之感温润光滑,六百年漫漫岁月,敷在砖石之外,竟如一层防护,坚固无比,令人感慨万般。 在藏兵洞中,遇到了一个卖字的家伙,口若悬河,大放厥词,从中华门的历史讲到鬼子的南京屠杀,又讲到我们的无能,倭人的强盛,语言间媚气奴气交相辉映、使我平生第一次真正领略了活着的汉*的风采,倒也算一碟异味的小菜。 游完中华门,己是暮色苍茫,华灯初上,看着那没有了门楼的大墙,心中凭添了一份沉重,百感交集,正所谓“扯不断、理还乱”。胡乱填小词一阙: 断壁残墙青苔厚,不堪回忆当年, 万物兴衰皆有道, 繁华成粪土,沧海化桑田。 大墙何能抵倭寇,长城当在人间, 遥祭故都蒙羞日, 悲愤枉似水,自强方为山。 左调《临江仙》 (2004.10.19.) |
转自:http://bbs.cnlsj.com/dispbbs.asp?boardID=29&ID=95282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