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文字集 |
[游记]文字集 |
2007-07-16 |
南京印象 很久以来,江南在我脑海里理所当然的是一幅水墨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遥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不是遥想,就是回忆,江南,在我看来,与雄壮无关。 我的第一站是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号称虎踞龙盘的南京地位颇有点滑稽,地理上讲,确实在长江以南,但历史在这里上演龙争虎斗,尤其是百年以来,风起云涌,如今故都的风范依然,看看南京城的标志,六朝的石兽,步伐稳健,昂首阔步,从容大气,和真正的玲珑秀丽的长三角地区迥然有异,南北的交界线上,南北交融,广东人说南京人是北方人,隔壁的安徽人就称南京人是南方人,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啊?我觉得还是南方,因为我生长在北方以北,南京对我来讲已经是南方以南了。 我是从石家庄一路南下的,穿过广袤的华北平原,身上的寒气未尽,就看到莽莽苍苍的长江了,说出来真丢人,痴长25年,才第一次看到长江,列车在长江大桥呼啸而过,来不及转过头去看看这座大桥的雄伟身姿,轨道两边的山峦蓊蓊郁郁,仍带翠色,先前担心冬天的江南已无韵味看来是多余的,车到南京,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心里由衷的喜悦,阳光打在脸上,暖洋洋的,江南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润而干净。 南京车站在城中偏西北方向,站前就是玄武湖,钟山景区在城东,雨花台、夫子庙在城南,南京的景观实在是太多了,我去南京之前,甚至搞不清楚秦淮河是个什么性质的景观。 南京必去的景观是中山陵,中山陵是钟山景区的核心,包括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梅花山等景点。 有句话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是音盲,音乐自然一窍不通,但是,看到中山陵确实被震撼了,磅礴的大气扑面而来,原来钢筋水泥也能架构出深邃的思想,静默不动的石柱也能有如此丰富的语言,语言和气质原来有如此的表达方式。 故宫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开阔但沉郁,国外的建筑最肃穆的应该是哥特式的教堂,高耸但逼仄,总让人联想到黑暗的中世纪,中山陵的磅礴大气中处处透出温暖的亲和力,它的大气不是逼着你,而是让人不知不觉中自然的融入其中,孙中山“平民总统”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国父的风范自然而然。 中山陵占地2000亩,大门朝西,进门向东约500米,是一半圆形广场,广场北面就是中山陵牌坊,由牌坊向北,依山势渐高,依次是陵门、碑亭、祭堂、墓室,这些建筑由10个平台392级台阶相连,落差70米,平距700米,两侧石坡呈弧形向外逐渐外阔,整体呈钟形,墓室为钟钮,圆形广场为钟铛,寓意警钟长鸣,唤起民众。 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中间额头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四方形柱,四方形倒莲花纹柱础,柱础上有门当,柱间有雕饰的斗拱,楼以上的石柱部分整体为圆柱形,没有常见的云板,(将云板放到了两端石柱的二分之一处)而是由两个一圆一方的莲花座上下隔成三部分,中间部分较长,饰以云纹,最顶端的柱头没有石吼,而是象一个倒扣着的有优雅弧线的无底碗,很简洁。 石柱在视觉上由下而上渐细,如果去掉第一个圆形莲花座以上的柱顶部分,四根石柱就是典型的希腊柱。 整个牌坊白柱蓝瓦,主体部分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整体看又有西方建筑的影子,中西结合,方圆相错,浑然一体,古朴而不笨拙,典雅而不华丽。 沿着墓道向上是陵门,陵门是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门楣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碑亭向上,墓道的台阶陡峭起来,一直延伸到祭堂,祭堂也是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门楣上分别写有篆体民族、民生、民权,正中一块竖匾,上书“浩然正气”。祭堂内有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白玉石坐像,坐像两侧是卫士室,卫士室从外看是祭堂的左膀右臂,显得祭堂格外雍容肃穆。坐像后是墓室,墓室为半球状,高1
总体来看,中山陵陵门较宽,单檐歇山顶,檐下一排斗拱,斗拱以下再没有琉璃瓦装饰,正面没有用石柱隔开,三道券门相连,两边门矮,中门高,显得陵门高大肃穆,整体感强。 碑亭因为墓碑较小,所以用了重檐歇山顶,重檐拔高了碑高,使较小的碑亭既和合山势,又和高大的陵门、祭堂协调统一。亭为四面,方形,和普通的玲珑精巧的亭子完全不一样。 祭堂用了单檐歇山顶,但祭堂在山顶,加上碑亭以上的墓道较陡,并不觉得碑亭的重檐压过了它,三间券门外侧雕以石柱,类似牌坊的形制,两侧卫士室拱卫,檐下一排斗拱,不同于陵门的是在“浩然正气”匾下又饰以一道琉璃瓦和两侧的卫士室相连,整体看起来坚固庄重,如伟人端坐。 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整体看风格统一,然而处处有别,重檐、单檐交替使用,石柱、琉璃瓦视建筑形制和功用穿插雕饰,搭配的严丝合缝。说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精品,毫不夸张,我对建筑纯粹外行,看了中山陵以后匆忙买了一本《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恶补了一番,竟然也能对中山陵指指点点了这么多,并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悦非亲至不可言说。 半圆形广场南面是孝经鼎,鼎在一个八角形石台上,石台由三层大理石围栏环绕,鼎上有三檐小塔,整体看古朴而灵动,戴季陶和中山大学师生捐建,鼎内四方铜牌上有戴季陶之母黄氏手书《孝经》。 意外发现是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在灵谷寺供奉,灵谷寺不大,竟然有这么个宝物。 还有就是志公殿,殿没什么,就是一间瓦房,可志公就是济公,济公其实是南朝高僧,“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仗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他用刀、尺、拂三个器具预言齐、梁、陈三朝。平常知道的济公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中山陵以东,是明孝陵,明孝陵地上建筑基本已经无存,除了神道上的文臣武将以及石兽的雕像以外,已经看不出什么了,我到孝陵的时候天色已晚,有点着急,匆忙走了一遍,甚至爬上了朱元璋的墓顶端,也没找到那些石兽,后来被别人领着走出了孝陵门口老远才见到,所以,明孝陵的建筑规模其实是相当巨大的,可惜年代久了,漫失殆尽。有点失望。 游览中山景区直接做游四到灵谷寺,从灵谷寺依次向下游览中山陵和明孝陵,或者在孝陵下车,依次是中山陵和灵谷寺,我直接到了中山陵,在中间,走了不少冤枉路,三个景点虽然相连,走路要走很远,我从中山陵走到灵谷寺几乎走了近一个小时,耽误了时间。 瞻园曾经是太平天国的东王府,现在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号称金陵第一园,瞻园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江南古典园林,初识江南古典园林的灵动飘逸让人惊喜异常。 沿瞻园路向东,就是夫子庙,坦率的讲,夫子庙周围的商业气氛太浓,我不是很喜欢,是个太过喧哗的去处,可是天下文枢却静悄悄的矗立在那里,淹没在专卖店的强劲音乐和小贩的高声吆喝里,门口正对着的就是香风旖旎的秦淮河。可是,当夜色来临,霓虹灯亮遍秦淮十里,灯火映在缓缓流动的河水里,高高的马头墙鳞次栉比,楼台映水,五光十色,随意浪荡在香君故里,出入王谢故居,看着自己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想着秦淮河的香艳的故事,竟然恍若隔世,所以,秦淮河的夜色当数金陵第一。 早就听说奇芳阁的鸡丝浇面,去了竟然没有了,其他的又太贵,忿忿的想一定要找一个齐名的东西来吃,奇芳阁对面就是小绍兴,也是很有名的了,门口的电视正在放《小绍兴传奇》的电视连续局,犹豫间,店里传来悠扬的《友谊天长地久》,一个中年男人正拉着小提琴在卖唱,点一首曲子竟然要50元,这么高雅的地方,进!而且要点招牌菜---白斩鸡,结果就上了当,白斩鸡半生不熟,配的沾酱甜不甜,咸不咸,空荡荡的肚子很是不受用。 雨花台烈士陵园主要是凭吊烈士,在我看来,景观并不多,没有兴趣的大可不去。 南京是雍容大气的,想不出来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上的那帮变态少年是南京的哪个街坊里的。苏童用笔凝练,情节凄厉中透出暧昧,和这个城市的印象毫不相干。 2002年的最后一天,我在南京中山陵,早上起的晚了,11点多才出门,身上只有100元现金,不住提醒自己,出门先上银行取钱,谁知刚出门就来了车,车至中山门,心想,再向前一站就下车取钱,谁知出了中山门就进了中山陵的林荫道,一直就上了山,再也没有停车的迹象,山上自然没有银行,下山再取,又耽误时间,一路上紧紧抠着银子花,到孝陵的时候,买完孝陵门票身上只剩20元,天色已经暗淡下来,神道还不知道在哪里,正惶惶失措,眼见前面一个小姑娘亭亭玉立,就上去问路,该美眉竟然邀我同行,乃广东佛山人氏,却已居南京数载,带我参观神道,并讲解了一番知识,甚至替我买了下山的车票,心下感激不尽,我满指望下山赶紧找到银行取出银子邀美眉共进晚餐,没准就是一艳遇呢,可惜我忘记了这是2002年的最后一天,银行全部扎帐,诺大一个南京城,没有一处可取出钱的,而且,今天竟然是这个美眉的生日,无奈只好在“大娘水饺”请美眉吃饺子,可爱的南京美眉并不介意,一直将我送到车站才飘然而去。 南京的小吃很多,南京的食物比淮扬菜爽口,来南京之前,听说的小吃只有“鸭血豆腐汤”,到处都有,就象乌鲁木齐满大街都是杭州小笼包,曾有人说夫子庙的最好,我觉得夫子庙里的并不好吃,从瞻园路上往夫子庙拐弯处,有一家就很好。如果实在没什么好吃的,就去大娘水饺好了,总统府边上那家的牛肉粉丝汤最好。在城市旅游,主要是吃和用,吃的就去大娘水饺,用的就去苏果超市,都是连锁,到处都有,很方便。 南京可看的还有总统府和长江大桥,前者比我想象的要底许多,后者比我想象的要雄伟很多,在下关有公交车直达桥头,我不知道,硬是顺着引桥走到了桥头堡,引桥真的很长啊,走了半个小时!因为太高大,江风吹过,可以感觉到桥的晃动。另外,梅园新村虽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可以当作民国时期的民间建筑来欣赏,颇有味道。 莫愁湖公园也很小,卖点是莫愁女塑像,很小,可不去。 南京的交通很发达,尤其是旅游路线,我去的时候,正在修建地铁,一共有4趟旅游专线车,沿途都是名胜,车上配有专职的解说员,很方便。 写南京的时候,是我离开南京一年的日子,去年末我去了江南的五个城市,分别是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杭州,去年镇江、苏州一气呵成,在年初就写了,其实,我在南京待的时间最长,有一个星期,南京是我最喜欢、最难忘也是最先去的江南城市,一年来,种种原因,断断续续才写完,可总是觉得意犹未尽。无锡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了,杭州更因为呆得时间太少,本就印象不深。 我写游记并不太想抒发什么情感,只是用我的眼睛,我的脚步、我的视角去感觉我想感觉的东西,并客观记录下来,因为我看过太多华而不实的旅游书,实在是害人不浅,但愿我的游记能对大家的出行提供方便和参考。 |
原始链接:http://www.xici.net/b16462/d46464689.htm |
转自:2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