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南京的第一印象——大,真是大。 一早,车子在我们睡眼朦胧的时候就进入了中山陵风景区。导游说中山陵风景区占地面积很大,虽然还是看不到高楼大厦,但这里已经是南京市市区了。我心想着,那南京人岂不是天天享福了?!一有空就都能来这儿拥抱自然,缅怀历史,还真是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了…… 事实也就是如此,中山陵风景区很大很幽静,特别适合放松心情和陶冶性情。路两边都是长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树,一直延伸到山上,在那最深处的一抹绿幽幽,仿佛哪位天才画家不经意却很绝妙的一笔。 中山陵,不算太久以前历史老师介绍过。亲眼所见,也确实如此。或者说不过如此。 整个中山陵,俯瞰下来是一个钟摆的模样。很长,灰蓝灰蓝的一条线,似乎划分了什么,象征了什么。特别钟情斜坡路两边的松树。常青,诠释了一种永恒的存在。绿,透过一个个毛孔,有种惬意的凉快。 在中山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爬台阶,392层台阶。终于明白,来这儿的人都是找累的。 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很小,而且说句实话,可观性不太强。内室里只有一尊先生遗体的雕像,很静很静的,躺在冰冷的汉白玉棺材上,整整几十年。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那个雕像很小。这么小的身躯如同一支顽强的画笔,硬生生的那么一扭,累垮的自己的一生,却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真的,伟大。 有一点让我难以想象,这雕像的几米之下,竟安放着先生真正的遗体。被封印了。永远。据说,当初国民党想炸了中山陵而得到先生遗体,运送回台湾。但是,如果这么一炸,先生的遗体也会被破坏。因为他的遗体已经被石头密封了。被严密的保护着。 如今,先生死后所受到的瞻仰远没有毛主席的那般热烈,那般轰然。但是,我喜欢孙中山先生这样,安静,孤独却不曾被人遗忘。我想,死后,总该自私的留给自己一点空间吧。呵呵。先生,安息! 另外我总认为很多人是把中山陵当成旅游景点的,而非单纯的理解为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这种观念上的变味在行为上演变成了对一些规定的违背。忘恩?亵渎?——我不愿知道。 到了傍晚,我们就到了好玩的夫子庙。 原来一直愚蠢的以为夫子庙只是孔夫子的供奉处,却没想到它是一大片的商业区。想象与现实的差别往往予人以惊喜或失望。而我,收获前者。 秦淮河如同一位平静的老者见证着夫子庙的变迁。它老,却又年轻着。因为这旁边灯火通明的街市,因为这些有情的南京人。 喜欢夫子庙那种建筑与买卖内容的反差。一间间的楼房都是相似的。白白的墙,黑黑的瓦。檐角再骄傲的微微一翘,差一点就扎破了天边的星星。如果只观赏房子,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想回到过去。 天黑了,家家商店亮起了彩灯,绚烂的绽放,在墙上,在河水里,在每个人的心里。一种浓厚的古韵,一种强烈的现代气息,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境界,叫做美妙,叫做和谐。 夫子庙里的商店尽是打折的衣服,珠宝……最诱人的还是小吃。“秦淮人家”,夫子庙里的小吃老字号。它就像古董一样,越久越有价值。于是,停在这家特色小吃餐馆前的,永远只有高级轿车。而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只能站在半月桥上,远远的望着墙上龙飞凤舞的“秦淮人家”,望梅止渴了吧。 不知孙先生生前有没有站在半月桥上,这样的望着天,异想天开呢?或者,他有没有想到会有一个大叛徒夺走他的江山,还差点毁了他的江山呢? 的确,我们不能预知什么,包括死亡。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自私的希望。在我死后,有人能够在我坟前种上一大片的满天星。骗骗我,原来依旧那么多的眼睛里,有我。 评论 (3) |
|